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现实主义理论成果

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现实主义理论成果

【摘要】:可以说,“唯物史观”是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承接和吸取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真实性”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

一、“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成就,不仅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而且把这种结合贯穿到包括社会历史在内的一切领域。唯物史观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运用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探讨总体性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唯物史观第一次做出了全面的阐述,他们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1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总结一定历史过程中的社会实践和经验为基础,对以往具有根本缺陷的社会历史理论进行批判改造,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是用一种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取代了以往的历史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及其内在规律作出科学而完整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2]总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社会历史看做是一种拥有普遍本质的历史进程。唯物史观中包含着深刻的历史观、人文观、实践观与价值观。这种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和精神实质及其所提供的开放的宏阔视野,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理解发展变化着的历史与审美文化思潮的复杂关系,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看来,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历史地生成和建构的主体审美精神。可以说,“唯物史观”是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现实主义的文艺精神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结构和社会历史关系的体系总和中,才能得到科学的理解和解释。正如英国学者柏拉威尔所说,“当马克思考虑到文学时,他是在一种广泛的经济、社会、历史的条件下考虑到文学的”[13]。柏拉威尔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思路,即把文学艺术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对于文学艺术来说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14]马克思主义主张把社会看成是由各种相互作用和中介等诸多方面构成的“总体性”,主张把单个和具体的事实同对象的总体性联系起来。“总体性”是一个反映事物本质存在的范畴,或者说,社会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恰恰反映在“总体性”的概念中。这里,“总体性”范畴的意义使得我们有可能通过对社会生活全部过程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辩证系统的研究,来克服对对象的实证主义和折中主义描述。事实上,在19世纪,文学艺术已经形成了从巴尔扎克到托尔斯泰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传统,如巴尔扎克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在社会整体联系中个人的命运。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塑造人物和反映世界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在承接和吸取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正是从作家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创作实践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表现为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即“真实性、典型性、倾向性和人民性”,渗透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真实性”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由于社会生活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具有“客观性”;同时,由于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又互相联系并且组成的一个完整有机体,所以文艺又具有表现社会生活的“完整性”,即把社会历史和社会历史的人作为一个运动的发展的有机整体加以描写,提供了一幅把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融为整体的全景式的生动图像。客观性、完整性作为文艺作品真实性的主要内容,从形式上看,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结果,但这种真实性的内在根源,却是从生活本身产生的。从根本上看,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艺术特点是作家、艺术家对本人生活其中的社会历史结构的能动反映。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中的“真实性”原则,是牢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哲学基础上的。(www.chuimin.cn)

现实主义文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借用或通过事物的偶然性,按照事物的必然性进行叙述,对现实生活进行宏观的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反对自然主义的将直接感觉到的外在世界表面作照相式的再现的写作倾向。也就是说,现实主义作家应当追寻和挖掘现实生活的本质层面。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只注重偶然而不顾必然,只注重生活细节而忽视揭示社会生活整体的本质规律。自然主义对于世界表面的浮光掠影的描画,使许多作家远离了文学艺术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恰恰倡导,有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们都应当努力反对市民生活的庸常、琐碎、枯燥和空虚,主张凭借强有力的戏剧性,把深刻的、生动的、丰富多彩的诗意世界呈现出来,以抵制资本主义肮脏无聊的散文化流弊。当代中国文坛出现的“新写实主义”、“新体验小说”、“新状态文学”等文学样式也应当在注重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的同时,尽力避免类似的自然主义倾向。

现实主义文艺对世界的把握是以“拟人化”方式进行的。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人。这种目的是通过塑造生动的特别是典型的人物形象来实现的。创作典型是通过强化日常生活现象的感性因素反映理性因素。典型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主要范畴和标准,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通过对社会生活广阔而深刻的构思和描绘,创造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在这个艺术空间里,纷繁的偶然事件可以彼此交叉,相互关联,编织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显现出生活的必然性。他们的创作和作品都通过一系列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表现出他们那个时代的宗法制封建社会向新兴市民社会过渡的深刻的历史过程,揭示出经济结构的更替、阶级关系的改组、文化传统的重塑、历史的变革和社会的转型,从而成功地扮演了时代和历史的书记官角色。这些伟大作家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他们的作品堪称全方位展现时代变迁的史诗般的杰作。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强调,作家、艺术家只有创造典型环境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才能在生动地描绘人的完整个性的同时,深刻地展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当代中国文坛的“新写实主义”文学对于基层普通人的贫困生活的描绘,只是一种对于这种人的生存状态的描绘。“新现实主义”对肩负时代使命的英雄人物和先进人物的表现,则比较接近和符合现实主义文学对刻画典型人物形象的基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强调作家、艺术家进步的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作用。世界观是意识的高级形态,世界观既能反映个人经验和内在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又能深刻体现出一定时代所带有的普遍本质。世界观对文艺创作的指导意义,表现为使作家、艺术家能够在一个丰富而有秩序的生活外部联系中,看出内在的社会矛盾和历史的走向,作为对生活正确感受和正确判断的思想基础,它为现实主义的写作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前提。作家、艺术家把深入生活后所获得的对于生活的直接体验视为引发创作灵感的源泉,这固然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不能运用先进的科学的世界观对这些具体的生活体验进行透视,就不可能达到现实主义艺术的第一要义,即艺术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现实主义文艺之所以能在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横空出世,主要是因为那个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飞跃发展的时期,具有民主革命先进意识的作家、艺术家对前途抱有信心,表现出一种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概。这种社会历史情境有可能使作家、艺术家同社会发展进程保持紧密的联系,甚至成为一系列历史变革运动的直接参加者和见证人。生活本身所饱含的具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必然要求和作家、艺术家个人意识形态的倾向性相融合,调动了他们为现实主义文艺献身的热情。如果一个作家对历史进步没有期待和企盼,那么他不可能从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对生活做出正确描写和判断。

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是不可能脱离价值判断的。因为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是文艺的灵魂。正如某些学者意识到的,近年来中国文坛上出现的可称之为反美学的文艺批评,正是价值取向上的消极性,这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的正常发展。当代中国文艺应当在中西价值哲学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形形色色的文艺价值观进行梳理和评判,以利于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价值观的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文艺的价值观应以人民作为价值主体,以是否满足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来确定和规范文艺价值的标准。如果脱离社会历史关系把现实的人抽象化、符号化,实际上以某些特殊的阶层或个体作为价值主体,可能会把价值本质的确定性引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歧途。西方有哲学家断言,以个体为本位的价值相对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可能导致哲学的解体和死亡,因为哲学只有做出普遍有效的价值承诺,才能以科学的形态继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注重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寻找价值评价的合理性依据,确立价值评价社会历史的客观尺度,我们应该以是否有利于当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社会实践和历史转折作为价值追求的共同目标,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致性作为价值评价的普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