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洛阳孙旗屯遗址:新石器时代彩陶钵的历史揭秘

洛阳孙旗屯遗址:新石器时代彩陶钵的历史揭秘

【摘要】:新石器时代彩陶钵1954年洛阳孙旗屯遗址出土高16厘米,口径33厘米。这件彩陶钵以醒目的黑色三角弧线叶形纹为主题纹饰,极富动感和韵律,渗透着创造者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出土彩陶钵的孙旗屯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西郊孙旗屯村东面的梯形台地上,南隔周山约1.5公里便是洛河。孙旗屯遗址文化堆积很厚,包含仰韶文化、仰韶向龙山过渡期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甚至有商文化堆积,出土遗物丰富。

新石器时代 彩陶钵

1954年

洛阳孙旗屯遗址出土

高16厘米,口径33厘米。胎质呈红色,表面磨光。宽沿大口,平底,口沿部分以白衣为地,绘制黑色三角弧线叶形纹、窄条弦纹和竖道条纹。彩陶钵上连续灵动的纹样,凝聚着仰韶文化时期远古先民们的智慧和思维进化轨迹。

仰韶文化是以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仰韶村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000—7000年,显著特征是出土了大量红陶与黑彩结合的彩陶器。1921年10—12月,以瑞典地质学者安特生(J.G.Andersson,1874—1960)和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袁复礼(1893—1987)为代表,对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进行了首次较大规模的史前遗址发掘工作,它是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萌芽。仰韶文化遗址广泛分布的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域。到目前为止,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省境内发现仰韶文化遗址达五千多处,仅河南省内就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有郑州大河村、陕县庙底沟、淅川下王岗、洛阳孙旗屯和王湾遗址等。从考古发现的文化现象看,仰韶文化时期仍处于原始的耕作农业阶段,人们过着较为稳定的部落定居生活。(www.chuimin.cn)

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彩陶上的彩绘颜料系天然的赭石、红土或锰土,绘制彩陶纹饰的工具大约是原始的钝头器,所绘制的画面多在人们视线最容易触及处。彩陶上绘制的主要内容有人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日月星辰纹等,那些写实或变形的图案,反映出原始人眼中看到的世间万物。可以肯定的是,原始先民们在磨光陶器上绘制出自然物象的概括图形,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他们或许相信,以美好希冀装饰过的器物会具有某种神性,能够给氏族和自己带来吉兆和好运。为着这一目的,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提炼了包含人们某种观念和需要的线条和纹样,借助着微妙神秘的艺术力量,述说自己对世界和生命联想的心灵历程。

这件彩陶钵以醒目的黑色三角弧线叶形纹为主题纹饰,极富动感和韵律,渗透着创造者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让我们尝试从河洛地区原始初民的角度,去体察他们身边的环境。当时,人们已经走出了丛林野棘,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较为稳定的农耕定居生活。但是,自然界中的阴晴雨雪、日出日落及天灾异象等,都会使他们对大自然产生神秘感和崇拜心理。在最初的艺术创造中,原始人会借用头脑中印象深刻的常见景象,把日月星辰、树叶果实等具体事物,通过点、线、面的组合、抽象变化成各类几何纹样,再以静态美为基调,将单个图案逐渐连续扩展开来,形成能够产生连续延伸的动态之美,表现出活泼稚雅的童年气派,传递着耐人寻味的远古气息。

出土彩陶钵的孙旗屯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西郊孙旗屯村东面的梯形台地上,南隔周山约1.5公里便是洛河。遗址东西宽180米,南北长500米,1954 年7月由河南省文物工作二队发掘。孙旗屯遗址文化堆积很厚,包含仰韶文化、仰韶向龙山过渡期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甚至有商文化堆积,出土遗物丰富。这件彩陶钵出土于仰韶文化层中,它既是当时的生活实用品,也使我们隐约体味到远古祖先在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进程中,那些思想深处活跃着的理性光辉。

袁复礼(左一)和安特生(左二)在仰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