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上面的三点原因,我们已经清楚知道了卷面对于考生的重要性,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简单又有效地答出精彩卷面呢?以下几点供考生参考:一.在字迹方面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千秋,有的如蛟龙出海般苍劲有力,有的如春园桃花般的袅袅婷婷,当然更多的人字迹一般,不见得多好,也未见得有多坏,于是一动笔便紧张、害怕甚至沮丧绝望,担心自己因为“自己笔杆子长得丑”而影响分数。再次是文字勾抹上。......
2023-11-29
第一,阅读理解能力。《申论》就是给一个材料,考生要在阅读这篇材料的基础上回答问题。因此,考生必须通过阅读给定材料
第二,提出问题的能力。对材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后,进行把握以后,考生就要提出问题。其实综合概括就是要生提出问题。考生看了给定材料以后,要知道它主要考察什么问题。这点考生必须牢牢地要把握。这也是后面作答的基础。如果在这个环节出错,后面的环节都会出错,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
第三,综合分析能力。读完给定材料以后,这个材料谈了一个什么样的主要问题、一个什么主题、什么主旨,考生要能进行准确的分析。2007年的大纲谈到,要全面分析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这各个方面可能包括,比如存在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比如我们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很泛滥,这个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再一个这样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再一个如果在当前的环境下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第四,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是说,问题提出来以后,怎么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解决问题是考生普遍感到比较困难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没有在政府里工作的经历,这样对政府解决问题一般从什么角度来解决,可能不太清楚,或者不是很熟悉。所以,这也是历次
第五,文字表达能力。作为一名公务员来讲,要有比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而这种文字表达能力是公文式的表达能力,要求做到规范、简洁、准确、流畅。值得广大考生注意的是,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它的文字表达和日常的写作文或者口头表达是不一样的。比如口头表达,现在很多大
第六,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考《申论》其实就是考对社会的一些认识,你对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是对政府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在05年《申论》
有关我的图书馆收藏的文章
综合 上面的三点原因,我们已经清楚知道了卷面对于考生的重要性,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既简单又有效地答出精彩卷面呢?以下几点供考生参考:一.在字迹方面每个人的笔迹各有千秋,有的如蛟龙出海般苍劲有力,有的如春园桃花般的袅袅婷婷,当然更多的人字迹一般,不见得多好,也未见得有多坏,于是一动笔便紧张、害怕甚至沮丧绝望,担心自己因为“自己笔杆子长得丑”而影响分数。再次是文字勾抹上。......
2023-11-29
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国考申论和各省区市申论考试是既有规范,又有创新。申论的各道题都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模拟。追问是申论要求第二题是模拟行政机关中,下级向上级汇报后,上级对情况的追问。这就是申论要求中常见的“概括主要问题”或“总结主要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国考申论试题第一题的申论要求。国考申论引导着省考申论的命题方向。......
2023-11-29
申论 考试 的特点首先,申论考试的背景材料具有普遍性。其次,申论的题目有很强的针对性。申论考试的解题环节和方法申论考试的全部过程,可以归纳为阅读资料、概括主题、提出对策、进行论证四个主要的环节。参加申论考试的注意事项1.认真审题。3.注意限制要求。4.临考前做适量的模拟题。......
2023-11-29
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本要求每年虽有变化,但大致是一致的。3.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的能力是申论的主要考查目标。4.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公务员要把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进行书面汇报,就需要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
2023-11-29
《申论》 考试 越来越有一个特点,就是强调答案在材料当中,在材料当中找答案。很多考生在考《 申论 》的时候有一个特点,拼凑。在《申论》考试中往往会给考生限定种种身份,你需要对这种身份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种妥当的,符合特定身份的对策。《申论》考试需要用很规范的语言,就是公文式的语言。......
2023-11-29
请看下面这段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公车改革”缺乏公信力,是当前不少改革措施受到质疑的一个缩影。在这种情况下,也很难让他们无条件地拥护这些“改革”。如何在改革中兼顾方方面面的利益,重新赢得群众对改革的支持,是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中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公车改革”丧失公信力带给我们最大的教训。......
2023-11-29
重大决策引入信访评估,以避免“长官意志”、从源头上预防信访问题的产生,这一做法,近一两年陆续在全国推广,并让一些地方尝到甜头。如果搜集到的民情民意,缺乏及时、真实、完整,这样的“信访评估”,既为今后的上访留下隐患,也不可能使决策者提前作出“风险预报”进而采取积极措施。这更提醒我们的决策者:必须真正让“信访 评估 ”硬起来。本文选自《华图公务员》的博客,点击查看博客原文......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