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便名为“吾庐”。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2023-11-29
【原文】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1]、岁功[2]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3]论道,六卿[4]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5]、夔[6]至房、魏,可数也,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犹然,况宰相乎!
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设宰臣待漏院于丹凤门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阙向曙,东方未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来之。兵革未息,何以弭[9]之;田畴多芜,何以辟之。贤人在野,我将进之;佞臣立朝,我将斥之。六气不和,灾眚[10]荐[11]至,愿避位以禳[12]之;五刑未措,欺诈日生,请修德以厘[13]之。忧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门既启,四聪[14]甚迩。
其或私仇未复,思所逐之;旧恩未报,思所荣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车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势,我将陟之;直士抗言,我将黜之。三时[15]告灾,上有忧也,构巧词以悦之;群吏弄法,君闻怨言,进谄容以媚之。私心慆慆[16],假寐而坐,九门既开,重瞳屡回。
是知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18]于宰相,可不慎欤?复有无毁无誉,旅[19]进旅退,窃位而苟禄,备员[20]而全身者,亦无所取焉。
棘寺[21]小吏王某为文,请志院壁,用规于执政者。
【译文】
天道不说话,而万物却能顺利生长,年年有所收成,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时、五行的天官们使风雨调畅的结果。皇帝不说话,而人民和睦相亲,四方万国安宁,这是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讨了治国纲要,六卿职责分明,伸张了皇帝的教化的结果。所以我们知道,
朝廷从建国初即沿袭前代的制度,在丹凤门西边设立宰相待漏院,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务。当朝见之所的门楼上映着一线曙光,东方还未大亮时,宰相就动身启行,仪仗队的灯笼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驾到,马车铃声叮,富有节奏。这时宫门未开,玉漏声残,侍从撩开车上帷盖,主人下车到待漏院暂息。在等候朝见之际,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有的在想,万民尚未安宁,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考虑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战事未息,怎样使它平息;田园荒芜,怎样使人们去开垦。德才兼备之人尚未任用,我怎样推荐他们;奸人在朝,我怎样贬斥他们。天时不正,灾害不断,我愿意辞去相位,向上天祷告以消灾灭害;各种刑罚未能息置,欺诈行为不断发生,我将请求修养德行以加强治安。怀着深深的忧虑,等待天明入宫。宫门开后,善听各方意见的天子离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见,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世风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这样,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优厚的俸禄,那就不是侥幸而得,而是完全应该的。
有的在想,我有私仇未报,考虑怎样斥逐仇敌;有旧恩未报,考虑怎样使恩人荣华富贵。考虑着金钱美女,怎样到手;车马玩物,怎样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权势,我便考虑如何提拔他们;正直之臣直言谏诤,我便考虑怎样贬谪他们。三时各地报告灾情,皇上忧虑,我便考虑怎样用花言巧语取悦皇帝;众官枉法,
因此可以懂得,一国之政,万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难道可以不谨慎以待吗?还有一种宰相,他们没有恶名声,也没有好名声,随波逐流时进时退,窃取高位贪图利禄,滥竽充数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石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写此文,希望能把它记录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诫执政的大臣。
【注释】
[1]品物:众物,万物。亨:通达顺利。
[2]岁功:一年农事的收获。
[3]三公:周代三公有两说,一说是司马、司徒、司空,一说是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合称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为共同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唐宋仍沿此称,惟已无实际职务。
[4]六卿:《周礼》把执政大臣分为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亦称六卿。后世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
[5]咎(gāo):通“皋”,即皋陶(yáo),相传曾被舜选为掌管刑法的官。
[6]夔:尧舜时的乐官。
[7]哕哕(huì):象声词,徐缓而有节奏的响声。
[8]金门:又称金马门,汉代官署门旁有铜马,故名。
[9]弭:停止,消除。
[11]荐:副词,表示频度,相当于“一再”、“屡次”。
[12]禳:除邪消灾的祭祀。
[13]厘:改变,改正。
[14]四聪:《尚书·尧典》:“明四目,达四聪。”孔颖达疏:“达四方之聪,使为己远听四方也。”
[15]三时:春、夏、秋三个农忙季节。
[16]慆慆:纷乱不息的样子。
[17]隳(huī):崩毁,毁坏。(www.chuimin.cn)
[18]悬:系连,关联。
[19]旅:俱,共同。
[20]备员:凑数,充数。
[21]棘寺:大理寺(古代掌管刑狱的最高机关)的别称。
【背景材料】
此文大约写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作者当时36岁。此前五年左右的仕宦生涯中,他基本担任地方州县官职。端拱元年,太宗召试,擢右拾遗、直史馆。二年,拜左司谏,知制诰,判大理寺,故此文末尾曰“棘寺小吏王某为文”。
在唐宋两代的政治结构中,宰相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宋时文人当政,宰相权力尤重。王禹偁有感于宰相人选在朝政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写了这篇很有时代特色的文章。
《待漏院记》讲的是宰相职责,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士人的政治理想。作者心中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君王独断而无为于上,百官分职而勤劬于下,而作为其间枢纽的,就是宰相。不过,在现实政治中,奸相多而贤相少,庸相为数尤众,作者正是深感于此,才写了颇有规讽之意的《待漏院记》。写作此文之后不久,他就遭到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贬谪,表面原因是为被妖尼道安诬讼的徐铉抗疏雪冤,追究深层原因,则是因其直言敢谏、得罪权臣,至“为流俗所不容”(《宋史·王禹偁传》)。
【大意】
(一)自“天道不言”至“况宰相乎”
说明古之善相者不独有张教之德,亦皆务于勤耳。
(二)自“朝廷自国初因旧制”至“相君其有思乎”
记叙朝廷因此设宰相之待漏院以供其思。
(三)自“其或兆民未安”至“非幸也,宜也”
说明若由于宰相之忧思,致皇风清夷,则其宜食万钱。
(四)自“其或雠仇未复”至“非不幸也,亦宜也”
说明若由于宰相之私心致政柄隳危,则其宜死下狱。
(五)自“是知一国之政”至“亦无所取焉”
说明备员全身之相亦无所取。
(六)自“棘寺小吏王禹偁为文”至“用规于执政者”
说明写作本文之用意(在志院壁、规执政)。
【主旨】
说明宰相知国政悬万命,当慎于思之以苍生之富庶。劝诫宰相为政当勤,忠直无私,而不应图谋私利,庸碌无为;采用对比的写法,刻画了贤相和奸相的形象。作品中的“漏”指计时器。
【佳句赏析】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者何谓也?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矣。圣人不言而百姓亲、万邦宁者何谓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劳于下,法乎天也。
这段话既是《待漏院记》要求宰相“勤政”的理论基础,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政治结构的认识。儒家经典反复申明的理想政治模式是“垂拱无为”(《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达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前提有二:其一,圣人是道德领袖,是价值标准;其二,三公、六卿各司其职,用这种道德指示与教育百姓。这种政治模式不是圣人创造的,而是“法乎天”的。“天道”在儒家看来是道德的宇宙,为人类世界确立价值标准,提供模仿榜样。天官们负责司掌气息风雨,从而使得“天道不言而品物亨、岁功成”,这种政治哲学反映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
【总评】
《待漏院记》是王禹偁为世人传诵的政论性篇章之一。从题目类型上,这属于“厅壁记”,实际却是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宰相论”,以宰相待漏之时的不同思想状态,将宰相分为贤相、奸相、庸相三个类型,褒贬之意非常鲜明,反映了他对现实政治的忧虑、批判与幻想。
文章开篇探究天道的运行规律、圣王的政治模式,以“四时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气”、“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张其教”,对儒家理想中“垂拱而天下治”(《尚书·武成》)的治道原因进行解释,借以导出宰臣勤于政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自然转到具有“示勤政”之意的待漏院,“勤政”则是文章的立意所在。
第二段先描述宰臣上朝时的整肃庄严场面,继而以“待漏之际,
王禹偁是北宋倡导诗文革新的第一人,主张行文要明白晓畅,自然平易。《待漏院记》不仅在结构上具有对称美,语言成就更为突出:以四字句为基本句式,明快平易而琅琅上口;某些段落灵活押韵并自由换韵,充满节奏美、韵律美;以“之”字收尾的一系列句式,既整齐匀称,又有纡徐之致。五十多年后,庆历新政中失败被贬的范仲淹写下《岳阳楼记》,其中“先忧后乐”的警句固然与此文之中“夙兴夜寐,以事一人”的精神息息相通,其构思、布局乃至句式,都可看到《待漏院记》的影子。
有关历代经典古文的文章
季子礼,既倦于游,南极琼海,北抵燕,于是作屋于勺庭之左肩,曰:“此真吾庐矣!”庐于翠微址最高,群山宫之,平畴崇田,参错其下,目之所周,大约数十里,故视勺庭为胜焉。及其北游山东,方大饥,饥民十百为群,煮人肉而食。家人闻之,益忧恐,而季子竟至燕。便名为“吾庐”。吾庐筑成后,易堂的各位人士,从我大哥以下都写诗纪念,各地文士得知后,也都以诗篇来聚会,我就写了这篇《吾庐记》。......
2023-11-29
记叙文亦常多议论,如《宜黄县县学记》、《墨池记》都于记叙中纵谈古今。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③,曰王羲之之墨池者④,荀伯子《临川记》云也⑤。教授 王 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题目是为墨池作记,据说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浙江会稽等多处。......
2023-11-29
余舅光 禄任 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任 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 任 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
2023-11-29
于是名之曰“可楼”,谓吾意之所可也。北抵燕赵,南至闽粤,中逾齐鲁殷周之墟,观览所及,无足可吾意者,今乃可斯楼耶?今人极力以营其口腹,而所得止于一饱。虽然,有所可则有所不可,是犹与物为耦也。吾将由兹忘乎可,忘乎不可,则斯楼又其赘矣。于是起名叫“可楼”,意思就是我心满意足以为可以了。我将由此忘掉可以,也忘掉不可以,这样说来这座可楼也是多余的了。......
2023-11-29
翌年,王禹偁调任为长洲县令。然而究其间所作之文、所施之政,已见出王禹偁初步涉入政治领域的强劲羽姿了。因此,宋太宗借王禹偁为徐铉辨诬事,于淳化二年九月解其知诰制,第二日便贬为商州团练副使。这是王禹偁遭受的第一次打击,思想有所消沉。王禹偁制敕有不便,多所论奏;值宋太祖妻宋氏死,处置不当,群臣不服。王禹偁作《滁州谢上表》针对宋太宗的制词予以辨驳,然而无济于事。宋真宗很赏识王禹偁的意见,召他回朝再度担任......
2023-11-29
游庐山记〔清〕恽敬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月出后,循贯道溪,历钓台石、眠鹿场,右转达后山。既及门,因西瞻青玉峡,详睇香炉峰,盥于龙井。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所以靠海的山岭大多显得雄壮深沉,而庐山具有清逸动人的景致。返回,在秀峰寺内过夜。重又返回宿于秀峰寺。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为清楚。......
2023-11-29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方是时,余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边。这台高大而又平稳,进深而又明亮,夏凉冬暖。......
2023-11-29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楫左右舟子各一人。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