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画论中美丑的具体表现形态部分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对美丑的价值规范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加强了对美丑互化的认识,突出了对美丑概念的界说。在中国画论的美与丑中也是这种情况,在具体的绘画表现和品评中美和丑都体现为诸多的形态。中国传统绘画主张写真,以自然真实为美。......
2023-07-22
一、美还是丑——从审美观说起
1.什么是美,美是一个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爱美并不等于懂美,更不等于能够正确审美。罗丹就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即使是发现了美,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美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没有一种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同的美呢?其实,对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以至于连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美是难的”这样的感叹。概括起来,对美的不同说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主观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不在物,而在心,即精神。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美在吾心中”的观点。
二是客观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在物本身,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是主客观关系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不在物,也不在心,而是在于物与心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作为自然形态的“物”,它只是美的条件,它自身没有美,只有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物也才有了美。
很显然,上述三种观点都只是揭示了美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美是多方面的,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尽管无数哲学家、思想家对美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探讨,但对美这一概念仍无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而又较为统一的科学论断。
尽管人们对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美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所达到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就是人们常说的真与善的统一,是人们对实践效果满足需要的一种积极肯定。具体地说,美是让你愉悦、欣赏、激动、效法、回味的一种感觉,是指景、味、色、声的好,才德品质的好。美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人的创造,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能通过人的主观感受给人一种精神愉悦[7]。
2.什么是审美(www.chuimin.cn)
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觉得不美?这就是“审美”问题所造成的。美之所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不仅在于美好事物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且在于感受者自身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感受者对美的这种鉴赏和判断过程,就是审美。或者说,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体味,都叫审美。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体美等等。
人正是通过审美而对某种事物作出美与不美的评价,并从美的事物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不同的人,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心态下,同一个人对同一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对同一事物有人说美,有人说不美;今天觉得美,明天觉得不美。因此,在审美的时候就涉及到欣赏什么和怎样欣赏的问题,这也就是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问题。
3.什么是审美观
现实中,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其中除了受到个人所受教育、训练和经验积累的影响之外,还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有紧密的关系。
审美情趣,就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倾向性情感评价,如喜欢还是讨厌。而审美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它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不同的时代,审美观不同,美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时代美的事物,到另外一个时代就不一定美。
4.审美对塑造真、善、美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真、善、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一个社会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真”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不断地去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善”属于道德范畴,强调为人处世,不能只对自己有利,还要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
美和善虽然不能等同,但二者确有联系。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审美对于塑造真、善、美的统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客观事物中进步力量的真实的、充分的和完美的反映。正如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认为自然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就不值得去了解它。这种对自然美的体验,其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对人们追求真理的积极作用,除了激发审美主体的热情和渴望,推动他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外,还在于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促使人开阔眼界,学到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这种不断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求“真”。
审美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较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审美可以从道德规范和行为中发掘其内在的完美性,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使道德这种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事实也是如此,一个真正有审美修养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反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审美的情趣也必然是健康的。
有关大学生必备素养的文章
第一节中国画论中美丑的具体表现形态部分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对美丑的价值规范及其相互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加强了对美丑互化的认识,突出了对美丑概念的界说。在中国画论的美与丑中也是这种情况,在具体的绘画表现和品评中美和丑都体现为诸多的形态。中国传统绘画主张写真,以自然真实为美。......
2023-07-22
第五章丑的张扬与偏至在中国画论中的美丑观形成期,由于受到儒家的影响使中国画论的美与丑中包孕着人伦的善恶内涵。至魏晋时期因注重人物品藻及玄学的影响,使魏晋美学重视美与超越感官的内在精神的联系。具有肯定意义的丑的论说到明清时期便产生了普遍的影响,明清以来,丑的美学内涵更加丰富,丑的相对独立价值逐渐受到重视,丑甚至上升为美的范畴,这就是画论中丑的张扬与偏至,从而体现出中国画论中丑意识的嬗变。......
2023-07-22
第一节明中后期画论中丑的崛起与发扬明代中后期,城市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社会生产中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另外,在画论中最早遭到贬斥、具有丑意味的“生”、“拙”含义在明代中后期也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种新的审丑观念正在崛起和发扬。......
2023-07-22
除孔子外,儒家学派中其他代表人物如孟子、荀子关于美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直接制约着中国画论中美丑观念的产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
2023-07-22
结论通过对中国画论中美与丑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画论中美丑的内涵是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延伸扩展的。美和丑交相辉映,呈现出多面性和多义性,从而构成美丑观一层层复杂的关系。总而言之,从中国画论中的美与丑来看,是重视内在美质的。在中国画论中对具有价值和一定美意味的丑的概念是充分肯定的。美、丑的嬗变体现出中国画论中独特的美丑观,展现了丑之中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与审美价值。......
2023-07-22
第一节美的本义与美意识在先秦典籍当中,借用文献整理就能说明“美”有多种含义。而“美”作为文字语言在使用过程中的含义是否与作为字符性质的“美”字的原初意义相一致并具有同一性呢?可见,“美”的本义具有一种非确定性和复杂性,它进入语言系统后,也孕育出丰富而深邃的内涵。现将“美”的含义与其用例简要列举如下 :1.甘美,味道可口。......
2023-07-22
“中观”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和道家相反相成的认识论共同奠定了中国艺术理论中的辩证法,为传统的审美观念、审美准则提供了理论基础。受中国传统哲学整体和谐辩证观念的影响,和谐与整体的追求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和欣赏品评标准。......
2023-07-22
受古代哲学、美学思想影响,以美丑在绘画品评中的地位来看,与“神”、“气”等核心范畴相比较而言,美丑也并非是重要的和最高的评价标准。画上人物是以客观对象为基础的,或美或丑,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样,在绘画品评的范围内,美与丑的性质因其客观存在,是清晰而明确的。......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