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结语:那逝去的,未必都美丽可爱
反封建主义残余,破除前现代社会文化意识,增强理性、科学、民主、法制、诚信等现代社会意识,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思想战线上的艰巨任务。
社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现实的历史进程,不可能呈现出纯粹概念上的一相情愿的理想图景。中国社会现代化既缺乏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自然孕育,又缺乏现代化所要求的民主传统和法制传统的保障,尤其缺乏现代科学赖以存在的理性精神的熏陶。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先天不足,加上后发外生、依靠外力推动、依靠政府和精英推动、纵横和交叉移植、现代前、现代后、现代因素并存、伴随着政治经济的转型与文化价值的动荡等诸多特征,难免泥沙俱下,有时甚至可能面临风险。虽然经过几十年具有战略意义的跨越发展,中国现代化已初具规模,前现代社会的成分在某些地域和某些层面逐渐缩小,现代化社会的成分已渐成主流,甚至后现代社会成分也开始在个别大都市涌现,但可以预见,中国社会现代化在风雨飘摇中颠簸的日子还将持续一段很长的历史时期。
但是,现代化作为一个必然的既长期又现实的历史进程,无论多么残酷,无论多么漫长,无论有多少抱怨和指责,都不能阻挡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都不能改变历史进步的本质和主流。因为,消除那些被抱怨和指责的,诸如两极分化、道德失衡、价值迷失、非人道、无理性、无秩序、无章程等现象,实现人道的、理性的、法制的、和谐的、有章可循的、有条不紊的相对理想状态,只有建立在社会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加以解决。至于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科学理性精神的培育、国民素养的提高、人文关怀的实践等,更需要依赖实现这个母题所建立起来的历史进步基础。
因此,对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的现代化的态度,将是当代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检验中国大地上各个领域包括艺术、观点、理论、思想、学说,甚至思潮、流派、社团是否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权威性的尺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理性认同的基本底线。近百年来的思想论争,无论是中体西用、西体中用,还是中西合璧,实质上都是关于现代化的具体道路和实现方式的论争。跨越这个历史底线和历史坐标,无论在其他方面有怎样的合理性,怎样值得赞赏,怎样值得同情,都要在历史观方面进行反思和调整。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自然要接受现代化历史实践的选择和检验。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态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理论尺度来衡量,前现代思潮不仅在历史观上是反历史理性的,而且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和唯心主义精神实质。只有对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层层剥离,借鉴西方的历史经验,吸收其合理内核,戳穿其虚幻本质,从中挖掘对中国社会现代化有益的精神文化资源,才能最大程度地兴利除弊,降低社会现代化建设和新文化建设的成本和代价,避免种种可能出现的来自冒进的和滞后的种种阻力。
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具有两面性。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怀旧、留恋以等级制为基础的中国封建专制社会,无疑是消极的、有害的,这种怀旧和留恋具有把历史拉向倒退的复古倾向。但历史的进步并非按照既定和谐的程序运行,尤其是社会现代化初期,不但伴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动荡,还存在人与自然的对立,或人对自然的掠夺式开采,或牺牲弱势群体的利益,或践踏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或漠视民族文化。伴随着传统生活方式被打破的,是支撑人们心灵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伦理道德的滑坡,甚至使失去精神依托的人们的心灵必然要忍受精神分裂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对现代化社会生存方式的抵制、对于社会现代化初期极度张扬的物欲的反驳,对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特征的宗法田园生存方式的留恋,折射出一些社会现代化过程所产生的流弊,因而具有值得我们关注的一定的积极意义。
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对逝去的封建制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的变相诅咒相联系。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因素。中国社会现代化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历史进步,这是本质和主流,这是问题基本的、主导的方面。
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发。
当生命遭遇不能承受之重时,人们往往启动想象的翅膀,从主观心理上予以超脱,试图忘却现实利害,翱翔到非现实的世界中或者已经远逝的历史中,移情寓志,获得内心宣泄、慰藉和补偿,并找到生存的参照和依托;或者寻找一种思想武器,表达人们对被意识形态硬壳紧裹着的现实内核的“不可言说的”的抒发。凭借艺术的审美想象,历史上的很多甚至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因为脱离了当前的利害,可以转化为审美对象,通过唤起历史记忆而感到缓冲和愉快。因此诗人们常说,那逝去的,会变得美丽可爱。[61]但是,无论艺术想象的翅膀飞翔多远,无论我们把历史想象得多么美好,历史永远只能是现实的历史,现实也必将是历史的现实。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丝毫不会因艺术的想象而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历史不过是昨天的现实,现实不过是明天的历史。无论有多少历史回忆可以通过想象转化为审美对象,但任凭你如何进行艺术想象,总会有些历史记忆永远不可能变得美丽可爱。对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不会变得美丽可爱的。今天不会,100年、500年以后仍旧不会,永远不会!即便想象和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改变我们的心态,却改变不了历史,更改变不了历史的现实。只有立足现实,正视现实,通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改变现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是根本的出路。
那逝去的,未必都美丽可爱。
【注释】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585页。《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2]参见吴炫:《怀旧文化批判》,载《新知》,2000(6)。
[3]参见吴炫:《怀旧文化批判》,载《新知》,2000(6)。
[4]参见同上书。
[5]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6]参见《人民日报》2005年9月7日《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和谐社会的6个特征:第一是“民主法治”。第二是“公平正义”,与封建专制等级特权尖锐对立,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公正和平等的强烈要求。第三是“诚信友爱”,很明显是对相互提防的权谋文化、宦官奴性文化的否定,体现了人们对诚信和信赖的需求,以及对冷酷狡诈的利害算计的厌弃。第四是“充满活力”,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封建历史上扼杀人才与思想的专制蒙昧主义及其制造的万马齐喑的黑暗局面的摒弃。第五是“安定有序”。第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7]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8]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9]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10]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11]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12]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95页。
[14]《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转引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研究网·马克思主义数据库,见http://myy.cass.cn,2006-01-20。
[15]本文在下列意义上使用现代化的概念: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这个转变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流动化、民主化、法制化、世俗化;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信息化等。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则是综合现代化。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先生把两次现代化分别称为“经典现代化”和“新现代化”或者“二次现代化”,实际上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社会”和“后工业时代”。
[16]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政治局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目前,我国社会……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6-09-26。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60页。
[18]同上书,266页。
[19]同上书,266页。
[20]同上书,261页。
[21]同上书,258页。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95页。
[23]同上书,295~29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76页。
[25]同上书,585页。(www.chuimin.cn)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261页。
[27]好在我们的执政党是已经成熟的政党。在认识到这些异常现象之后,执政党通过政府开始采取果断措施,一方面及时地加大了惩治腐败的力度,使屡禁不止的社会腐败行为有所遏制,让民愤得以宣泄;另一方面,及时地采取了很多利民的社会保障之举,加大了改善弱势群体社会分配、社会地位的政策倾斜,整个社会逐渐朝效率与公平逐步趋于平衡的方向持续、和谐地发展。
[28]好在我们的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做出了一系列顺天应时、大得民心的努力,果断地纠正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弊端,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9]魏雅华:《“基尼系数”与贫富差别》,载《中华工商时报》,2003-04-17。“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年收入已增加到近5万元,而2003年中国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才1000元出头。相差了近50倍。”
[30]参见蔡昉:《我国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形势严峻》,载《第一财经日报》,2005-09-13。
[31]财政部副部长楼继伟:目前中国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是城乡差距造成了基尼系数的扩大。载《部委一周》,2006(17)。
[32]见2006年9月28日新华社电《西部收入差距扩大,基尼系数达0.47》,见http://www.86073.com。这是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和挪威FAFO应用国际研究所9月27日在京联合发布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与经济发展监测研究”的初步成果。
[33]参见2005全球消除贫困联盟中国总论坛会议直播实录,见博客网,http://www.bokee.com,2005-09-11。
[34]魏雅华:《“基尼系数”与贫富差别》,载《中华工商时报》,2003-04-17。
[35]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19日)》转引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05-06-26。
[36]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37]参见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转载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38]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的报告第八部分表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转载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07-10-24。
[39]参见张良村:《人文精神讨论的背景剖析》,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1997(12)。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1卷,274~275页。
[41]见http://www.guoker.com,2007-09-07。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43页。
[43]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主题歌歌词。
[44]《荧屏电视剧》,载《中国电视》,2002(4)。
[45]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有霍克海默与法兰克福学派、赖希与弗洛伊德马克思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德拉沃尔佩为代表的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主要包括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尔诺、马尔库塞等。他们张扬现代主义艺术,批判大众文化和文化工业。
[46]参见[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尔诺:《启蒙辩证法》,118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47]参见佚名:《血染的历史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十四次人口灭杀》,见中华网,http://culture.china.com,2005-09-13。
[48]邹容:《革命必先去奴隶之根性》,见http://post.baidu.com,2006-03-19。
[49]参见《诗·小雅·北山》。原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50]韩非子有著名的清除“五蠹”的说法,这“五蠹”为“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
[51]西方思想家的社会改革首先从大众心智启蒙开始。
[52]中国人历来把官场称作“宦海”、把做官人家称作“官宦人家”,把做官的命运称作“宦海沉浮”,可见,这“官”与“宦”是有联系的。
[53]参见《高校“官本位”:中国教育不能承受之重》,载《新华每日电讯》,2005-12-31。
[54]张宗刚:《当代散文中的官本位意识》,载《粤海风》,2006(4)。
[55]参见《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59]参见方竹兰:《人格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之根本》,原载《中国改革报》,转载于《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章选编》,见http://www.cas.ac.cn,2004-09-06。
[60]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原载《青年杂志》1卷6号,1916-02-15。
[61]参见[俄]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全诗如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有关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的文章
[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老子、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但却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时期的张载。后来程朱理学又予以进一步发挥,使“天人合一”进一步成为论证君权神授的思想工具。“天人合一”思想也遭遇过质疑。中西方的不同在于“合”到哪里去?......
2023-11-29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毛泽东热”,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可以预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都将存在着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诸多领域中的前现代社会文化倾向形成了一种超越大众文化和文学艺术本身的社会文化思潮。......
2023-11-29
政府采取的有所倾斜的富民政策对解放社会生产力,启动中国现代化航船,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一切,实际上都为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埋下了祸根。一位当代中国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专家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多数社会成员逐步具有了清醒的认识。......
2023-11-29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承接和吸取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真实性”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
2023-11-29
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应当置于2000多年以来的自然经济和1949年以来的计划经济背景才能看清楚。市场经济把自由平等竞争的法则和机制引进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人格和力量,促进了当代中国的民主化进程。然而,中国目前还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百业待兴,各种体制和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一时表现得比较集中。......
2023-11-29
作为全球社会现代化典范的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城市化、工业化对宗法制小农经济的冲击,都面临着大致相似的、怀旧夹杂着复古之类的社会心理问题。[21]到18世纪,随着社会贫困人口剧增,社会成员流离失所现象的普遍增加,欧洲许多国家出现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反现代化社会文化思潮。......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