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共产党在安顺的历史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安顺的历史探索

【摘要】:先进青年群体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在安顺的传播有了实在具体的对象。二是新式书店对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的秘密购进和销售。五是先进知识青年团体的共同学习和逐步拓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王若飞和黄齐生。在法国,结识了蔡和森、罗迈、李维汉、徐特立等人,进一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积

二、进步青年群体的形成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随着文化运动影响的不断深入,一批批知识青年不断有新的觉醒。同时,在要民主、要科学的总体追求中,每个人因自己的实际情况不同,对社会有不同的看法,对人生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追求和选择,出现了“人以群分”的情况,安顺社会出现了宗旨和目的各不相同的多个青年群体,他们往往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学习,共同研讨问题,共同开展活动,并通过办刊物的方法来反映各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主张和选择。通过时代潮流的大浪掏沙,涌现出了一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先进知识青年,他们通过学习和思考,有志于研究社会问题,有志于把自己融入改造社会的实践,勇于揭露、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端,勇于思考消除剥削、压迫和不平等,实施社会制度变革等大问题。比较典型的有谢速航、陈汉民、李运亨、朱桂林、刘英泰等。

先进青年群体的形成,使马克思主义在安顺的传播有了实在具体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在安顺的传播是一个隐蔽而缓慢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渠道和方式:一是一些在外学习、工作已初步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和进步人士,给家人、朋友、同事、同学,以书信传递相关信息和直接邮寄有关报刊、书籍。二是新式书店对马克思主义相关书籍的秘密购进和销售。三是外地党员到安顺开展革命活动,直接对先进青年传授。四是红军长征经过安顺时,开展比较广泛的、通俗易懂的革命道理宣传。五是先进知识青年团体的共同学习和逐步拓展。通过这些渠道的渐进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安顺大地上深入人心,成为推动先进知识青年们为改造社会,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在安顺传播的渐进过程中,安顺籍在外地学习、工作,初步接触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青年和进步人士起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王若飞和黄齐生。

王若飞(1896—1946)是我们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活动家和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1896年10月11日出生在安顺,因家境窘迫,七岁就由舅父黄齐生带到贵阳抚养教育,就读于贵阳达德学校,受到爱国主义和反封建思想的影响。1915年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1918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学习,开始接融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因不满北洋军阀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准备在巴黎和会上签订协议,承认日本的在华利益而愤然回到上海,参加“五四”运动,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动。年底,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在艰苦的探索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1921年底,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被选为执行委员,担任华工运动组长和中央组织委员。1922年秋,加入法国共产党,同年冬,参与组织中共旅欧总支部。1923年4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担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员,被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专门研究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1925年3月,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扩大会议,4月回到国内,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战斗生涯。从此,先后在上海、河南等地从事工人运动军事统战工作,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江苏省委书记等职。1931年,受党派遣到归绥(呼和浩特),负责开辟陕甘宁绥农村革命根据地。10月下旬在包头被捕,经受了长达五年零七个月的牢狱生活。在狱中,他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写下了大量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和革命家书,辗转传出监狱、传回家乡,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1937年夏,经党组织营救,王若飞出狱,回到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工作。此后,先后担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八路军延安总部副参谋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职,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王若飞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独到的见解,以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写下了大量理论文章和著述,如《中国农民战争》、《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第三国际史》、《中国土地问题》、《党的建设》等,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1945年5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重要成员,参加国共两党“重庆谈判”。1946年4月8日,在从重庆返回延安向党中央请示工作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永垂青史。(www.chuimin.cn)

黄齐生(1871—1946)是我国近代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出生于安顺么铺,15岁当学徒,历时8年,因勤于钻研商道,被聘为贵阳“群明社”总经理。其间,热心关注教育,积极参与创办贵阳达德学校。1904年到贵阳达德学校任教,并倡议学校办女学,倡导女子“天足”运动。1907年提升为该校董事,1913年出任达德学校校长。

黄齐生是贵州话剧的创始人,1914年以织金的丁宝桢杀慈禧太后宠信太监安德海的故事编演了《杀小安》,之后又以林则徐抗英焚鸦片的故事编演了《林则徐》、《亡国恨》等,为反帝反封建革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创办《达德周刊》研讨教育学术,讨论时政,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促进汉苗文化沟通,鼓励远游参观学习开发贵州新文化。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为做皇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激起了人民公愤,黄齐生领导达德师生参加了贵阳各界的示威游行。6月黄齐生手书“忽忘5月7日”刻于校园,以激发师生的爱国热情。袁世凯称帝,云南蔡锷宣布独立,起兵讨袁,贵州大汉军政府却抱观望态度。黄齐生等领衔直电“筹安会”,要求讨袁,同时派王若飞往铜仁动员驻军彭公武起兵讨袁。为顺应民心,省长刘显世派黄齐生为贵州代表赴昆明与蔡锷接洽讨袁事宜。

1918年3月,黄齐生亲率达德学校学生王若飞、刘方岳、谢六逸、李叔元等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期间,初步接触并阅读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书刊。五四运动爆发后,深受震动,发出“热血男儿,岂能置国家安危于不顾,而闭门读书乎?”的感慨,为拯救祖国危亡,愤然回国,投入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之中。1919年12月赴法国。在法国,结识了蔡和森、罗迈、李维汉、徐特立等人,进一步接触马克思主义,积极支持共产主义主张和留欧学生的革命活动,深化了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回国后,以教育与革命并行的思路,继续为发展、振兴教育奔波。1937年“七·七”事变后,组织抗日救国会,宣传抗日。同年冬赴延安考察。嗣后任云南开蒙垦殖局董事和四川歇马场乡村建设育才学院文史教授。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秦邦宪、叶挺一起从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成为“四八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