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有《陶渊明集》。“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2023-11-29
【原文】
《白虎通》曰:“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余谓琴者心也,琴者吟也,所以吟其心也。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
《尸子》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曰:‘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因风而思民愠,此舜心也,舜之吟也。微子伤殷之将亡,见鸿雁高飞,援琴作操,不敢鸣之于口,而但鸣之于手,此微子心也,微子之吟也。文王既得后妃,则琴瑟以友之,钟鼓以乐之,向之展转反侧,寤寐思(复)者,遂不复有,故其琴为《关雎》。而孔子读而赞之曰:“《关雎》乐而不淫。”言虽乐之过矣,而不可以为过也。此非文王之心乎?非文王其谁能吟之?汉高祖以雄才大略取天下,喜仁柔之太子既有羽翼,可以安汉;又悲赵王母子属在吕后,无以自全。故其倚瑟而歌鸿鹄,虽泣下沾襟,而其声慷慨,实有慰藉之色,非汉高之心乎?非汉高又孰能吟之?
由此观之,同一心也,同一吟也,乃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也?夫心同吟同,则自然亦同,乃又谓“渐近自然”,又何也?岂非叔夜所谓未达礼乐之情者耶!故曰:“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康亦曰:“复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傅仲武《舞赋》云:“歌以咏言,舞以尽意。论其诗不如听其声,听其声不如察其形。”以意尽于舞,形察于声也。由此言之,有声之不如无声也审矣,尽言之不如尽意又审矣。然则谓手为无声,谓手为不能吟亦可。唯不能吟,故善听者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其为自然何可加者,而孰云其不如肉也耶?
吾又以是观之,同一琴也,以之弹于袁孝尼之前,声何夸也?以之弹于临绝之际,声何惨也?琴自一耳,心固殊也。心殊则手殊,手殊则声殊,何莫非自然者,而谓手不能二声可乎?而谓彼声自然,此声不出于自然可乎?故蔡邕闻弦而知杀心,钟子听弦而知流水,师旷听弦而识南风之不(兢),盖自然之道,得手应心.其妙固若此也。
【作者小传】
李贽(1527~1602),号卓吾,别号
李贽常借论琴发表自己的理论主张。他曾于《焚书·征途与共后语》中,对历史上伯牙学琴的传说,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他指出,伯牙有了成连这样的老师,为什么非要移之“海滨无人之境、寂寞不见之地”,“直与世之矇者等,则又乌用
李贽有关琴论的文字,还可见于《焚书·琴赋》。他认为琴的作用,是用来“吟其心”,即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他说:“人知口之吟,不知手之吟;知口之有声,而不知手亦有声也。如风撼树,但见树鸣,谓树不鸣不可也,谓树能鸣亦不可,此可以知手之有声矣。听者指谓琴声,是犹指树鸣也,不亦泥欤!”这些说法,对起源于汉代《白虎通·礼乐》中的“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的思想提出挑战,继承并发扬了道家“法天贵真”、“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批判精神,认识到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主张琴乐要抒发人的真实情性,表现真实的个性。李贽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继魏晋名士嵇康“声无哀乐论”以后,崇尚自然、反对名教的愿望在音乐美学领域的反映(www.chuimin.cn)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
【解读】
琴者心也,琴者吟也。琴者,情也。琴乃自娱之雅乐,非娱乐他人之器物,与一般众乐器不同。自娱自乐,发乎于心,寄情于琴。
娱人之乐,未免违心。或阿谀献媚,或强颜欢笑。为了迎合他人只好摧眉折腰,不得欢颜。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被长期压抑,长此以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琴为雅乐,或娱己,或奏与知音者听。弹琴,表达的是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久而久之自己所面对的当下的自我越来越真实。心也因此变得柔软而灵敏,能够察觉到周围事物,一花一草,一草一木,一沙一尘等等细微的变化。用心去感受世间的万事万物,用心去体会生命的喜悦。万物皆有灵性。琴能够让我们于种种细微的变化中去捕捉那种霎那间生命的美好和喜悦,教会我们爱与感恩。用心待一张琴,有如用心去请教一位良师,用心去体验一本好书,确实让人受益匪浅。心因琴,因琴声而变得柔软,柔软使我们拥有了水的智慧。智慧一旦开启,慈悲和光明就升起。于是我们能够用爱与感恩去对待周围的万事万物。
对于琴,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感激、敬仰。谁说琴只是一块木头?!琴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是有灵性的。对琴要用心去体会,与琴交流沟通,而不是驾驭琴。
真正的琴人懂琴、爱琴、惜琴。无须多少海誓山盟,只见于日常细微之中。
善待你自己的琴,善待每一张与你有缘的琴!那是前世多大的愿念才修得今生的琴缘!
有关历代经典古文的文章
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有《陶渊明集》。“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2023-11-29
赵氏是嬴姓的一个分支,从晋文侯时起成为晋国的一个大族,以其历代事晋侯有功勋,到赵衰、赵盾父子时,已成为专国政的重臣。据《史记·赵世家》说,赵盾之子赵朔于晋景公三年娶成公(景公父)姊为夫人。就在这一年,晋国司寇屠岸贾勾结诸将军构罪族灭赵氏, 赵朔的 夫人怀着身孕躲进公宫,后来生下赵武,就是本篇所记的文子,也就是有名的“赵氏孤儿”。晋献文子成室,晉大夫发焉。这是后人追记,所以称谥号。......
2023-11-29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信阳人,何景明性格耿直,不满宦官当政,曾因上疏,而9年不得任官,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他是明代中叶文坛上复古派的领袖之一,与李梦阳齐名,人称“李何”。但两人的文学主张不完全一样。何景明主张领会古文神韵,重才情。著作有《大复集》。并从琴论及为人。从其游者戴仲鹖,取而绳以弦,进而求操焉。何子御之,三叩其弦,弦不服指,声不成文。......
2023-11-29
登楼赋[东汉]王粲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在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登兹楼以四望兮[1],聊暇日以销忧[2]。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9]。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15]。惧匏瓜之徒悬兮[16],畏井渫之莫食[17]。原野阒其无人兮[18],征夫行而未息。[2]暇:通“假”,借。[8]昭丘:楚昭王坟墓,在当阳县郊。[10]向北风:王粲家乡山阳高平在麦城之北,故云。......
2023-11-29
洛神赋[三国·魏]曹植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曹丕之弟,沛国谯人。《洛神赋》是曹植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洛神赋》在历史上影响极大。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5],遂作斯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12]。尔乃税驾乎蘅皋[13],秣驷乎芝田[14],容与乎阳林[15],流盼乎洛川[16]。俯则未察,仰以殊观[19]。丹唇外朗,皓齿内鲜[37]。践远游之文履[48],曳雾绡之轻裾[49]。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108]。......
2023-11-29
芜城赋[南朝·宋]鲍照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后为临海王刘子顼前军参军,掌书记之任,故世称“鲍参军”。柂以漕渠[4],轴以昆岗[5]。出入三代[30],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31]。坛罗虺蜮[34],阶斗麕鼯[35]。饥鹰砺吻[37],寒鸱吓雏[38]。伏暴藏虎[39],乳血飡肤[40]。灌莽杳而无际[45],丛薄纷其相依[46]。通池既已夷[47],峻隅又已颓[48]。抽琴命操[58],为芜城之歌。......
2023-11-29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
2023-11-29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困,读书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中进士,后以右正言(谏官)充任知制诰。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此赋作于仁宗佑四年1059年秋,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虽身居高位,然有感于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艰难,故心情苦闷,乃以“悲秋”为题,抒发人生的苦闷与感叹。它碰在物体上,铮铮,发出如同金属的撞击声。......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