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文字稿件修改的主要任务

文字稿件修改的主要任务

【摘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其中括号中的字是正确的表示法。(像)图象(像)象素(像)象……

二、文字稿件修改的主要任务

(一)改正稿件中的错别字

错别字出现在稿件中的频率是相当高的。扫除稿件中的错别字,是修改稿件中的首先任务之一。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错别字,其中括号中的字是正确的表示法。

(像)图象       (像)象素      (像)象……一样

(他)其它       (惟)唯独      (惟)唯一

(做)用作       (做)看作      (匪)受益非浅

(事)寻物启示     (账)帐户      (账)帐号

(唉)哀声叹气     (籍)藉贯      (文)闻过饰非

(安)按装       (计)不记其数    (诬)污告

(黯)暗然失色     (嘉)加奖      (诬)污告陷害

(抱)报歉       (嘉)精神可佳    (务)财物科

(抱)报怨别人     (节)开源截流    (晤)定期会悟

(暴)自抱自弃     (睫)目不交接    (熄)息灭

(备)推崇倍至     (界)各届人士    (嘻)喜笑怒骂

(背)被水一战     (阱)跌落陷井    (详)举止安祥

(毕)必竟       (胫)不径而走    (宵)通霄

(敝)凋弊       (境)事过景迁    (宵)元霄节

(辟)独劈蹊径     (咎)既往不究    (销)消毁

(碧)金璧辉煌     (巨)老奸剧猾    (销)消假

(璧)白壁微瑕     (具)家俱      (邪)歪门斜道

(砭)针贬时事     (绝)决对服从    (荒)谎谬

(辩)辨护人      (峻)形势严竣    (胁)协迫

(搏)赌博       (竣)工程峻工    (泄)水泻不通

(部)按步就班     (忾)同仇敌慨    (泄)泻露

(部)战略布署     (刻)克苦      (泻)一泄千里

(才)大材小用     (垮)跨台      (心)令人辛酸

(采)风彩       (睽)众目癸癸    (欣)欢心鼓舞

(采)兴高彩烈     (篑)功亏一匮    (行)形迹可疑

(彩)光采照人     (蓝)篮本      (汹)来势凶凶

(惨)残无人道     (蓝)兰色      (须)游客需知

(璨)璀灿夺目     (篮)蓝球      (续)就序

(察)查颜观色     (潦)字迹了草    (暄)寒喧

(察)明查暗访     (厉)声色俱利    (询)寻问

(长)常年累月     (厉)再接再励    (徇)循私枉法

(偿)赔尝       (励)厉精图治    (徇)循私舞弊

(澈)清彻       (唳)风声鹤厉    (涯)天崖海角

(成)相辅相承     (栗)战粟      (湮)烟没无闻

(嗤)斥之以鼻     (练)语言简炼    (偃)掩旗息鼓

(崇)重山峻岭     (嘹)缭亮      (赝)膺品

(绌)相形见拙     (缭)眼花撩乱    (饴)甘之如贻

(囱)烟囟       (伶)灵牙俐齿    (贻)遗笑大方

(瘁)鞠躬尽粹     (凌)盛气临人    (以)衣貌取人

(粹)精萃       (零)另售      (异)一口同声

(磋)切蹉       (浏)随便流览    (意)义气相投

(蹉)磋跎岁月     (馏)蒸溜水     (意)毅志

(沓)纷至踏来     (笼)拢络      (荧)萤光屏

(怠)倦殆       (孪)挛生      (映)反应意见

(戴)佩带       (罗)门可落雀    (拥)蜂涌而上

(耽)担搁       (曼)轻歌漫舞    (犹)过尤不及

(殚)惮精竭虑     (漫)慢不经心    (犹)记忆尤新

(当)锐不可挡     (蔓)火势漫延    (渝)始终不逾

(诋)横加抵毁     (贸)冒然      (予)赋与使命

(玷)沾污清白     (没)行将末落    (竽)滥芋充数

(吊)提心掉胆     (靡)风糜一时    (渔)竭泽而鱼

(迭)叫苦不叠     (秘)密诀      (元)原气大伤

(叠)迭床架屋     (密)哈蜜瓜     (圆)园明园

(叠)重迭       (描)市场扫瞄    (陨)殒落

(碟)影牒机      (缈)虚无缥渺    (孕)蕴育

(订)钉书机      (摹)碑帖临摩    (在)满不再乎

(订)装钉       (漠)莫不关心    (在)项目再建

(锭)纱绽       (牟)谋取暴利    (赃)贪脏枉法

(度)渡假胜地     (趴)扒下      (噪)急燥

(度)共渡良霄     (篷)帐蓬      (躁)戒骄戒燥

(番)翻两翻      (癖)养成僻好    (则)以身作责

(烦)要言不繁     (片)偏面      (胀)通货膨涨

(反)义无返顾     (翩)浮想联篇    (镇)坐阵指挥

(范)严加防犯     (平)凭添      (支)肢离破碎

(妨)防害他人     (仆)风尘扑扑    (趾)指高气扬

(蜚)飞声遐迩     (气)珠光宝器    (制)出奇致胜

(费)浪废金钱     (葺)修茸      (制)克敌致胜

(费)煞废苦心     (潜)浅移默化    (致)导至

(分)家庭成份     (歉)欠收      (致)极至

(份)股分制      (清)山青水秀    (置)毋庸质疑

(份)身分证      (屈)委曲求全    (衷)由忠

(孚)深符众望     (券)入场卷     (州)九洲方圆

(辐)幅射       (融)水乳交容    (皱)满脸绉纹

(俯)伏首帖耳     (擅)善长      (装)乔妆打扮

(付)负出代价     (擅)善长丹青    (灼)真知卓见

(副)付食品      (赡)瞻养      (咨)资询

(副)一付手套     (申)伸述理由    (诅)咀咒

(覆)复盖       (申)引伸      (坐)座标

(覆)天翻地复     (省)不醒人事    (坐)座落

(杆)标竿       (省)反躬自醒    (座)坐上客

(竿)钓鱼杆      (联)互连网     (通)统盘考虑

(竿)立杆见影     (势)摆正姿式    (涂)生灵途炭

(刚)金钢钻      (是)各行其事    (托)拖运行李

(阁)束之高搁     (是)惹事生非    (湾)港弯

(工)鬼斧神功     (纾)毁家抒难    (慧)拾人牙彗

(工)巧夺天功     (铄)众口烁金    (浑)混身是宝

(勾)一笔钩销     (厮)撕杀打斗    (诨)插科打浑

(诡)鬼计       (诵)朗颂      (惋)婉惜

(桂)摘取贵冠     (遂)半身不随    (望)名门旺族

(合)貌和神离     (蹋)糟塌      (诿)互相推委

(弘)宏扬文化     (涛)惊滔骇浪    (讥)反唇相击

(画)划地为牢     (提)题纲挈领    (肌)面黄饥瘦

(幻)变换莫测     (题)金榜提名    (即)既使

(涣)精神焕散     (帖)妥贴      (亟)急待解决

(荒)谎诞不经     (胃)味口      (慰)蔚籍

(二)修改稿件的语法错误

稿件中的常见语法错误包括下列几方面:

1.用词错误

例:这位年过花甲的老教授坚持为学生讲座。

“讲座”是名词,应改为动词“讲课”

例:这一文件格式只适应于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

“适应”一词为误用,应为“适用”

例:观众对他精彩表演报以了热烈的掌声。

“以”是介词,后面不能有助词“了”。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语义上搭配不当;另一种是词性上搭配不当。

语义上搭配不当

语义上搭配不当是指主语和谓语、动词和宾语、修饰语和中心语以及关联词语在语义上的搭配有问题。

例:应用新技术后,生产规模和速度都得到提高。

“提高”与“规模”的搭配不当。应该改为:“生产规模得以扩大,生产速度得以提高。”

例:秋天的北京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

“北京”不能是“季节”,要么把主语改为“北京的秋天”,要么把谓语改为“是一年中最美丽的”。

例:对此,他也提不出什么灵丹妙药。

“提不出”和“灵丹妙药”搭配不当。

例:互联网的普及,对传统媒体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正确的搭配应为:“对……产生……影响”或“使……发生……变化”。

例:尽管天塌下来,我也能顶得住。

正确的搭配只有“尽管……但是”和“即使……也”。在本例中应该用“即使……也”。

例: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但是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困难,胜利地攀登到顶峰。

这个复句前后是转折关系,“不管”应改为“尽管”。

词性上搭配不当

词性上搭配不当指词语的组合不合词性的要求。如,副词一般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若出现在名词前面,便是词性搭配不当。又如,不及物动词后接宾语通常也是不正确的搭配。

例:我们在教学上一定要提倡普通话

“提倡”要求带非名词性宾语,而“普通话”是名词,词性不合。可在“普通话”之前加上动词“讲”。

例:大家就当前的形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讨论。

助词“地”不能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应改为“的”。

3.指代不明

指代不明的第一种情况是,前词语在文中没有出现或没有交代清楚,而使用代词。

所谓前词语是指代词所代的词语。句子里要用到除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如“你、你们、我、我们、咱们”)以外的代词时,必须先出现前词语。如果前词语在文中没有出现,或没说清楚,而运用了代词,便会造成指代不明的毛病。

例:同志之间,特别是领导干部之间有了意见,应开诚布公地交流,否则,这将不利于团结,不利于工作。

此例中的“这”指代没着落,是多余的,应删去。

用相同的代词指代不同的对象也是指代不明的一种表现。

例:我刚把书发给同事,就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开了。

此例中的“我”指代不明。第一个“我”是实指,第二个“我”是虚指。同时使用就会产生混乱。

如果可以被视为前词语的词不止一个,而代词只有一个,也会造成指代不明。

例:有人主张接受这一建议,有人反对,他同意这一主张。

此例中“这一”指代不明,到底是指前一种情况,还是指后一种情况,读者不能获得明确的结论。

4.成分残缺

句子里应有的成分缺少了,就是残缺。

缺主语

例:由于他的努力,使这项工作进展顺利。

“由于”引导的是状语,句子没有主语。应该将“由于”去掉,“他的努力”作为主语。或者去掉“使”,用“由于”引导状语,将“这项工作”作为主语。

上例代表了一种最常见的语法错误,与之类似的还有“因为……使”、“在……努力下,使”等用法。

例:以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工程师香农为代表创立了信息论

“以……为代表”并不是主语,因此,此例同样缺主语。

例: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受到了评委们的关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此例是一个复句,它的前一分句用的是被动句式,后一分句却用的是主动句式,后一分句缺主语。应在“给予”前补出主语“大家”。

缺宾语

例: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向外部发布商品信息、销售信息以及营业、技术维护。

“发布……营业、技术维护”是不通的,应在“维护”之后加上“信息”一词。

这类问题也可以看作是动宾搭配不当。

缺必要的虚词

例:这就是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真迹。

此例中,书圣指的是王羲之还是真迹难以判断,其问题在于在“王羲之”与“真迹”之间少了个“的”字。当定语不止一层时,不能轻易省去“的”,否则偏正结构内部的关系就不明了。

例: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国外已出现了“电子手”,但因为没有感觉,灵敏度差,不能作精细动作,远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

此例中缺少连词“所以”,因此,“因为”引导的原因从句到哪结束,不容易做出判断,也就会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从内容看,应该得在“远不能”之前补上连词“所以”。

5.成分赘余

句子中出现多余的成分,便是成分赘余。

例:经常喝这种茶,可以预防不得高血压

“预防”的意思即避免得病,“不得”一词多余。

例:因为篇幅有限,我们不得不对稿件略加删改一些。

“略加删改”含有“删改一些”的意思,因而“一些”是多余的,应删去。

例:学校门前有一条很笔直的大道。

“笔直”本身已表示了程度,不能再用程度副词修饰,“很”是多余的,应删去。

例: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将由王总进行介绍。

正确的表示法应为“由……介绍”,“进行”一词多余。

例:建筑平面图形状发生了变形。

“变形”即指形状发生变化,“形状”一词多余。

例:十名歌手们进入了最后的总决赛。

有数量词“十名”,后面的“们”字就是多余的。

例:大家正在紧张忙碌,迎接这次盛会到来。

“迎接盛会”即可,“到来”是多余的。

例:人们自发赶到机场,迎接奥运健儿凯旋归来。

“凯旋”即有归来之意,“归来”一词多余。

例:这些见诸于文字的报道反映了上个世纪30年代的社会风貌。

“诸”是“之于”的合音,再加一个“于”字便是重复、累赘。

6.句式杂糅

杂糅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

同一个意思可以选择不同的格式来表达,但每次只能选择一种格式,不能兼用,否则就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例:要根治这一问题,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不可。

“必须采取……措施”和“非采取……措施不可”这两种格式只能选择一种,不可杂合在一起。

例:企业能否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内因起决定作用。

“关键在于……”和“……起决定作用”是两种不同的格式,不能杂合在一起。应改为“……,关键在于内因”或“……,内因起决定作用”。

如果把本应分开说的两句话人为地糅在一起,也会形成混乱。

例:作为一个网络编辑,一方面要掌握新闻知识,一方面要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例可以改为:“作为一个网络编辑,一方面要掌握新闻知识,另一方面,掌握相关计算机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后该用同一种句式而杂用不同句式时,也会带来语法问题。

例:公园里,老人们有的跳舞,有的打太极拳,也有在练气功的。

“有的……,有的……”和“有……的,有……的”是不同的分述句式,不能混用在一个复句里。最后一个分句宜改为“还有的在练气功”。

7.词语位置不当

修饰语的位置不当

例:由于几个班里的骨干分子的努力,我们班这次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几个班里的骨干分子”是个有歧义的表达方式,可理解为一个班里的几个骨干分子,也可理解为来自几个班的骨干分子,根据本句的意思,宜将“几个”挪至“骨干分子”的前面。

例:这次展览中有几千年前新出土的珍贵文物。

“几千年前”的位置不当,应将其移至“珍贵文物”之前。

例:严冬的夜,格外长,格外冷,我们冻得发抖,只好用相互的身子暖和着对方。

“相互”应作状语,在该例中被错放到定语的位置上了,应把“相互”移到“用”之前作状语,并删去“身子”之前的“的”字。

代词位置不当

例:他向我招了招手转身走了,但父亲的背影永远留在了我心中。

这个例句中“他”和“父亲”易被误认为是两个人,原因是代词与前词语的位置颠倒了。应把前词语“父亲”与代词“他”交换一下位置。

前后错位

例:这一报告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对城市建设工作中的各个基本问题作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

“理论上和政策上”和“规定和阐明”对应错位,应是:从理论上阐明,从政策上规定。应把“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阐明”换一个位置。

主客倒置

例: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影响,对于我们这些“网虫”都是非常了解的。

“我们这些‘网虫’”是主体,“……影响”是客体,主客应换个位置,改为“我们这些‘网虫’,对互联网给生活带来的影响都是非常了解的”。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不但他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法语讲得也不错。

“不但……而且”在句子里要求处于对称的位置上,应将“不但”与“他”换个位置。

8.数量表达混乱

表示数量减少时使用倍数说法

数量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指的都是差额,而差额都要以原来的数量作为基准,因此讲到数量增加时,分数、倍数都可以用,而讲到减少时,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例:今年的招生名额比去年减少了一倍。

应改为:今年的招生名额是去年的一半。

混淆含义不同的数量表达法

说明数量上的增减有两种表达法:一是说增减了多少,一是说增减到多少。这两种表达法所指的内容是不同的,在表达时应该区分。

例:这个公司去年的营业收入是500万元,今年的收入是1 000万元,比去年增加了两倍。

应改为:“增加了一倍”或“是去年的两倍”。

9.逻辑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相矛盾

例: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既然“幸免”,就不是死难者,说法显然矛盾。

例:由于坚持锻炼和服药,他的哮喘病基本上根治了。

“基本上”和“根治”在语义上是矛盾的。

因果牵强

例:都是党的政策好,今年的庄稼才长得格外好。

党的政策与庄稼长得好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否定失当

例: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贫困山区的孩子,他资助的孩子已经达到三十多名。

“无时无刻”与“不忘”在一起,颠倒了整个句子的原意,应将“不忘”改为“不想着”。

并列不当

例:这种产品已经出口到英国、美国、欧洲等地。

英国属于欧洲,二者并列是不恰当的。这类问题属于形式逻辑问题。

以上列出了常见的一些汉语语法问题,在实际中出现的语法毛病情况可能更复杂,应该将各种因素加以综合考虑,改正相应的错误。

(三)修改稿件中的标点符号错误

标点符号在汉语表达中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一些人对标点符号的用法认识不够清楚或全面,在文章中,误用标点符号的情况并不少见。改正标点符号错误也是稿件编辑的一项基本内容。

为此需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1.标点符号的类型

常用的16种标点符号分为点号和标号两类:

点号: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内点号和句末点号。句内点号包括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4种;句末点号包括句号、问号和叹号3种。

使用标点符号时不能以小包大,其大小次序为:

(句号,问号,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

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有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9种。

2.常见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

顿号

顿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它的适用场合:

(1)用顿号分隔的只能是词或者短语

例:神经网络一般分为输入层、中间层和输出层。(正确)

例:该机结构简单、制造容易、性能稳定、操作方便。(错误)

(2)这些词或者短语只能是并列关系

例:校对不认真有可能产生歧义、错误、甚至造成事故。(错误)

例:式中r1,r2分别为汽车的前、后半径。(正确)

当表示序词语时,如“首先”、“其次”、……、“最后”、“第一”、“第二”……后应用逗号,而“一”、“二”等后应用冒号。

使用顿号隔开的并列词语,一般最后两个词语之间用“和”连接。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并列的阿拉伯数字之间和并列的外文字符之间的停顿,应用西文状态的逗号而不用顿号。

例:与之相关的参数有p,T,Q。

逗号

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它的适用场合是:

(1)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这次营销行动,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长主语之后的停顿

例:这部被禁长达十年的小说的再次出版,引起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

有时主语虽然不长,但为了强调主语,也可加逗号。

(3)长宾语之前的停顿

例:我们发现,这种新病毒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了事先的估计。

(4)句首状语之后的停顿。

例:在这次会议上,有五十多名国内外学者宣讲了他们的论文。

(5)插说成分之后的停顿

例如“众所周知”、“另外”、“总之”、“再者”、“显然”、“当然”、“实际上”等后边。

(6)序词语后边的停顿

例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最后”。

(7)某些关联词之后的停顿

例如“因此”、“所以”、“但是”、“不过”、“然而”、“否则”等。但如果这些词后边的字数较少或结构比较简单,也可不用逗号。

(8)并列短语的组成部分如果较长,或者内部使用了顿号,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停顿

例: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禁毒决定,对制造、贩卖、运输、非法持有毒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都作了严厉的处罚规定。

逗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地方用与不用均可。

分号

分号用于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它的适用场合包括:

(1)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计算机硬件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包括运算器、控制器、存贮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计算机软件指计算机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各种程序,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

(2)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例:

时新性;

重要性;

显著性;

接近性。

在这类表示中,最后一项应用句号。

在使用时应注意:

单句中不能用分号,并列的词语之间也不能用分号。

如果不是并列关系的复句,也不是多重复句,不能用分号。

复句中的分句尽管是并列关系,但不是必须用分号,使用分号主要是为了分清结构层次,或者为了强调。

冒号(www.chuimin.cn)

它主要的用法包括:

(1)用在称呼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2)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4)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5)总括性词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下列用法是不正确的

(1)没有停顿的地方用了冒号

例:计算机病毒有很多种,如:宏病毒、木马程序等。

此例中“如”后面的顿号属误用。

(2)在非提示性话语的后边用了冒号

例:这与另一位学者的研究结论:互联网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是一致的。

此例中“结论”一词并非提示性话语,后面不能用冒号。

(3)冒号内套冒号

例:射线型检查:I型:共5例,Ⅱ型:共1例。

此例中出现多重冒号,可将后面两个冒号去掉。

在使用时,不要将冒号(:)与数学符号中的比号(∶)混淆。

句号

陈述句末尾的停顿,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用句号。

按国标规定,句号还有另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但一般只用在科技文献中,且全文应统一,不能混用。

问号

疑问句末尾的停顿,反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号。

但应注意,当整个句子是一个陈述句时,即使句中出现了疑问词也不用问号。

例:许多人不了解,现在食品污染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

此例并非一个疑问句,问号属误用。

叹号

感叹句末尾,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用叹号。

引号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

注意: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没有特殊含义和特殊作用的词语不要用引号标示,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

凡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点号放在引号内;凡是把引语作为作者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点号放在引号外。

在标题中,可用右单引号(又称省年号、高撇号)代替年。

例:’05春季图书订货会在京举行

括号

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

注意:

如果是注释句子中的某些词语,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

例:互联网(Internet)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如果是注释整个句子,括注应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如果注释过长,最好用脚注。

破折号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注意:

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如果是插在句子中间,可以前后各用一个破折号。

例:蝉需要寻求适当的地点——矮树、篱笆、灌木等——蜕皮。

英文中的破折号是一字线。

破折号可以用在副标题的前面。

可以用来解释数学式和图表中的量、符号或其他项目。

在图注中,为节省幅面和讲求美观,一般用一字线代替破折号。

破折号前不用点号。

连接号

连接号有4种形式:—(一字线)、-(半字线)、-(1/4字线)和~(浪纹线)。它们的用法分别是:

(1)—(一字线)

连接地名或方位名词,表示起止、相关或走向。

连接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或工艺流程。

连接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之类,组成产品型号及各种代号。

如用在表格的表身中,表示未发现。

在图注中,为节省幅面和讲求美观,可用它代替破折号。

(2)-(半字线)

连接相关的词语,构成复合结构。

例:物理-化学反应

用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时,间隔年、月、日。

连接图序(或表序)中的章节号与图(或表)序号。

(3)-(1/4字线)

作为英、俄、德等外文中的连字符。

(4)~(浪纹线)

连接相关的数字,表示数值范围。

在化学式中,表示高能键。

省略号

引文的省略、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用12个点表示。

注意:

表示列举的省略号相当于等、等等、之类,因此省略号不能与它们并用。

省略外文字母或阿拉伯数字时,省略号用3个点;如果省略的是中间项,前后标点均保留;如果省略的是后面所有项,只保留省略号前面的标点。

如果省略号前有句末点号,说明前面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点号保留;如果省略号前有句中点号,则不应保留。

省略号后边一般不用点号,因为连文字都省略了,点号当然可以不要;如果需要表示不跟下文连接,后边也可以使用点号。

着重号

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

注意:

着重号不宜多用,否则没有意义。

间隔号

外国人和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注意:

间隔号是上下居中的,不要与英文中的句点混淆。

间隔号还可用来隔开文章标题名或书名中的并列词语,专有名词中的月份和日子。

例:“一二·九”运动

书名号

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注意:

影片名、电视片名、戏剧名、歌曲名和文件名也可用书名号标示,但产品名、会议名、课程名、科研课题名不能用书名号标示。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注意区分单、双书名号(《》和<>)与大于、小于号(<>和<<>>)。

丛书名为一个词的,连同丛书名加书名号,如《五角丛书》;丛书名是一个短语的,只把短语加书名号,如《电脑百日通》丛书。另外,丛书名也可以用引号。

专名号

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

注意:

科技书刊一般不用专名号。

(四)注意稿件中的单位与数字使用

单位与数字是新闻稿件中经常出现的,在使用数字、单位时,应在表示方法上保持全文统一。此外,单位与数字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范。了解这些规范是正确使用的前提。

1.单位的使用

应该使用国家的法定计量单位。常用的法定计量单位包括: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等。不要用:尺、寸、丈、英寸等。

重量:克、千克、吨等。不要用:两、斤。

面积:平方米、平方公里等。不要用:亩、平米等。

体积:立方米、升、毫升等。不要用:立米、方、公升等。

也可以相应西文字母来表示单位,但应该注意遵循原有的大小写要求。

2.阿拉伯数字的适用场合

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以及日本年号纪年

比如:20世纪90年代,2001年4月20日9时30分,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440年,昭和16年。

注意:

年份一般不应简写。如1990年不应写作“九○年”或“90年”。书稿中应避免出现“今年”、“明年”等字样。

引文著录、行文注释、表格、索引、年表等,年、月、日的标记格式可表示为另一形式。如:2001年4月20日可写作2001-04-20,仍读作2001年4月20日。年、月、日间用半字线,月、日是个位数时,在10位数上加“0”。

时、分、秒的表示格式也可表示为另一形式。如9点30分50秒可写作9∶30∶50。其中以“:”作为分隔号。

统计表中的数值

如正、负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比,比例等。

如:88,150,-130,0.6,1/2,60%~70%,1∶300。

物理量值

物理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所谓物理量是指用于定量描述物理现象的量,即科学技术领域里使用的表示长度、质量、时间、电流、热力学温度、物质的量和发光强度的量,等等。使用的单位是法定计量单位。

物理量值如:400km(千米),50MB(兆字节),1000W(瓦),500V(伏特),6A(安培),8736.80km(千米),6000g(克),100kg~150kg(100千克~150千克),12.5m2(平方米),外形尺寸400mm×200mm×300mm(400毫米×200毫米×300毫米),34~39℃(34-39摄氏度)。

一般情况下的非物理量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比如:21.56元,88万元,500美元,600英镑,70日元,50马克,25岁,14个月,1680人,8.8万册,700幅,300名,100天。

多位整数与小数应使用阿拉伯数字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整数和小数要分节,有两种情况:

专业性科技出版物的分节法:从小数点起分别向左向右每3位数字一组,组间空四分之一个汉字(二分之一个阿拉伯数字)的位置。

如:6 666 666,8.888,3.141 592,8 888 888.888 888 8。

非专业性科技出版物因排版留四分之一空有困难,可仍采用传统的千分撇“,”分节的办法,小数部分不分节。四位整数也可以不分节,比如:6,666,666,3.114159,8705。

纯小数必须写出小数点前定位的“0”,小数点是齐底线的黑圆点“.”。

比如:0.49不能写成.49和·49。

非科技出版物中的数值一般可以“万”、“亿”作单位,与阿拉伯数字配合使用。

比如:345,000,000可写成34,500万或3.45亿,但一般不能写成3亿4千5百万。

数值巨大的精确数字,为了便于定位读数或移行,作为特例可以同时使用“亿、万”单位。

比如:我国1990年人口普查人数为11亿3368万2501人。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一个数值应避免断开移行。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比如:250~300千米,-35~8℃,3500~5000元。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如果是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也有用“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

部队番号、文件编号、证件号码和其他序号均用阿拉伯数字

比如:82892部队,国家标准GB2312—80,国发[1998]9号文件,总3456号,13/14次特快,90号汽油,维生素B12。

引文标注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与所据版本一致外,一般均使用阿拉伯数字

竖排文章的竖排文字中涉及的数字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此时,阿拉伯数字、外文字母应用横排,即按顺时针方向转90度。

阿拉伯数字字体一般使用正体二分字身,即占半个汉字位置。

3.汉字数字的适用场合

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和具有修辞色彩在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必须用汉字数字。

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以及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多民族的非公历纪年。

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一,秦文公四十四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

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

如:五四运动,七七事变,“九五”规划。

注意:

如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

如:“一·二八”事变(1月28日),“一二·九”运动(12月9日)。

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如:八一建军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五”规划,五卅运动,“五二○”声明,“九一三”事件。

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体例上的一致。

如:一个人,三本书,四种产品,六条意见,读了十遍,五个百分点。

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能用顿号“、”隔开。

如:二三米,一两个小时,三五天,三四个月,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七八十种,二三百架次,五六万套。

用带有“几”的数表示约数,必须使用汉字。

比如:几千年,十几天,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

用“多”、“余”、“之间”、“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

比如:得奖十余次,获奖作品有一千多件,接收了约三千名学生。

4.数量的增加或减少的正确表示

要注意表示数字增加或减少时数字之间的关系及正确的表达方式。

例如:

增加为(或增加到)过去的2倍,即过去为1,现在为2。

增加(或增加了)2倍,即过去为1,现在为3。

超额80%,即定额为100,现为180。

降低到80%,即原来为100,现在为80。

降低(或降低了)80%,即原来为100,现在为20。

为原数的1/4,即原数为4,现在为1;或原数为1,现在为0.25。

应特别注意在表达数字减小时,不宜用倍数,而应采用分数,因为用倍数表达容易引起歧义。

(五)校正稿件中的逻辑错误

除了由于语法上的问题带来逻辑错误外,稿件中还可能出现其他形式的逻辑错误。对于这类错误,常常可采用分析法,通过推理来判断它说明的信息是否合理。

在稿件中,出现逻辑错误,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错误的数字等带来的逻辑错误

例:从小时候起,他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50年来,他写了1亿页日记。

把上面的数据加以计算,会发现,这个人每天应写5000多页日记。从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

2.由错误的因果关系带来的逻辑问题

例:张老汉大笑着说:“俺光听上辈说过,麦秀双穗,这回可亲眼看到了。要不是党的政策好,俺淮北少土薄地上怎能长出双穗麦来!”

例中,将党的政策与双穗麦的出现,看成因果关系,显然是不符合科学的,也是违反逻辑的。

3.由表达方式带来的逻辑问题

例:参加签名活动的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这句话,使用了一个引语,从这种表达方式看,这句话应是人们说过的。但是,加上“异口同声”,就违反常情。因为人们不可能像背书似地齐声说同一句话。

(六)发现稿件中的知识性错误

知识性错误,常常是由于作者在某些问题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而引起的。

1.概念或用词上的错误

2001年2月12日,很多国内媒体都报道了6国科学家将在英国《自然》杂志上首次公布人类基因组草图“基本信息”的消息,有报道称:

“科学家将公布人类遗传基因解码定序的解读成果,这意味着人类基因组的测序任务将终结。

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科学家们将分别在华盛顿、伦敦、东京、柏林和巴黎公布他们对人类遗传基因解码定序的解读成果,即‘正式版’的人类基因图谱正式面世。其中最令人惊讶的发现就是,人类基因数目比过去认为的少得多,大约在3.5万个左右,而与该计划竞争的美国塞莱拉遗传公司也将于今日公布最新的基因图谱。”

但是第二天,参与HGP工作的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暨中国科学院基因组信息学中心新闻发言人张猛博士专门对其中“正式版”的提法进行了澄清。他说,即将公布的论文,仅仅是对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初步分析报告。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全是一个不断更新的动态产品。作为整个产品,没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其实在去年6月26日完成的工作草图,业已达到工作框架图的质量标准。HGP的最终目标,当然是人类基因组“完成图”。“完成图”绘制的结束,将标志着人类对于自身序列的探索达到了顶点,同时又为进一步分析了解自身遗传信息的奥秘奠定了基础。

这个例子可以充分说明,不懂科学,滥用词语,只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2000年4、5月间,环球小姐(Miss Universe)评比在塞浦路斯举行,然而,一家著名网站在4月26日之前的图片新闻中均把此项活动错误地称为“世界小姐”评比。实际上,世界小姐为Miss World,环球小姐则为Miss U-niverse,二者是不同的国际选美活动。缺乏足够的知识,仅仅直译,出现差错也就难免了。

在涉及与法律有关的概念时,也要格外小心,应该使用正确的用语。如果没有把握,应该查阅有关法律条文。

例: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七月初依法逮捕了王敏。

在法律程序中,有权执行逮捕的应是公安局,而不是法院。因此,本例中的概念是错误的。

科学名词也常常引起混淆,同样需要认真对待。

例:这种食品含有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等多种元素。

在化学里,元素的含义是特定的,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都不是元素。

2.夹带出现的错误

例:这一产品在北京、天津、广西、湖南等省市推广。

在这里,“省市”的表达是不够完整的。“广西”是一个自治区,被夹带在中间,就容易被忽略。

3.相似性带来的错误

例:巴勒斯坦代表团今天结束了对我国的访问离京回国。

对于其他国家的代表团,这种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于“巴勒斯坦”,这一说法就不成立。因为巴勒斯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正式建国。

4.成语或固定说法引用中的错误

例:如今,“奔腾III”也已成为了昨日黄花。

“昨日黄花”一词,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从它的来源看,它是“明日黄花”一词的误用。“明日黄花”一词出自苏轼的诗句“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其中,黄花指菊花,“明日”指重阳节后的第二天。宋代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说,“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

要发现这类错误,编辑应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不能准确进行改正,也应该能看到错误所在。而要纠正错误,常常要借助于权威工具书。常见的工具书,包括:

辞海:百科性的工具书。

辞源:对古典诗词进行归类整理,可帮助考证一些诗词的引语。

现代汉语辞典、汉语大辞典:对字词进行考证。

年鉴:有多个专门分类,可帮助查找一些人物、事件和数据。

法律条文:帮助对法律提法、用语进行规范。

科技辞典:对科学名词、专门名词进行考证。

此外,在网上,借助权威机构的网站,也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资料。

(七)审查稿件中的事实性错误

一些稿件所涉及的事实可能是不真实的甚至是完全捏造的。与前面几种类型的错误相比,事实性错误影响更为广泛,后果更加严重。因此,发现稿件中的事实错误,是编辑的一个重要责任。

稿件中涉及的事实可能是现实的、与主体相关的,也可能是背景的、历史的,还可能与某些科学规律相关。无论是哪方面的事实,都要加以认真地分析。

造成失实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主观想象

例:

今年6月,凤台县茅仙洞的一片小树林中,有个20多岁的青年愁容满面。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泪水不断。一包烟很快抽完了,青年缓缓地站起身来,将一根绳子栓在树上打了个活套,又万分不舍地望了一眼几里外的村庄,擦擦眼泪,把头伸进了绳套。[1]

上面是某家报纸上发表的一篇新闻作品,但是,它却没有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新闻要求写事实,而在上面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都是主观想象。除了抽烟的细节可能有据可查外,“愁容满面”、“缓缓站起”、“万分不舍”、“擦擦眼泪”等,都是想象的产物,虽然这些细节可能发生,但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在新闻作品中加入这样的描述,是不可取的,这也可能带来失实。

主观想象往往与文学描写联系在一起。但是信息特别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文学作品是两码事。新闻要给人们提供确实存在的事实,一定要严格分清新闻与文学的界限。

2.夸大事实

同样由于文学的影响,一些人在写文章时,容易夸大其辞。其结果,便是将芝麻写成了西瓜。这也影响了信息的真实程度。

3.捕风捉影

在网络这样一个信息海洋中,可以有很多渠道获得信息,但是有些渠道是极不可靠的。把这些渠道的信息,添油加醋加工一番,得出的稿件质量可想而知。

事实上,这样的错误在传统媒体也是经常发生的。例如,2001年,国内有些媒体刊发了一条名为《中国19岁女学生打破牛津800年优异成绩纪录》的消息。该消息称牛津大学曾颁发校长令,把博士学位和6万英镑的最高奖学金的殊荣授予今年19岁目前正在牛津大学读二年级的中国学生吴杨。原因是因为吴杨在学校的考试中以数学和计算机两门专业共11项科目全部名列第一的成绩,打破了有800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的历史纪录。吴杨是牛津大学二年级惟一穿博士服的学生。并称英国的《太阳报》也刊发了有关此事的消息。此后,该报道被国内众多网站转载并在广大读者间引起轰动。

但是,后来一名中国留学生向牛津大学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有关部门表示,该学生正在这里攻读第一学位,但至今还没有从牛津大学拿到任何学位。牛津大学也从没给她提供6万英镑的奖学金。对于一些报道中提到吴杨为了不打扰室友,深夜到卫生间和走廊刻苦攻读之事,校方的声明是,牛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房间,而且图书馆是24小时开放的。因此,关于学生不得不到卫生间和走廊学习的说法与牛津大学的实际情况差距很大。

这篇失实新闻,就是典型的捕风捉影。这则报道虽然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是在报道中记者运用自己的想像,添油加醋,最终成为了一则虚假新闻。

4.东拼西凑

有些稿件把不同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做的事拼凑到一起,放在一个人身上。虽然个别事实可能是真实的,但整体来看,却是失实的。

5.无中生有

出于各种目的,完全捏造事实。这种稿件是最危险的,应该特别警惕。

“分析法”和“调查法”是发现事实性错误的两种有效的方法。

分析法,是指通过对一些事实或细节及其叙述方式、写作条件等进行推理分析,判断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准确性。

上例中,关于那名青年自杀前情景的描述,就可以采取分析的方式。首先,我们可以断定写作者不在自杀现场,在这一前题下,可以进一步推断,他描写的青年的许多动作都是动态的,不可能在死后留下痕迹,因此,这些细节就不可能是作者亲眼所见,而只能是想象。

调查法是对所涉及的事实,通过直接的、现场的观察和了解来检查它的真实性。

调查的对象,可以是稿件中涉及的当事人、旁观者、与当事人有关的其他人员及有关专家等。通过客观的调查,可以与稿件中内容进行对照,以便对整体事实及细节部分的真实性进行查证。

(八)修正稿件中的观点性错误

有些文章不仅传达了事实,也传达了作者对某些事实的观点与见解。而这些见解中,可能存在偏颇甚至错误。

观点错误的常见表现为:

1.片面

为强调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是很多稿件中存在的毛病。例如,为了宣传典型人物,就把人描写成一朵花,而对其缺点视而不见。一旦某一天这个人成了反面典型,又来个180度的转弯,把人写成一无是处。两种作法,都是片面的。

2.拔高

为了某种目的,拼命将事实或人物拔高。这不仅可能造成失实,也会误导读者。

3.随风转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总是跟随形势走,无论什么事实,都要与当前形式联系起来。同样一件事情,今天可以戴上“迎接新世纪”的帽子,明天可以披上“迎接奥运”的外衣,但却违背了事实的本来面目。这种随风转的做法,长久下去,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这是信息传播中的一大忌。

此外,有些稿件的作者,本身的观念就有一定问题,其思想也在文章中自然流露出来。编辑应该对此有分辨能力。

(九)注意名称的规范表达

1.名称表达的统一性

当同一名称在一篇稿件中多次出现时,要保证它在全文中的统一。例如,“互联网”和“因特网”都是“Internet”一词的中译名,但在同一文章,或都称“互联网”,或都称“因特网”,不要混用。

2.名称表达的正确性

名称表达的正确性是保证信息传播质量的基础之一。下列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姓名、职务等一定要准确无误,出现多个领导人,应注意排名顺序。

在涉及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表达时,要防止表达上的政治性错误。例如,“中国与台湾”的并列提法是错误的,应为“大陆与台湾”;“中国与香港”的说法也是错误的,应为“内地与香港”;“出口港、澳、台”、“从港、澳、台进口”、“港、台等海外”、“中华民国”等提法也都是错误的。

在提到台湾的一些机构或人时,应注意表达方式,如,在需要用到总统、国防部等词时,应加上引号。

不同国家的领导人的称呼方式有所不同,如英国称首相、大臣,而美国称总统、部长,在这类表达中应该注意区分。

在稿件中涉及到人名、职务等名称时,应该注意加以核实。

对一些历史名词,应当注意名称的科学性,如,“苏联十月革命”的表达是错误的,应为“十月革命”或“俄国十月革命”,因为十月革命时苏联还未成立。另外,现在提到苏联时,应该称“前苏联”。

在涉及与法律相关的概念时,一定要注意其含义,保证表达的正确性。例如,在案件判决前,不能称“罪犯”,而应该称“犯罪嫌疑人”。

一些名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人物的职务等,在编辑加工时,应该注意加以核实。

3.时间表达的明确性

在表示时间时,应尽量避免使用“今年”、“明年”、“昨天”等时间代名词,而用具体日期,因为稿件可能发布不及时或在网上存在时间过长,不确切的时间表达会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混淆。

4.译名及外文单词使用规范性

外文中的人名、地名等均应根据标准译音翻译成中文,在首次出现中,应在中文译名后标注原文,其后只用中文译名即可。

对于知名人物的名称要注意约定俗成的译法。如,“大卫·李嘉图”不译作“戴维·李卡多”。

译名中的名和姓之间用“·”,而不用“.”或其他符号。

对于知名的国家或城市,要使用约定俗成的译法。如:Salt Lake City翻译成“盐湖城”。

公司名一般应当翻译,可采用较为普遍的翻译方法。已经在中国注册了中文商标的公司名称,一定不能译错。比如Dell,必须译为“戴尔”而不是“德尔”,Henkel,必须译为“汉高”,不能音译为“汉克尔”。

对于专业术语,能翻译的要尽可能翻译,如果国家有相应的标准译法,应采用标准译法。如Internet的标准译法是“互联网”或“因特网”,Laser的标准译法是“激光”而不是“镭射”。

对于文章中关键的专有名词,在第一次提到时应在括号内加注英文,其后用中文即可。

外文的书名、报名、杂志名译成中文后要加书名号,如《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新闻周刊》(News Weekly)。

在文章中引用港、澳、台的一些资料时,会出现译法不同的情况,这时,应转成标准译法或大陆通用译法。例如,“网际网路”应为“互联网”或“因特网”,“软体”应为“软件”。(如果是直接引语则例外。)

同一对象在全文中的译法应一致。

在一些稿件中,也会出现外文单词,如果它们是必需的,那么应该注意正确使用大、小写。

通常,如果是英文单词,采用首字母大写的做法。如:Windows,Dream-weaver,E-mail。

如果是几个单词的缩写,应该采用所有字母均大写的做法。如:WWW,UNIX,CEO,IE,FTP。

“电子邮件”的英文原文现在写法较混乱,出现了E-mail,Email,email,e-mail等多种表示法,正确表示应为E-mail。

(十)规范稿件的结构

不同体裁的新闻具有自己特定的写作要求,特别是消息,在结构上要求最为严格,在网络新闻中也不例外。对于消息类稿件,应该审查其写作是否符合结构上的规范要求。

一般来说,一条消息主要由导语和主体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与规律。此外,适当的背景运用,可以对揭示新闻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导语是信息的开头,它是以凝炼的形式、简洁的文字,表述信息中心内容的头一个单元或部分。

主体部分的常见结构形式有下列几种:

1.倒金字塔式

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程度或读者关心的程度先主后次地安排事实材料。即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导语里,导语里也是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列;在主体部分,各段内容依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来安排。这种方式的优点是:

首先,便于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得需要的信息量。当他们读到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可以随时停下来,或者因为时间关系,没有看完全文,读者也可从前面的部分获得足够的信息。

其次,便于编辑对稿件的篇幅进行调整,只要从后往前删即可,且不容易造成对整体内容的损害。

另外,这种方式也便于记者组织材料,写作方便。

2.沙漏式

虽然倒金字塔是一种最常见的结构模式,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模式。沙漏式是另一种常见的结构模式。它也被称为“纵向结构”,其特点是按照新闻事件的自然进程,以时间为主线,叙述出新闻事件的全貌。但它的导语与倒金字塔结构类似,也是将新闻核心揭示出来,主体的其余部分再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2]

这种结构的好处是线索清晰,可以让读者了解事件进展的完整过程。但是,也可能使读者在阅读中失去耐心,漏掉安排在主体后面的一些重要信息。

在网络新闻中,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式。因为,很多信息事件是动态的,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等到事件的全貌都出现后才动手。因此,现在很多信息是根据事件进展不断加入新内容。从总体上看,主体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较容易把握。

3.按逻辑顺序组织材料

即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有利于反映出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提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意义。可以说,这种逻辑关系是一条红线。这条红线可以是: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从关系、并列关系、对比关系、点面关系等,总之是利用信息内容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将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