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潜藏在历史剧中的深层意蕴: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

潜藏在历史剧中的深层意蕴: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

【摘要】:面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喧嚣还是沉默,有时很能说明问题。

一、潜藏在历史剧背后的深层意蕴

近些年,一批冠以“戏说”、“正说”等名目出现的历史剧,如《康熙微服私访记》、《铁嘴铜牙纪晓岚》、《雍正王朝》、《康熙帝国》、《成吉思汗》、《汉武大帝》、《大明宫词》、《贞观长歌》、《跃龙门》、《大明天子》、《传奇皇帝朱元璋》等陆续上演,显示出电视剧文化的空前繁荣。

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文化产业化操作大潮的推波助澜,为应对市场经济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社会双重冲击下自我的迷失与焦躁,而试图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寻求精神栖息地、找回民族自尊自信的努力,借历史来言说现实的传统等,都是导致历史剧高度繁荣的重要因素。各种各样的历史剧不但把抽象的史书还原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故事,巧妙地演绎出现代中国人的梦想,为唯“物”时代幻想稀缺的大众提供无限想象的空间,成为国人重塑历史、言说现实的基本策略。

但历史剧在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传统儒学的历史有着十分浓重的皇权崇拜意识、奴才依附意识和官本位意识、权谋意识等。这些封建宗法文化意识随着大规模的视像刺激,程度不同地借尸还魂,浸润到受众的精神生活中,反过来得到受众的追捧。这种浸染愚民意味的盛宴与我们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与现代法治建设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依靠商业霸权而繁荣的历史剧,在兴冲冲前行之际,必然遇到政治话语的质问。当代历史剧,因而成为商业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纷争之地。

历史剧的创作,同其他艺术形式的生产一样,都运用了一定的意识形态原料。编剧、导演、演员,甚至投资者的主观倾向都会凭借剧本、编排、表演,甚至直接干预,从中流露出来。因此,历史剧文本里存在着各种声音的彼此对答与冲突。面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喧嚣还是沉默,有时很能说明问题。我们不仅要看历史剧说出了什么,更要看历史剧没有说出什么,正是在历史剧作品意味深长的沉默中,在剧情的间隙和空白中,我们更加能够确凿地感受到历史剧的意识形态指向。(www.chuimin.cn)

满眼是阴阳头、大辫子、马蹄袖、红缨帽,花翎顶戴、马褂长袍,满耳是贝勒、格格、皇阿玛、老佛爷,封建帝王纷纷从古墓里爬出来,“朕”这么说,“寡人”那么讲,填补了我们对圣明君主也即权威和神权期望的想象空白,“大清的长辫子越来越长”[44]。早已作古的皇后、大臣、太监、宫女,口口声声“皇上圣明”、“奴才该死”、“卑职不敢”,喳喳地叫着!一批批地复活!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似乎回到了辛亥革命以前的那个古老年代,演示出千古奇观。

历史剧的热闹与喧哗的背后,潜藏着作为大众文化的历史剧的意识形态策略和预谋,泄露出某种与现代化民主政治、民主文化建设极不和谐的音符。历史剧文本异乎寻常的喧嚣和意味深长的沉默,潜藏着历史剧的真正话语:几千年来专制主义奴役下的皇权崇拜、奴性依附心理、权谋政治似乎已经化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仍然牢牢地盘踞在某些人的心中。灌输这些意识,无疑有利于文化利益和商业霸权,有利于商业意识形态对大众实施麻痹与奴役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效果。

商业暴政欲谋取经济暴利,需要非理性的大众社会的配合与“支持”。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认为[45],人有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真实需求是发自人的内心的本能、意志和力量,与人的快乐和幸福有关;虚假需求是通过社会强加于个体身上,如休息娱乐依照广告挥霍、遵循他人爱憎,均属虚假需求。虚假需求扼杀了人们的个性,维持商业社会的统治。另一位代表人物阿多尔诺认为,商业文化通过各种媒介向人们灌输虚假的幸福意识,以便使人们成为工业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自觉地认同商业社会,强化流行的商业意识形态控制,使大多数人没有思想、不能思考、缺乏理性、盲目狂热、任人摆布,安于现状不求变革,任凭时尚导引,作为商业社会的同谋,愉快地接受商业意识形态的腐蚀与统治,心甘情愿地服从商业暴政的奴役。[46]当代历史剧提供给人的正是这样一种虚假的需求。这种虚假需求虚晃一枪,遮蔽了真正的现实中所要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大众由此可能成为商业暴政继续奴役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