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学生审美观:美与丑的辨析

大学生审美观:美与丑的辨析

【摘要】: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就是“审美”问题所造成的。感受者对美的这种鉴赏和判断过程,就是审美。这其中除了受到个人所受教育、训练和经验积累的影响之外,还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有紧密的关系。而审美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是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

一、美还是丑——从审美观说起

1.什么是美,美是一个谜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但爱美并不等于懂美,更不等于能够正确审美。罗丹就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即使是发现了美,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对美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没有一种古往今来大家都认同的美呢?其实,对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已经争论了两千多年。许多古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都试图回答这一问题,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以至于连苏格拉底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不得不发出“美是难的”这样的感叹。概括起来,对美的不同说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主观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不在物,而在心,即精神。这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美在吾心中”的观点。

二是客观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在物本身,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是主客观关系美。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美不在物,也不在心,而是在于物与心之间,即主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说,作为自然形态的“物”,它只是美的条件,它自身没有美,只有和人的主观意识相结合,物也才有了美。

很显然,上述三种观点都只是揭示了美的某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美是多方面的,正如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尽管无数哲学家、思想家对美这一概念进行了各种探讨,但对美这一概念仍无法得出一个令人信服而又较为统一的科学论断。

尽管人们对美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美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中所达到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就是人们常说的真与善的统一,是人们对实践效果满足需要的一种积极肯定。具体地说,美是让你愉悦、欣赏、激动、效法、回味的一种感觉,是指景、味、色、声的好,才德品质的好。美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体现着人的创造,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能通过人的主观感受给人一种精神愉悦[7]

2.什么是审美(www.chuimin.cn)

对同一事物,为什么有的人觉得美,有的人觉得不美?这就是“审美”问题所造成的。美之所以给人以愉悦的感受,不仅在于美好事物本身的某种特征,而且在于感受者自身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感受者对美的这种鉴赏和判断过程,就是审美。或者说,凡是对美的东西的观赏、领悟和体味,都叫审美。如欣赏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人体美等等。

人正是通过审美而对某种事物作出美与不美的评价,并从美的事物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享受。不同的人,对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是不一样的;在不同的心态下,同一个人对同一美好事物的鉴赏和判断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对同一事物有人说美,有人说不美;今天觉得美,明天觉得不美。因此,在审美的时候就涉及到欣赏什么和怎样欣赏的问题,这也就是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问题。

3.什么是审美观

现实中,不同的人对同一审美对象表现出不同的审美体验。这其中除了受到个人所受教育、训练和经验积累的影响之外,还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有紧密的关系。

审美情趣,就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一种倾向性情感评价,如喜欢还是讨厌。而审美观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它受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不同的时代,审美观不同,美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这个时代美的事物,到另外一个时代就不一定美。

4.审美对塑造真、善、美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真、善、美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都是一个社会的追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个人的要求。“真”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精神,不断地去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规律。“善”属于道德范畴,强调为人处世,不能只对自己有利,还要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

美和善虽然不能等同,但二者确有联系。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审美对于塑造真、善、美的统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审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客观事物中进步力量的真实的、充分的和完美的反映。正如科学家研究自然,是因为他认为自然是美的。如果自然不美,就不值得去了解它。这种对自然美的体验,其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对人们追求真理的积极作用,除了激发审美主体的热情和渴望,推动他去探索、去追求、去发现外,还在于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促使人开阔眼界,学到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这种不断探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行为,就是所谓的求“真”。

审美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较高层次的素质修养。审美可以从道德规范和行为中发掘其内在的完美性,从而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使道德这种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事实也是如此,一个真正有审美修养的人,也必定是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反之,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其审美的情趣也必然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