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大清帝国的沉沦与慈禧统治的秘诀

大清帝国的沉沦与慈禧统治的秘诀

【摘要】: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达数十年最根本的原因。慈禧太后的上述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最高权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1861年11月,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䜣联合发动“辛酉政变”,此后三度垂帘听政,直至1908年去世,统治中国长达47年。那么,她长久统治中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数十年,首先是基于清帝皇统继承乏人这个原因。

清王朝从努尔哈赤至宣统帝溥仪,共计12帝。这12位皇帝子女的多少,与清王朝的兴衰有密切的关系。道光帝及其以前的7位皇帝,康熙帝有55个子女,雍正帝和嘉庆帝有14个子女,而咸丰帝仅有一子,同治光绪和宣统帝竟然一生皆无子女。这就使道光帝以前各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选择的余地较大。而自咸丰帝开始的三位皇帝,少子或无子,几乎丧失了选择余地或可能,出现了皇位继承乏人的危机。

清朝最后几位皇帝寿命的短促,则进一步加深了这一危机。道光以前的各帝,除顺治帝只活到24岁外,其他均活到了五六十岁,甚至八九十岁。而同治帝只活了19岁,咸丰帝和光绪帝也不过活到30多岁。

如果清帝寿命较长,其子继承皇位时一般都已长大成人,这就至少可以在年龄方面保障新君继位后即可独自处理政务,保证皇位与皇权的平稳顺利过渡。但如果皇帝的寿命过于短促,其继承人的年龄就必然偏小,不但没有任何基本知识的储备积累和政治经验,甚至不具备是非判断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新继位的小皇帝或借重于朝廷重臣,或依赖于亲近太监,或直接依靠自己的母后,出现一段时间皇位与皇权的分离错位,这就有可能导致权臣专擅或母后外戚专政之类的朝局。

道光帝之后的各帝寿命的短促,子嗣的不旺,预示着大清皇统的危机。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数十年干政,与清末三位皇帝继位时的年龄太小有着直接关系。

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掌握清廷最高权力达数十年,除了其具有高深的政治本领或手段之外,还与其特殊的政治身份与地位有关。

咸丰帝死后,清廷内部实行的是太后垂帘与八大臣辅政相结合的权力机制。从表面上看,慈禧太后与肃顺等八大臣的权力旗鼓相当,但实际上慈禧太后占据了新君生母这一更有利的地位,使其在与八大臣的政治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朝中的大臣也大多认为只有两宫太后才是皇权的真正代表。(www.chuimin.cn)

外戚专权与保持皇权独立是一对势如水火的矛盾。慈禧太后则妥善地处理了那拉氏家族与爱新觉罗氏家族的政治关系,这也是她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达数十年最根本的原因。

在慈禧太后掌握清廷最高权力的数十年间,朝野上下没有人指责她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其根本原因是她在两个问题上处理把握得较为得当。

慈禧未给予那拉氏族人显爵的重任。“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的大弟照祥被封为三等承恩公,其父惠征、祖父景瑞、曾祖父吉郎阿则被追封为三等承恩公。以上封爵,皆为清廷对于皇后或皇太后家族的恩封惯例,而非“违制”的特例。她的二弟桂祥之所以在1888年被封为三等承恩公,是因其女被选为光绪帝的皇后,仍是遵循外戚封爵的惯例,与慈禧太后的个人意旨并无直接关系。慈禧太后之所以未对其胞弟委以控制清廷实权的重任,除了与其弟缺乏才干有关之外,与慈禧太后特别关注爱新觉罗氏家族与那拉氏家族关系、不给其他人以攻诘口实的意识自觉或心理警觉不无关系。

慈禧太后临死前,遗命以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继承皇位,同时又谕命:此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即其侄女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她没有安排隆裕太后直接出面垂帘听政,而是让她退居于幕后。慈禧太后的上述安排,既是出于个人的得失私见,同时又是归还清廷最高权力于爱新觉罗氏的综合考虑。

慈禧太后所选立的两任小皇帝——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都是爱新觉罗氏家族血统最近的近支亲王后代。她的独断专行,虽然会引起皇室亲王和其他朝臣的不满,但没有人怀疑慈禧太后对爱新觉罗氏家族不忠或有所威胁。至于慈禧太后多次选立小皇帝,以及其与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等人的矛盾与斗争,都被人理解为是家族内部的叔嫂“家务”之争。

综上所述,无论慈禧太后的主观意图如何,在客观上,她的确成功地使人们普遍认同其对爱新觉罗皇室是忠诚的,这应是她较为顺利地掌控清王朝最高权力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