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当代中国的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

当代中国的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

【摘要】: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毛泽东热”,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现象。可以预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都将存在着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诸多领域中的前现代社会文化倾向形成了一种超越大众文化和文学艺术本身的社会文化思潮。

一、当代中国滋生出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文化领域陆续出现了回归本性、回归自我、回归过去、回顾边缘等各种文化热。邓丽君缠绵的情歌,琼瑶感伤的小说,把人们带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草绿色的旧式军装和军用挎包,表现出人们对那个已经逝去的激情燃烧的时代的回忆。北岛、顾城和舒婷的朦胧诗以及崔健的音乐,把人们引向生命的遥远。莫言和王朔的小说则拓展了为人们所陌生的世界,并程度不同地解构了正史,还原了某些非传统历史的边缘文化。

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加速的社会震荡使某些阶层无所适从,某些知识分子更加急迫地希望从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记忆中寻找文化资源来重新阐释陌生的现实,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并借此探讨“中国走向何处去”的问题,与强国梦联系在一起的国学热兴起,历史剧走红。国学经典竞相出版,国学启蒙班如雨后春笋般创立。擅长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也开始出现了火暴的局面: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康熙雍正乾隆被化装打扮后在当今的舞台上陆续闪亮登场。

从改革开放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毛泽东热”,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现象。

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持续时间漫长、渗透领域广泛。可以预见,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都将存在着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从历史唯物观的视角看,现代与前现代的矛盾对立只能由现代与后现代的矛盾对立来取代,现代社会思想与前现代社会思想的对立也只能由现代社会思想与后现代社会思想的对立来取代。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完全进入现代社会,前现代社会的文化思潮从大众文化领域,到哲学政治美学宗教等思想领域,都将会持续地蔓延。哲学中的国学热,政治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文学领域中的感伤怀旧心理等,都是这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各种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层面,出现毛泽东热、样板戏热、文化寻根热等,涉及流行歌曲、美术服饰、新闻出版、电影电视等领域。流行音乐《快乐老家》把人们引向被想象修饰后的美好而纯洁的年代。美术领域,陈逸飞油画抒发游子乡愁,描绘远离工业文明的“小桥流水”的古镇,传达出田园诗般的东方神韵。服饰和建筑领域,复古心态、思古情绪与后现代时尚互为包装。老照片、老故事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尤其是影视历史剧,不但弥补了传统历史教科书枯燥的教条的不足、把抽象的历史还原为具体可感、生动想象的故事,而且还巧妙地演绎出某些大众的政治幻想,为大众提供了无限想象的娱乐空间,成为国人重塑历史、言说现实、找回市场经济全球化两大浪潮袭击下失落的民族自尊、自信的基本方式和策略。良莠不齐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诸如姨太太文化与复古文化,官本位意识、权谋意识、皇权崇拜意识和奴性依附意识等浸润其中,并随之粉墨登场,蔓延社会。(www.chuimin.cn)

文学艺术层面,余秋雨的散文随笔抚今追昔,敏感地捕捉到大众伤感与怀旧心理碎片,抚慰了一度失衡的大众心理,留下的也只是对往昔的虚无感叹和对现代化负面影响的苍白埋怨。小说领域,苏童的《妻妾成群》拉开了中国舞台上的后宫戏序幕。

文艺美学层面,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发生明显的变化,长期被忽视的甚至被否定的处于边缘状态的美,如原始、废墟、颓废、衰败、虚无、幻灭甚至变态,开始得到追捧并流行。

哲学宗教层面,清净无为的老庄哲学和道家思想、四大皆空的佛教思想、呼唤忍让和博爱的基督精神都开始吸引并征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这些哲学宗教思想对于净化和抚慰人们焦灼而浮躁的心灵,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人而言,却极有可能转化为逃避现实、遁向虚无缥缈的自然文化主义意向。

诸多领域中的前现代社会文化倾向形成了一种超越大众文化和文学艺术本身的社会文化思潮。这种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大致相似的精神特征:怀旧感伤与乌托邦倾向,沉湎于主观构筑的世界以逃避现实;以家族和宗法为特征的小农意识,以自然本体、血缘伦理为中心的自然文化主义;以官本位意识、权谋意识、奴性意识为特征的宗法文化主义与大一统的专制主义意识;以求稳、求和、求大一统的实用主义的中庸人生态度,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