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乾隆与英使访华:大清帝国的沉沦与燃烧的黄龙旗

乾隆与英使访华:大清帝国的沉沦与燃烧的黄龙旗

【摘要】:乾隆皇帝得知后非常生气。这时乾隆帝已隐隐感到英使来华另有企图,便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对此乾隆帝断然拒绝,并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九月初三,乾隆帝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并传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国人滋事。总之,乾隆帝完全拒绝英国的要求,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18世纪末,英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的上升阶段,迫切需要开辟新的市场。

1792年,英国以补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名义派出以马戛尔尼和副使斯当东为首的800多人的使团访问中国,于1793年到达中国。英国使团到了北京之后,在圆明园休息了几天便前往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乾隆皇帝83岁寿辰的庆典。

清政府拟定了一套接待方案,包括朝见、赏赐、宴请、看戏、游览等活动。正当双方都兴致勃勃等待正式会见时,却在礼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按照清朝规定,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必须行三跪九叩之礼,而马戛尔尼则认为这样有损大英帝国的尊严,主张行单膝下跪的英式礼节。

乾隆皇帝得知后非常生气。经过磋商双方达成妥协:八月初六万树园欢迎宴会上行英式礼节,八月十三日正式举行乾隆万寿典礼时行三跪九叩礼。

英国使者带来的礼品共19宗、590余件,都是当时英国先进科技的代表作,其中有座钟、天球仪、地球仪、望远镜,还有能够测报气象的仪器,以及手枪步枪榴弹炮等。乾隆帝看过礼单后,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在无意之中向英使闲谈,英国所贡之物清朝原来就有了。清朝本着“薄来厚往”的原则,分别赏赐英王及使臣、随员一行丝绸绒、瓷器、玉器及各类工艺品3000多件。除了这些礼品,英国人更大的收获是两样,一样是对中国军事防卫情况的调查,另一样是取得蚕种和茶树苗。

印度总督康华里勋爵曾希望把蚕丝和茶叶的生产引入孟加拉。马戛尔尼在中国顺利地弄到了蚕卵,也把蚕和生产过程的一些情报送到了印度。他在茶叶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功。1794年2月28日,马戛尔尼从澳门写信给康华里勋爵:“如有可能,我想弄几株优质茶树的树苗。多亏广州新任总督的好意——我与他一起穿越了中国最好的茶叶种植区——我得以观察和提取优质样品。我责成丁维提博士把这些树苗带到加尔各答。他将搭乘‘豺狼’号前往。”在经过一片精心种植着漆树、马柏和茶树的平原时,马戛尔尼的确顺利地叫人挖掘了这些树苗:中国的陪同人员这一次未加干涉。佩雷菲特说:“把优质树苗引入印度,光这一项也就不枉此行了,而且在下个世纪将要百倍地偿还这次出使的费用。”

英国使团参加完庆典返京后,马戛尔尼递送的表文由在京的传教士翻译了出来,原来是英国要求派人常驻北京。乾隆帝以谕旨的形式断然拒绝了这个要求,让马戛尔尼带回国。这时乾隆帝已隐隐感到英使来华另有企图,便催令他们赶快起程回国。(www.chuimin.cn)

马戛尔尼离开英国之时,英国国王让他把一封信转交乾隆皇帝。此信的内容包括:开放珠山(今舟山)、宁波天津等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取消澳门和广州之间的转口税,或照1782年的税率减免;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珠山附近划一个没有城寨的小岛供英国商人居住、囤货;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并自由往返澳门;允许英国人在华自由传教等。

可以看出,英国在要求双方贸易的同时,也掩藏着殖民扩张的野心。对此乾隆帝断然拒绝,并在给英王的敕书中逐条加以批驳。九月初三,乾隆帝任命侍郎松筠为钦差,专门护送英国使团一行起程离京。并传令沿途地方提高警惕,以防英国人滋事。对于他们参观的要求,中国官员经常拒绝。在使团船只泊岸时,中国官员禁止使团人员上岸散步,避免他们探听中国情况。这种防范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

里通外国自古以来就是可以加给中国人的最重的罪名之一。马戛尔尼肯定想不到,他这次来访,差一点给一个普通中国百姓带来灭顶之灾。此人名叫郭杰观,浙江宁波人。他已经去世的父亲郭端早年曾在广州与英国人做过生意,会说些简单的英语。乾隆十九年(1754年),英国人北上宁波,郭端也曾在这里与英国人达成过交易。郭杰观小时候听见父亲说英语感觉很好玩,就学了几句,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因幼时听见我父亲学说话,我也跟着学了几句,不过如吃烟、吃茶等话,此外言语我并不能通晓。”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郭端去世,郭家渐渐败落。郭杰观靠当私塾老师为生,从来没与英国人打过交道,这几句英语也自然没了用处。没想到,这几句英语给他惹来了大麻烦。

英国使团到达中国,登陆的第一个城市就是宁波附近的定海。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地方呢,是不是这里有什么汉奸?这让浙江地方官大惑不解。于是他们在定海和宁波查找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人家,正在给小孩子上课的郭杰观被抓到了官府。虽然严刑拷打,可是郭杰观还是交代不出他与英国人的关系,于是他又被送到北京。在北京挨了几顿打后,军机大臣们终于确信“郭杰观只系训蒙穷苦乡愚,所供尚无狡饰”。他的父亲同外国人确实有过联系,不过那是40年前的事。现在怀疑消除了。不过大学士们仍然觉得他那几句英语万分危险,令地方官“随时留心查察,勿令滋事”。

总之,乾隆帝完全拒绝英国的要求,使中国失去了一次与世界接轨的机会。40多年后,乾隆时期英国使团想得到而没有得到东西,英国军队用坚船利炮都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