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新石器时代彩陶豆的发现与历史背景

洛阳新石器时代彩陶豆的发现与历史背景

【摘要】:新石器时代彩陶豆1985年洛阳水寨遗址出土高12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彩陶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当依河而居的河洛原始先民席地而坐,静观着彩陶豆上十二组网纹和加点线纹时,内心涌动着渔猎丰收后的极度喜悦和自豪。这件彩陶豆上绘制的多组网纹和加点线纹,传达出纯朴天真的原始气息,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平和的写照。

新石器时代 彩陶豆

1985年

洛阳水寨遗址出土

高12厘米,口径14.5厘米,底径11厘米。泥质红陶,器表光滑细腻,尖唇小折沿,鼓腹,圜底,喇叭形矮圈足。通体磨光后施红陶衣,在腹部用褐彩绘出上下两层相对称的图案,主题为十二组网状纹和加圆点线纹,绘制精美规整。

彩陶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第一,生产彩陶首先要掌握矿物的显色规律,保证在高温烧制陶器时,天然矿物颜料有较强的附着力和耐高温性能。第二,要认真对陶土进行反复的筛选、淘洗,在拉坯成型后,还要对器表进行反复打磨磨光,使陶坯表面达到一定的光洁度,保证绘上去的彩料牢固地附着在坯体上不至脱落。一般而言,色泽美观的彩陶是在陶坯尚未完全干燥时进行描绘,需要较高温度方可烧成。(www.chuimin.cn)

彩陶记载着人类文明初始期的经济生活、宗教文化等多方面的信息。彩陶纹饰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昆虫;另一类是抽象或符号化的几何形图案,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锯齿纹和网纹等十几种。彩绘图案讲究对称均衡,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这些图案既是早期陶器的编织物纹印和渔网、水涡、树叶等具象图案的抽象化形象,也可能是原始人巫术礼仪的图腾化象征。

彩陶纹饰的演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令人困惑的科学问题。但是,由写实的、活泼的具体物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化的几何纹饰趋势,并非纯艺术形式的装饰和审美,而应具有氏族图腾的神圣含义。因为,原始巫术礼仪中的社会情感是强烈炽热而含混多义的,它包含大量的观念、情绪和想象,并非用理智、概念和逻辑能够诠释清楚。这些积淀于感官深层的情绪反应,会因其不断重复而逐渐变成规范化的形式美。彩陶中纷繁变化的几何纹饰,以线条的构成和流转为主要旋律,能够把人们自身体验到的运动、均衡、重复、强弱、交叉甚至是错综复杂的社会情感,用象征的手法得以神奇地表现出来。在这个从再现到表现、从写实到象征、从形到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自觉地创造和培育了比较纯粹的美的运动形式,体现出彩陶艺术写心写意的高超水平。我们是否可以假想,当依河而居的河洛原始先民席地而坐,静观着彩陶豆上十二组网纹和加点线纹时,内心涌动着渔猎丰收后的极度喜悦和自豪。那些蕴含在巫术礼仪中祈祷再获庇佑的炽烈情感,已经积淀在这些看似平静的几何纹饰中了。

水寨遗址位于洛阳伊川县水寨乡水寨村的东寨上,西距伊河4公里,遗址总面积12000平方米,遗址发现有灰坑和墓葬等。考古发掘证实,水寨遗址是一处仰韶文化中晚期遗址,经济生活以农业、渔猎和饲养牲畜为主,古文献中记载的神农之世略可相当于这一时期。《庄子》中描述那时的状况为:“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这件彩陶豆上绘制的多组网纹和加点线纹,传达出纯朴天真的原始气息,是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平和的写照。

彩陶豆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