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乾隆帝禅位内幕揭秘-燃烧的黄龙旗

乾隆帝禅位内幕揭秘-燃烧的黄龙旗

【摘要】: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嘉庆帝永琰排行第十五。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但事实上,乾隆帝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了22年的木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86岁的乾隆皇帝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据说乾隆帝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

乾隆皇帝即位初年,他效法汉族立“嫡长子”的做法,在乾隆元年(1736年),密立嫡出的永琏为皇太子,然而2年后永琏就死了,还不到十岁。乾隆又立皇后生的二儿子永琮为皇太子,不久永琮也死了,才2岁。立储之事让乾隆伤透了心,他命令大臣不准再提立储之事。

到了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时,63岁的乾隆帝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回避立太子的问题了。于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乾隆帝立皇十五子永琰为太子。按照雍正定下的“秘密立储”规矩,乾隆书写了立储谕旨,将谕旨藏在一个硬木匣子里,再命人将匣子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完成了立储工作。

翻阅清朝正史,我们找不到关于对嘉庆荒淫、贪婪、昏庸、阴险行为的记载,翻阅清人野史,也查不着他的一件风流事。就是这样一个品格端方、为政勤勉、生活俭朴、待人宽厚的人,却成为清朝十二帝中最没有特色、没有个性的皇帝。在治理国家方面毫无建树的嘉庆帝,身上最明显的标记就是乏术和平庸。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会把皇位传给他,把偌大一个帝国托付给他呢?

乾隆一生有17个儿子,嘉庆帝永琰排行第十五。按照清朝“立长、立嫡”的皇位传承原则,排行靠后且是庶出的永琰,几乎没有继承大统的可能。但到永琰出生时,他的14个兄长中有8个已经死去,就连深受乾隆皇帝宠爱的皇五子永琪也在几年后早逝,诸皇子中可备乾隆帝选择的范围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为此,乾隆皇帝不得不放下祖制,从剩下的几个年幼、庶出的皇子中另择储君。

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成为乾隆皇帝为数不多的儿子中的佼佼者。永瑆聪明睿智、才气横溢,做事很有主见;永琰性格内向、性情凝重,为人规矩仁孝。在大清国力日益衰减的情况下,按说应该由永瑆这样一位性格鲜明、颇有主张的皇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但事实上,乾隆帝却把皇位传给了永琰。

乾隆帝选择接班人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后来者必须不容置疑地遵从他的意志,不打折扣地继承他的政策,不遗余力地维护他的权威,并把自康熙以来开创的盛世一直保持下去。永琰忠厚老实、规规矩矩、重视仁孝,对乾隆的话一向言听计从,无疑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选嗣标准。(www.chuimin.cn)

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1795年10月15日),在圆明园勤政殿,乾隆帝当众开启了密封了22年的木匣,宣布永琰为皇太子,改名颙琰,命他即日移居紫禁城内毓庆宫。以明年为嘉庆元年,正月初一举行传位大典,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仍自称“朕”,太上皇谕旨称为“敕旨”。皇帝处理“寻常事件”,如果有重要军国大事以及官员任免,由太上皇亲自指导处理,新授府道以上官员,都要到太上皇前谢恩。太上皇每天还要对皇帝“训谕”。

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1796年2月9日),传位大典在紫禁城举行。86岁的乾隆皇帝迈着稳健的步伐登上太和殿宝座的台阶,就皇帝位。宝座前地上放着拜垫,宝座东侧案上陈放着传位诏书和皇帝玉玺,皇太子颙琰立在西侧,侍卫近臣分立太和殿内外,大殿前广场文武百官按文东武西原则分班肃立。朝鲜、安南、暹罗、缅甸等属国也派使臣前来朝贺,场面庄严、壮观。

据说乾隆帝曾临时决定不把玉玺授给颙琰,只念一下传位诏书即可。这可急坏了几位大学士,于是连哄带劝,最后乾隆答应交出玉玺。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乾隆借口已经在养心殿居住了60年,只有这里才安全吉祥、便于召见群臣,无论如何也不肯搬出去;为了限制嘉庆帝,他还一度上演了“传位不传玺”的闹剧;本来嘉庆即位改元后,全国上下应该统一使用嘉庆新历,可宫廷中还是用乾隆年号,如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新皇帝即位后,钱币应该改铸“嘉庆通宝”,可那几年却是乾隆、嘉庆两个年号的通宝各铸一半……在父皇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称的嘉庆皇帝,只能没头没脑地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二皇帝”。嘉庆元年正月十九日,乾隆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

嘉庆三年十二月,乾隆太上皇病重。嘉庆四年正月初三日辰时(1799年2月7日晨7~8点),乾隆太上皇在养心殿病逝,终年89岁,葬河北遵化清东陵马兰峪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