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鳄鱼文[唐]韩愈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幸亏裴度救援才被贬为潮州刺史。于是写下了这篇《祭鳄鱼文》,劝戒鳄鱼搬迁。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17],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2023-11-29
杂说(四)
[唐]韩愈
【题解】
本文原题四则,这是第四则。所谓杂说,是一种文艺性较强的议论文,近似于现代的杂感、随笔。它不拘一格,形式灵活,偶感于心,发而为文,发抒一点不必是系统的看法,因此称为“杂说”。“杂说”虽以“杂”名,却又要求“杂”而“不杂”,“杂”中见“清”,取材尽可即兴,笔致不妨跳脱;但立意要高,开掘要深,脉理要清,笔墨要洁,这样才能寓深意于形象,藏锋颖于曲屈。韩愈的杂说篇幅虽短小,却“遒古而波折自曲,简峻而规模自宏,最有法度,而转换变化处更多”(清张裕钊语),其墨气精光,溢射于尺幅之外,仍有他气盛言顺、力大思雄的一贯特点,所以历来被奉为典范。本文由伯乐相马的故事生想,通篇比喻,在顺接逆转之中,对举而下,层层深入,说明了识才、用才的重大意义。篇末一问一叹,曲折中含无穷不平之意。有人据文意认为作于贞元十一年(795)三上宰相书求仕不遂之后,可备一说。
【原文】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槽枥之间[2],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4],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6],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www.chuimin.cn)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被发现。可是千里马虽然世代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不少好马,却只能在马夫手中受糟塌,最后接连不断地死在马厩之中,而不能以千里马著名。
那些千里马,一顿往往要吃尽一石小米。可是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象对凡马一般地饲养它。于是,那些好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们的骨力特长因此不能表现出来,这样,即使想与凡马一般也不可能,哪里还能叫它日行千里呢?
(现在那些养马的人,自己不知道手中有千里马),因此驾驭时不能顺其本性;喂养时又不能给料充足,使它充分发挥才能;马虽然哀鸣,人却一点不懂得它的意思。还拿着马鞭,煞有介事地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这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确实不识千里马呢!
【注释】
[1]伯乐:春秋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字伯乐。以善于相马著称(事见《战国策·楚策》、《庄子·马蹄篇》等),因此历来又作为善于识拔人才的代表。[2]骈死:相比连而死。糟枥:盛马饲料的器具叫槽,马厩叫枥,槽枥为并列复词,即指马厩。[3]一食:数量词,犹言一顿。[4]食(sì肆):用作动词,即饲,喂养。下同。[5]见(xiàn现):通“现”,表现出来。[6]策:鞭马用器,这里作动词用,鞭策、驾御之意。[7]也:通“耶”,疑问语气词,这里是用反问加强语气。
有关历代经典古文的文章
祭鳄鱼文[唐]韩愈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幸亏裴度救援才被贬为潮州刺史。于是写下了这篇《祭鳄鱼文》,劝戒鳄鱼搬迁。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17],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
2023-11-29
原毁[唐]韩愈本文论述和探究毁谤产生的原因。古之 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1],其待人也轻以约[2]。重以周,故不怠[3];轻以约,故人乐为善。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7]。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0]![4]舜:传说中远 古时代的 君王。[5]句出《孟子·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6]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
2023-11-29
柳子厚墓志铭[唐]韩愈此文是韩愈于元和十五年,在袁州任刺史时所作。墓志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刻石纳入墓内或墓旁,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以便后人稽考。众谓柳氏有子矣[16]。子厚与设方计[45],悉令赎归[46]。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69]。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79],年四十七。行立有节概[83],重然诺[84],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85],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86]。......
2023-11-29
祭十二郎文[唐]韩愈此文是韩愈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在长安任监察御史时,为祭他侄子十二郎,而写的一篇祭文。十二郎名老成,本是韩介的次子,出嗣韩会为子,在族中排行第十二。韩愈二岁丧父,亦由长兄韩会与嫂抚养成长。从小和十二郎生活在一起,经历患难,因年龄相差无几,虽为叔侄,实同兄弟,彼此感情十分亲密。其后四年,而归视汝[13]。......
2023-11-29
蓝田县丞厅壁记[唐]韩愈自唐朝以下,朝廷各官署的办公处所,常常有“壁记”,叙述官署的创置、官秩的确定以及官员的迁授始末等,刻在壁间。崔斯立于元和十年任蓝田县丞,当时韩愈任考功郎中兼知制诰,本文即作于此年。丞位高而偪[4],例以嫌不可否事[5]。至以相訾謷[18]。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县丞的办公处原来刻有一篇壁记,但房屋损坏漏水而遭污损,已无法阅读。公文经县令签署之后,还要县丞副署。......
2023-11-29
书褒城驿壁[唐]孙樵孙樵,字可之,又字隐之。有《孙可之集》。作者借褒城驿的由雄大宏丽而变为荒芜残破的现实,抒发了对当时吏治败坏的感慨。褒城,唐属兴元府,即今陕西勉县。褒城驿号天下第一。矧更代之隙[11],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我送走老农之后,把他的话整理了一下,写在褒城驿的屋壁上。[2]忠穆公:指严震。[10]疆埸(yì益):边境。......
2023-11-29
归去来兮辞[东晋]陶渊明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人。有《陶渊明集》。“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质性自然[14],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5]。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39]。就针对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给这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
2023-11-29
送李愿归盘谷序[唐]韩愈李愿是韩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详。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冬,韩愈在长安等候调官,因仕途不顺,心情抑郁,故借李愿归隐盘谷事,吐露心中郁抑不平之情。首段叙述盘谷环境之美及得名由来。太行之阳有盘谷[1]。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2]。”盘谷中间,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烟稀少。我的朋友李愿就住在这里。......
2023-11-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