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一、世界范围内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
“现实主义”(Realism)这一概念的准确内涵和外延,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早已经在中外文艺理论著作中被反复讨论过。无论是文学或造型艺术,在其忠实于客观世界这个广泛意义上,“现实主义”无疑是中外文学艺术创作传统和批评传统的主流。如在西方,自古希腊开始,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在所有文艺理论话语中就已经占有显赫的地位,它证实了西方文化对现实问题的始终不懈的关注。R.韦勒克在《批评的诸种概念》中认为,“很早之前,‘现实主义’这个术语便存在于哲学中,并且具有和我们今天完全不同的意义,在哲学中它意味着一种与唯名论相对立的对于观念的现实性的信仰。”[1]18世纪末,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曾经谈到“自然目的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席勒和F.施莱格尔首次把“现实主义”这一术语运用到文学上来。1798年,席勒在论述法国文学时,认为“现实主义者比理想主义者更好”,与此同时,F.施莱格尔宣称,“所有哲学都是唯心主义的,除了诗的现实主义之外,不存在真正的现实主义”。F.施莱格尔特别明确地把客观的诗与主观的诗加以对比,这种对比也出现在席勒的美学论文《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中。“现实主义”在德国浪漫派哲学家中间被相当频繁地使用着,但是,这时的现实主义仍然只是泛泛而谈,还没有被赋予任何专门的标志,没有被用来专门指称某种作家或某种文学流派。一些人认为,现实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被正式命名,则是在19世纪50年代围绕着库尔贝绘画的大论战中。另一些人认为,19世纪30年代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和发展时期,而在19世纪50年代初,当批判现实主义高潮已开始退却的时候,法国小说家桑·佛洛里出版了一部题为《现实主义》的论文集,才从文学的意义上初次使用了“现实主义”这个概念。19世纪宏大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论,以及其他深受科学精神和方法论影响的社会思潮,如孔德的实证主义及科学主义进一步促进了现实主义文艺思潮和艺术实践的生成和发展。在文学实践上,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传》,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以及法国作家欧仁·苏的《巴黎的秘密》、司汤达的《红与黑》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等都是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作品。尤其是巴尔扎克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声称要用笔来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1833年,他计划写作一整套反映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总计137部的长篇小说,1841年,他由于受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的启示,决定统称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为“人间喜剧”。后来,他在《人间喜剧》的总序中宣称:法国社会将写它的历史,我只能当它的书记官。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册、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的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本质相同和相似的人的特点糅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能写出许多历史学家没有想起写的那种历史,即风俗史。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我也许能完成一部众人瞩望已久的描写19世纪法国的作品。[2]
19世纪初,法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封建势力崩溃,资产阶级统治日渐巩固,同时作为资产阶级“掘墓人”的工人阶级也壮大起来。由于阶级利益的尖锐冲突而引起法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情风俗的剧烈变化。巴尔扎克以为,一个作家只要严格摹写现实,总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忠实的、成功的、耐心的或勇敢的描绘人类典型的画家、讲述私生活戏剧的人、社会动产的考古学家、职业名册的编纂者、善与恶的登记员。于是,他以巨大的热忱和执著投入这一描摹法兰西风俗史的庞大的写作工程,并终于完成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间生活”等社会画卷的摹写,他罗列和展示着构成法国19世纪上半叶通史式的全部“风俗研究”。巴尔扎克在1845年写给朋友的信中,把自己的作品比作一座宏伟的教堂。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提到,巴尔扎克,我认为他是比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左拉都要伟大得多的现实主义大师,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他用编年史的方式几乎逐年地把上升的资产阶级在1816—1848年这一时期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描写出来。[3]“围绕着这幅中心图画,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4](www.chuimin.cn)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推崇现实主义。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果一部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恒性的怀疑,那么,即使作者没有直接提出任何解决办法,甚至有时并没有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我认为这部小说也完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5]。恩格斯总结出现实主义理论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等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后来,卢卡契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之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卢卡契与布洛赫、布莱希特、阿多尔诺等人对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现代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过激烈的论战。
有关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的文章
[42]作为中国现代化初期最大事件的市场经济,它在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可以说,市场经济,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思想解放的经济基础。传统惰性的巨大张力,暴露出中国文化现代化和人格现代化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2023-11-29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在承接和吸取这一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理论。“真实性”在现实主义理论中占有首要地位。......
2023-11-29
自此,“新写实”的称谓正式产生。“新写实主义”认为,“烦恼人生”正是中国大多数公民的人生烦恼,是大多数人带有普遍性的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写实”小说改变了以往的“真实”观念,关注的重点转移到对被传统现实主义文学所漠视的日常生活内容以及看似偶然的日常生活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写实主义”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现实合理性,有助于推动现实主义的多元化发展。......
2023-11-29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理性认同的基本底线。前现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对逝去的封建制度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与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的变相诅咒相联系。但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因素。......
2023-11-29
老子、庄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但却处处体现了这一思想。最早使用“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时期的张载。后来程朱理学又予以进一步发挥,使“天人合一”进一步成为论证君权神授的思想工具。“天人合一”思想也遭遇过质疑。中西方的不同在于“合”到哪里去?......
2023-11-29
政府采取的有所倾斜的富民政策对解放社会生产力,启动中国现代化航船,起到了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这一切,实际上都为中国社会可能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埋下了祸根。一位当代中国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专家指出,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警戒线0.4。效率与公平的失衡是引发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对此,大多数社会成员逐步具有了清醒的认识。......
2023-11-29
读者和学者们对这些新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涌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因为,“写实”含有“操作记录”式还原生活、原生态的意思,而“新现实主义”比“新写实主义”更富有文学创作与理论的意义。在这些“新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往往不是文明与愚昧、改革与保守等观念的对峙,而是人与人之间现实利益的冲突。......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