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土门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缸及其历史

洛阳土门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缸及其历史

【摘要】:新石器时代红陶缸1978年洛阳土门遗址出土高4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在土门遗址中,发掘、采集到数量最多的器物就是这种红陶缸(伊川缸)。洛阳地区出土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物底部和下腹部普遍存在的凿孔,应该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习俗有关。

新石器时代 红陶缸

1978年

洛阳土门遗址出土

高47.5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15厘米。泥质红陶,圆唇外卷,敞口,深腹,平底。上腹沿下有三个等距离的鹰嘴状泥突,泥突下的白色陶衣上用黑褐色绘出十二组类似贝壳形的带状图案。下腹部施斜行划纹,底部和下腹部都有一凿孔。

伊川土门遗址中,与这件红陶缸同时出土且形制相类似者有15件之多。由于这种粗红陶鼓腹平底缸是1959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发掘队在豫西六县进行考古调查时,首先发现于洛阳伊川土门,故习惯上称之为伊川缸。伊川缸并不是伊川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也是豫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目前在该区域发现的近二十处文化遗址中均有类似器物出土。从用途上来讲,伊川缸多用作成人二次葬葬具或婴幼儿的瓮棺。(www.chuimin.cn)

红陶缸图案局部放大图

带有模拟女阴性质的几种抽象鱼纹

这件伊川缸近口沿处有一周以黑彩绘制类似贝壳且首尾相接的图案,我们认为应该是变形后的鱼纹,表现了原始社会广为流行的生殖崇拜风俗。同样的文化现象在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均有出现。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的生存环境异常艰苦,为了氏族的生存与延续,原始先民们满怀着对鱼、蛙和植物果实等动植物旺盛繁殖能力的无限神往,把外表同人类生殖器官相似并与生命赓续有关的纹样描绘在陶器上,诉说着自己对生殖繁衍的强烈渴求。在原始先民眼中,生育是神秘而又非常急迫的事情,而女人与生命紧密相连。女性怀胎后日渐隆起、分娩后又重新平复的腹部,极像能够频繁生育的鱼、蛙的肚子。他们甚至以为对鱼生殖能力崇拜或是吃鱼下肚,鱼的繁殖能力便会“长”在身上,进而转化成自身能够多子多产的能力。于是,带有模拟女阴性质的抽象鱼纹应运而生。远古人类以变形鱼纹图案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并通过举行有关生育的祭祀礼仪——鱼祭,赤裸裸地赞美着一切生殖或与生殖有关的器官,发出了祈求人丁兴旺发达的生命礼赞,承载了他们期盼子嗣昌盛的美好理想。

土门遗址位于伊川县东南2.5公里的土门村,西距伊河0.5公里,遗址东高西低,总面积达2万平方米,正处于伊河和永定河交汇处的三角冲积台地上。通过考古人员调查发现,遗址地表布满了陶片、石器、烧土块等文化遗迹,是一处与洛阳王湾遗址堆积相类似的遗址,年代包含了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的煤山类型。在土门遗址中,发掘、采集到数量最多的器物就是这种红陶缸(伊川缸)。洛阳地区出土的伊川缸都是作为葬具使用的,器物底部和下腹部普遍存在的凿孔,应该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习俗有关。有研究成果表明,伊川缸做成的瓮棺是死者实现转生前所居的“模拟子宫”,用瓮棺埋葬氏族部落的精英人物或夭折的儿童,是为了加速死者的二次转生,更好地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