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方国家现代化前的文艺思潮:唯物史观

西方国家现代化前的文艺思潮:唯物史观

【摘要】:作为全球社会现代化典范的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城市化、工业化对宗法制小农经济的冲击,都面临着大致相似的、怀旧夹杂着复古之类的社会心理问题。[21]到18世纪,随着社会贫困人口剧增,社会成员流离失所现象的普遍增加,欧洲许多国家出现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反现代化社会文化思潮。

一、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的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

西方国家社会现代化过程中也存在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

作为全球社会现代化典范的西方国家,现代化初期几乎都面临同样的城市化、工业化对宗法制小农经济的冲击,都面临着大致相似的、怀旧夹杂着复古之类的社会心理问题。这是人类前进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也是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副产品。工业社会打破了宗法乡村的和谐安宁,摧毁了前现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确立了一种新的经济政治秩序。大多数宗法农民对这种新出现的市场经济感到惧怕但又无可奈何,对现代化表现出本能的拒绝和不适应。某些被新的生产方式摧毁了的阶级和阶层,更是怀念那个逝去的表面和谐安宁的宗法田园时代,试图从那里找到对现实感到失意的精神慰藉。

西方社会的这个过程从文艺复兴时期便开始了。以“羊吃人”著称的圈地运动,实际上是典型的“损不足以奉有余”地剥夺和牺牲弱势群体、为工业社会强行“制造”“无产者”的包括资金和劳力在内的原始积累过程。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不得不“自由自愿地”出卖自己,把身体锁到冷冰冰的机器上做工。马克思的描写是准确的:“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就是从这种原罪开始的”,“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17]“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9],“而对他们的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0],“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21](www.chuimin.cn)

到18世纪,随着社会贫困人口剧增,社会成员流离失所现象的普遍增加,欧洲许多国家出现带有感伤主义色彩的反现代化社会文化思潮。法国卢梭的《新爱洛伊丝》开启了倾诉感伤的传统;德国的歌德哀怨凄婉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使维特热风靡全欧;英国的感伤主义小说和墓园诗派走红文坛,尤其是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和墓园诗派,它们刻意搜寻落叶、黄昏、墓地、夭折的少女等易于触动感伤神经的现象,放纵并沉溺于个人情感世界。由于没有找到造成社会不公和社会灾难的根本缘由,其道德义愤毕竟是苍白无力的,根本不能阻滞和改变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法国大革命以后,感伤思潮中增加了几分颓废与末日的气息。那些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摧毁的没落贵族,因失去往日的天堂而对现实发出“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的恶狠狠的诅咒。[22]“为了拉拢人民,贵族们把无产阶级的乞食袋当作旗帜来挥舞。但是,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23]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终于汇聚成以“回到中世纪”、“回到民间”、“回到大自然”、“回到自我内心”为主要指归的波及全欧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大潮。于是地中海沿岸叱咤风云的英雄呐喊,宗法小农的无奈呻吟,以及没落贵族的恶毒诅咒,构成浪漫主义文学的跨世纪合唱。英国湖畔派三诗人打捞搜集起中世纪的风情美、大自然的风光美,刻意渲染远离尘嚣的大自然和宗法制乡村,与工业化现实的丑陋和冷酷进行对照。他们表面上出世,甚至厌世情绪的背后,仍然泄露出强烈的入世情怀:怀念昔日安宁富足、平静、等级井然的生活。他们对现实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不得不到所谓和谐的过去甚至远古时代寻找心理上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