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雍正帝造成的文字狱-燃烧的黄龙旗中的大清帝国

雍正帝造成的文字狱-燃烧的黄龙旗中的大清帝国

【摘要】:雍正得奏,于七月初三日谕内阁,对《通鉴论》中的“狂悖”议论逐条加以批驳。雍正帝读过之后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而且对时政恣意诽谤,尤其痛恨于《注》中所云:“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句,命朝臣议谢济世应治之罪。信中列举雍正之罪状,力劝岳钟琪反清。

陆生楠,为举人出身,以军功迁授吴县知县。引见时雍正见他应对滞讷,举动乖张,便让他留京学习办事,后任工部主事。再引见时,雍正见他傲慢不恭,于是把陆生楠革职,也发配阿尔泰。

陆生楠在阿尔泰著有《通鉴论》17篇,竟成祸源。雍正七年(1729年)五月,驻守阿尔泰的振武将军、顺承郡王锡保上疏弹劾陆生楠《通鉴论》17篇中“抗愤不平之语甚多,其论封建之利,言辞更属狂悖,显系排议时政”,《通鉴论》随本缴进。雍正得奏,于七月初三日谕内阁,对《通鉴论》中的“狂悖”议论逐条加以批驳。批驳完后,提议将陆生楠就地正法,命九卿、翰詹、科道定拟陆生楠应治之罪。这一年年底,陆生楠在阿尔泰军中被处死刑。

锡保在上疏弹劾陆生楠的同时,对谢济世也参了一本,说谢济世所著《古本大学注》毁谤程朱,书也随本缴上。雍正帝读过之后认为,谢济世不仅毁谤程朱,而且对时政恣意诽谤,尤其痛恨于《注》中所云:“拒谏饰非必至拂人之性,骄泰甚矣”一句,命朝臣议谢济世应治之罪。众臣拟谢济世与陆生楠一同处死,密谕锡保在杀陆生楠时把谢济世一同绑赴刑场,最后却宣布谢济世免死。

曾静,号蒲潭先生,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生,永兴县人。曾静是县学生员,性情迂阔,喜谈道学,以授徒为业。应试靖州时,读到吕留良所评点的时文,其中有论“夷夏之防”的内容,与自己思想倾向隐约暗合,便派门人衡阳张熙专程从湖南寻迹到浙江吕家访求书籍遗稿。这时候吕留良已经过世,其子毅中将其父遗留书稿给张熙。曾静见吕留良书中多华夷之辩、反清复明之意,更加倾信。张熙此次还找到吕留良的两个学生严鸿逵和沈在宽,四人相交投机往来密切,经常作诗相赠,多议论清廷统治,都十分愤慨,秘密商议如何能推翻清廷。(www.chuimin.cn)

当时雍正即位不久,杀自己的兄弟胤禩,并将其同党发配往广西。这些人路过湖南时,就有传播雍正阴谋夺位之事。曾静听闻后,认为新皇帝上台,人心不服,清廷末运已至,便筹划着推翻清廷的事情。

之后,曾静恰好听说川陕总督岳钟琪为宋岳武穆后代,官居要位,握有重兵。且传因是岳飞后代,不大为朝廷所信任,对清廷不满。曾静与弟子们商议如果劝动岳钟琪反清,成功大有希望,于是曾静写信派张熙去找岳钟琪。信中列举雍正之罪状,力劝岳钟琪反清。不料岳钟琪对朝廷死心塌地,一面假装同意,诱骗张熙说出老师,一面将曾静、张熙图谋造反之事连夜呈报给雍正。

雍正看了奏报后怒气冲天,下旨逮捕曾静、张熙押解进京,严刑拷问,并作《大义觉迷录》,派大员押着曾静到江宁杭州、苏州等地,进行宣讲。此事因吕留良书稿所起,吕留良虽然已死,雍正仍刨坟劈棺戮尸枭首,吕留良之子毅中、弟子沈在宽立即斩杀,族人都受株连,包括一些倾向吕留良学术思想的文人,刊刻其书籍、收藏其书籍的人都遭株连,被处死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