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国考申论和各省区市申论考试是既有规范,又有创新。申论的各道题都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模拟。追问是申论要求第二题是模拟行政机关中,下级向上级汇报后,上级对情况的追问。这就是申论要求中常见的“概括主要问题”或“总结主要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国考申论试题第一题的申论要求。国考申论引导着省考申论的命题方向。......
2023-11-29
一、基本题型发生变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为四道题:第一题,概括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第二题,对划线部分提出的问题给出解决的措施;第三题,以前对街头商贩的错误作法和错误作法的原因;第四题,以《北京市摊贩
这四道题与传统的申论试题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增加了第三题关于“原因”的新题型。
其实,这种新题型在近两年的申论试题中已经出现。如:北京市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
由此可见,单独出题考查给定资料中某个具体问题的原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基本题型。
二、考查对新理论、大政方针及重要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次2007年北京市
其实,通过实际问题考查“国策”的新特点在近来已经显现。近二、三年来,国家、北京市及某些省的公务员申论考试内容,已不再单纯考查考生解决某些现实问题的能力,而是同时考查考生对重要理论和大政方针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如:国家2005年公务员申论考试,通过农村农民问题,考查考生对“三农”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国家2006年公务员申论考试,通过“公共
我们在复习中,要特别注意加深对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对于“科学发展观”,应重点理解“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对于“和谐社会”,应重点理解“城乡和谐”、“区域和谐”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对于“社会主义辱观”,应重点理解“人与己”、“义与利”的关系。
三、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本次北京市申论考试,通过命题的“个性化”,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实现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在近年的申论考试中,愈来愈体现出“个性化”色彩。
(一)给定资料中提出的现实问题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题考查的现实问题,不是一个笼统、宽泛的大问题,而是一个相当具体、相当实际的现实问题,即“北京市街头商贩”问题,这与传统的申论试题中的现实问题有明显区别。
国家、北京市以及各省的申论试卷,前些年涉及的现实问题,大多是比较宽泛、比较笼统的现实问题,如国家考试中的生产安全、农村农民问题等。近一、二年来,申论试卷直接涉及的问题有变窄的趋势,即从一个比较具体的现象或问题入手,来进行考查。如:国家2006年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是“突发性公共事件”;2007年提出的问题是“保护土地资源”。再如:北京2006年申论试卷(“应届毕业生”和“社会在职人员”)提出的问题分别是“招商引资”和“文化遗产保护”;北京2007年“应届毕业生”公务员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是“听证会”;山西、山东、广东、广西、贵州等省2006年申论试卷提出的问题分别是“经济适用房”、“证人不愿作证”、“车辆超载”、“虚假广告”、“无偿鲜血”等。
(二)对“原因”的考查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单独出题考查“以前对街头商贩错误作法的原因”,这种对原因的考查,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
前些年申论试卷在考查“原因”时,往往考查某个现实问题总的原因。近两年来,有的地方的试卷,则注意考查给定资料中某个“个性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如:北京市社会在职人员公务员考试2006年申论试卷第二题:“根据给定资料相关信息,试对给定资料中划线部分所列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山东省200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三题:“‘是非在心口难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一种精神的缺失,请你就此及其因由进行评述。”上述两题均是要求对某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
再如:山西省200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二题:“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概括出经济适用房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我们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研究,发现经济适用房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并且各有其原因。
存在的第一个问题是:供应与需求脱节。其原因是:各地政府规划中的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没有明确地测算出需求量;之所以没有明确测算需求量,是因为购买者收入界定标准不科学,经济适用房的保证面过于宽泛。(www.chuimin.cn)
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户型超标和开发商暴利问题。户型超标的历史原因是:房改之初,建设经济适用房承担着一定的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任务,因而建设标准限制不严。开发商暴利问题的原因是:政府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销售环节上的漏洞。漏洞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开发商的“瞒”,即留下一定数量的房号自己操纵;另一个是购买者的“骗”,即不符合条件的骗购经济适用房。开发商的“瞒”,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初经济适用房放量供应,项目过多,由政府销售存在一定困难。购房者的“骗”,重要原因是:随着人们收入多元化的发展,居民收入透明度不够。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该题对“原因”的考查,实际是考查存在的问题各自的具体原因,其“个性化”色彩十分鲜明。
(三)对“对策”的考查更具“个性化”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要求对资料中划线部分提出的“城市居民小区摊贩
在前些年的申论考试中,一般要求就材料中提出的问题,从总体上提出解决的措施、对策,但在近一、二年,有的申论考试则要求就资料中涉及的某个“个性化”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对“对策”的考查更加具体、更加深入。
例如,北京市2006年应届生公务员申论试卷第二题:“材料中的‘普宝事件’是招商引资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假如你是上级政府有关工作人员,请提出你对协调各方,处理该事件的具体意见。”很明显,该题要求提出处理具体事件的方案。
再如,国家200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第四题的第一小题:“给定资料2”提到“把土地转让市场区分为两大类进行交易”,请进一步说明这两大类市场怎样区分,并谈谈在这两大类市场中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的问题。不超过200字。第二小题:假如中央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地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请列出此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上述两题中的“怎样解决农民没有权力为自己的土地定价”和“补偿费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所查的主要内容”,都是在“对策”考查方面极具“个性化”的问题。
由上述可见,近年申论考试中提出的现实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都具有明显的“个性化”色彩。这种命题方式,便于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为应对这一命题的新特点、新趋势,我们在备考中要关注和研究“个性化”较强的现实问题,认真思索和演练,以提高我们的实际能力。
四、考查辩证思维能力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考查的核心问题是“北京市街头摊贩管理”,其中涉及的重要方面,是管理的思路和方法。而这一问题,本质上是考查“全面、协调”的辩证思路。由此可见,本次申论试卷是从深层次上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申论考试的主要考查目标,就是考查应考者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第三题第一小题要求,简述给定资料罗列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多种意见反映的“两种不同思路”;第二小题要求,以“评解决我国农村农民问题的两种思路”为题,写一篇文章。要解答这两道小题,就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从资料中提炼出“政府扶持”和“劳务输出”这两种辩证思路,并就这对辩证思路展开论述。再如:2006年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社招)申论试题第三题要求,归纳出给定资料中探讨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对矛盾;第四题要求,以政府有关部门公务员的身份,就上题中的某一对矛盾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另外,各省的申论试题中也开始注重对辩证思维能力考查。如2005年辽宁省申论考试第一题要求,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问题所争论的焦点;第三题要求,以“公平与效率——从个人所得税改革说起”为题,就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写一篇文章。再如:2006年山东省申论试卷第四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包含的“使人们无担忧地维护社会正义”多种举措中体现出的两种不同理念,分别加以简述;2006年浙江省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对给定资料中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两种不同倾向性观点,分别加以概述,并谈谈自己的看法;2007年天津市申论试卷第二题要求,论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
由上述可见,考查辩证思维能力,已成为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重要命题趋势。只有加深对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尤其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掌握,才能从容应对此类试题。
五、重视议论文的写作
本次北京市申论试卷第四题要求,以《北京市摊贩管理的思考》为题,写一篇文章。从文章的题目可以看出,该题实际上是要求写一篇议论文。
自我国开展公务员录用考试以来,申论试题的论证表述部分,除少量考过评论、工作建议、报告、讲话稿等文体,绝大部分考查的是议论文的写作。对议论文写作的考查,在近两、三年有愈来愈强化的趋势,全国各地公务员申论试卷,几乎毫无例外地要求写作议论文。这是因为,议论文的写作是其他公文写作基础,有代表性,写作难度相对较大,要求较高,通过对议论文写作的考查,能够真正考查出考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能力。
有关我的图书馆收藏的文章
经过多年的跟踪研究,我认为,国考申论和各省区市申论考试是既有规范,又有创新。申论的各道题都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模拟。追问是申论要求第二题是模拟行政机关中,下级向上级汇报后,上级对情况的追问。这就是申论要求中常见的“概括主要问题”或“总结主要内容”。我们来看一下历年国考申论试题第一题的申论要求。国考申论引导着省考申论的命题方向。......
2023-11-29
“张三今天上课迟到了”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我们看一看就能知道,但我们看不出“张三不应当上课迟到”这个命题是不是真的。哪怕张三以外的其他学生都没有迟到,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真的;另一方面,即便上课迟到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也不能据此认为这个命题是假的。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在一般的真理问题上与道德真理问题上都存在广泛的分歧,更重要的是因为法律命题的特殊性。......
2023-08-07
首先,对于宽容论证来说,前提与结论之间同样不存在合理的推论关系。或者换句话说,道德相对主义真的能够阻止不宽容吗?不宽容的两个条件是:首先,在本体论的层面上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次,我们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为了保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们只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就足够了,并不需要在本体论层面上怀疑客观标准的存在。实际上,认识论上的谦逊态度,比起本体论上的怀疑论更有助于促进宽容。......
2023-08-07
现在让我们来考察,法律命题理论是否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平息这些争论,并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些问题提供建设性的方案。这个前提即是,无论人们持有什么样的标准,都会同意,“判决满足这一标准”这样的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此外,正是由于法律命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具有真值,从而那些忽略法律命题的正确判决标准也就不再具有合理性。......
2023-08-07
首先,在法律命题体系中,初显法律命题与法律规则之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但其他法律命题并非如此。最后,在法律命题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当遵循从初显法律命题的全集中获得具有一致性的最大子集的原则;而在对法律命题体系的修正过程中,则要遵循对原有的法律命题体系造成最小损害的原则。......
2023-08-07
而在2004年出版的《时间中的政治》一书中,皮尔森进一步将“时间”进行了具体化。而“同时”则可能更多与时机相关。而关于时序和时机,后文还将对其做更详细的展开,下面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皮尔森命题”的意义。皮尔森上述论点的意义可以从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来评估。一般来说,这种“总体方案”是忽略时序的。此外,注重“时间”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先发”与“后发”之间的关系。......
2023-08-16
塞尔总结了言语行为的五种类型,分别为断言、指令、承诺、表达与宣布,并考察了它们之间的十二个方面的不同。[76]从目的上说,陈述法律规则的语句旨在指导人们的行为,而陈述判决的语句,例如“张三的行为构成盗窃罪”看起来是一种评价;此外,从适应方向上看,它们是“从世界到词语”的。换句话说,像“张三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这样的法律语句实际上是法律如何评价的认识,而非评价本身。......
2023-08-0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