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宗周对西学的彻底否定-依天立义研究

刘宗周对西学的彻底否定-依天立义研究

【摘要】:[3]相比于明清之交的另一位极端的西学排斥者杨光先,刘宗周对于西学的否定更加彻底。

一、刘宗周的西学观

刘宗周早年习朱熹之学,中年始服膺王阳明,将阳明良知本体与慎独、诚意的工夫论会通为一,生生不息的性体与一团生意的心体互为贯通,在凸显“以心著性”之道德主体性的同时,又始终把持“以性定心”之超验性理的方向引领,理气心性双向对显,构造了一个心性圆融、理气合一、体用无间的严整体系。这一体系,既发扬了阳明心学的良知主体精神,又持存了朱熹理学的客观超越性维度,可谓朱、王二脉学术思想的扬弃与融通,具有相当深刻的思想史价值。中国学界,尤其自牟宗三之后,已对其哲学给予了比较充分的关注,且成果不菲。本章研究重心宁波文人的西学观,故兹只论述刘宗周对于西方天主教文化的处置与反应。

崇祯时期,刘宗周堪称清流领袖,名望如日中天,崇祯元年以来屡被委以重任。他的救世方略基本上是围绕“正人心”这个枢轴来规划布置的,从崇祯元年起,在短暂的顺天府尹(1828)、工部侍郎(1636)、吏部侍郎(1641)及左都御史(1642)任上,他向崇祯帝频繁上疏,阐述了其治世用人的主张。这些疏奏,多因不避权贵、内容质直或者崇祯帝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故不惟少见采纳,而且数惹皇帝不满甚至大怒。作为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他的救治方案立足于根本、着眼于长远,论说层层下贯,条理严谨缜密,堪称基本国策,但是它在局势鱼烂瓜溃、民生极为凋敝的时机之下,也的确难以换来眼前效应。至于他对天主教文化的看法,且先看他向崇祯帝所上的一段疏奏:

何谓异端之教?则佛、老而外,今所称西学者是。始万历中,西夷利玛窦来中国,自言航海九万里而至,持天主之说以诳惑士人,一时无识之徒稍稍从而尊尚之,遂为南礼卿沈榷论列以去。不意其徒汤若望等,越十余年复入中国,遂得夤缘历局以行其一家之说,又有西洋火器逞其长技,皇上因而羁之京师,至表之为天学,而其教浸浸行于中国矣。臣窃意历家之说大抵随疆域以分占候,故四夷各有星官,未必尽行于中国也。而今设局多年,卒未有能究其旨者,至历法为之愈讹。况一技若火器,岂中国有道圣人所恃乎?不恃人而恃器,兵事之所以愈不振也。若天何主乎?天即理也。今以为别有一主者,以生天而生人物,遂令人不识祖宗、父母,此其说讵可一日容于尧舜之世!而近者且倡仁山大会,以引诱后进,率天下之人而叛君父者,必归此矣。[2]

崇祯十五年(1642)闰十一月二十九日,五府、六部、九卿面觐崇祯帝,中间论及京城布置西洋大炮以资防守事,御史杨若桥推荐汤若望具体负责,当场便遭到刘宗周反对。此引其子刘汋所述:

御史杨若桥奏曰:“臣前有切实可行之效一疏,举远臣汤若望制火器,如西洋无间等炮,可以布设城上,亦可以那用行间。”上曰:“城守大炮不便移动,各边隘口不患无炮,总在用得其法。”若桥对曰:“无如汤若望。”上曰:“尔与之讲求。”

先生出班跪奏曰:“杨御史之言非也。臣闻古之用兵,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以故师出有名,动有成绩。今纵不能一于仁义,亦当以节制为本。乃纪律、步伐全不讨究,但见今日讲火器,明日讲火器。任彼到一城破一城,至一邑陷一邑,岂无火器而然与?先臣戚继光在塞上,严习斗,谨斥堠,军法明肃,虏骑数十年不敢犯边,何尝专恃火器!瓷其已事彰彰可师也。且火器彼此共之,我可以御彼,则彼得之亦可以制我,不见河间反为火器所陷乎?今武备积弱而难言者,正徒讲火器而置兵法不问,不恃人而恃器,所以愈用兵而国威愈损也。至汤若望,西番外夷,向来倡邪说以鼓动人心,已不容于圣世。今又创为奇技淫巧以惑君心,其罪愈不可挽。乞皇上放还彼国,以永绝异端,以永遵吾中国礼教冠裳之极。”

上意不怿,曰:“火器乃国家长技,汤若望非东寇西夷可比,不过命其一制火器,何必放逐?若仁义、节制之论,亦是。”

先生又奏曰:“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国家之大计当以法纪为主,法纪修,则人心肃;人心肃,则阃外用命。”[3](www.chuimin.cn)

相比于明清之交的另一位极端的西学排斥者杨光先,刘宗周对于西学的否定更加彻底。杨氏至少还承认西方历法有其优长一面,只是相比于儒家道统和华夏正统,这种优长不足以容忍,因为那些擅长历法的传教士个个都包藏祸心,只是借此而藏身于京城乃至宫廷的“卧榻之侧”,一有机会,便会阴谋破坏千古之道统学脉。杨光先之所以著书立说,对西人西学激愤排诋而不遗余力者以此。刘宗周则有所不同,在他看来,天主教的人格神观念不符合“天即理”,而天主作为万有创生者(既是逻辑本体,也是宇宙本原),又与儒家伦理相冲突;至于器用之学,西方历法发源于西方“疆域”,亦应只在此疆域中有效,一旦越出特定疆域,比如应用于中国,便一来无法究明其宗旨与蕴含,二来这种错误的运用反而会导致固有历学的混乱和舛误。而火器的泛滥,则不惟造成“不恃人而恃器”以至“兵事愈不振”的恶果,而且更令固有之本末、体用的价值秩序错乱颠倒,促使人心日益邪僻放滥,“其罪愈不可挽”。循着此种体用无间、道器合一的逻辑理路,对于西人西学,其结论自然只能是一概抹煞、一体驱逐:“仰祈皇上将西人汤若望等立驱还海,毁其祠宇,悉令民间燔其文字。”[4]这种处置方略,尽管有其哲学的支撑,但实在有点类似在肉体层面解决思想问题。

不过,表面上的激进、极端,未必能够否定实质上的冲撞与影响。如刘宗周在《人谱》中设计的纪过格、讼过法,表面看是对袁黄(字坤仪,号了凡,江苏吴江人,1533—1606)《功过格》[5]的改进(纪过而不纪功),究其实它也是受到了天主教的间接刺激的。他所创立的“讼过法”,一反陆象山将“涵养”与“省察”分为两截的主奴先后次序,指出“讼过法”虽为其“奴者”,但除此之外“亦别无所谓涵养一门”,这种打通动静、即本体即工夫的“讼过法”就是将“静坐”涵养与“省察”改过的结合,这一结合是借助一个外在的仪式来实现的:

讼过法(静坐法)

一炷香,一盂水,置之净几,布一蒲团座子于下,方会平旦以后,一躬就坐,交趺齐手,屏息正容。正俨威间,监临有赫(按:此二句一作“匪闻斯闻,匪觌斯觌,祗祗栗栗,如对上帝,如临师保”),呈我宿咎,炳如也。乃进而敕之,曰:“儿俨然人耳,一朝跌足,乃禽乃兽,种种堕落,嗟何及矣。”应曰:“唯唯。”复出十目十手,共指共视,皆作如是言,应曰:“唯唯。”于是方寸兀兀,痛汗微星,赤光发颊,若身亲三木者。已乃跃然而奋曰:“是予之罪也夫。”则又敕之曰:“莫得姑且供认。”又曰应:“否否。”顷之,一线清明之气徐徐来,若向太虚然,此心便与太虚同体。乃知从前都是妄缘,妄则非真。一真自若,湛湛澄澄,迎之无来,随之无去,却是本来真面目也。此时正好与之葆任,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又葆任一回,忽有一尘起,辄吹落。如此数番,勿忘勿助,勿问效验如何。一霍间,整身而起,闭閤终日。[6]

除开上述将内在涵养变现于外在仪式的尝试,以及在祓除过恶时引入上帝鬼神或师保等“他者”监视之外,引言中所云“监临有赫”(按:这是化用《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上帝临女,无二尔心”,《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以及《鲁颂·宫》“无尔无虞,上帝临女”等诗句)或“匪闻斯闻,匪觌斯觌,祗祗栗栗,如对上帝,如临师保”,也实在为后来以宁波为主的浙东士人(包括黄宗羲在内)以意志释“天”、以主宰释“帝”开启了先机[7]

刘宗周对于浙东学术、士人风节甚至处世心态都有巨大影响,清初的浙东思想巨子泰半与其具有师承或砥砺关系。事实上,透过师生脉络所产生的影响之流传承纳,也主要发生浙东。全祖望撰《子刘子祠堂配享碑》,所列刘氏及门弟子35人,只有6人是非浙江人士,而浙江人士中又大多属浙东籍。当然,发挥其学说最为忠实、准确者,黄宗羲一人而已。通过黄氏,刘宗周的哲学思想在浙东一带得到了深入播扬。

刘宗周虽然视天主教为邪教,但是他的弟子们对于西人、西教、西学的回应与处置并不齐整划一。《子刘子祠堂配享碑》中所列35位及门弟子中,有一位便是天主教徒,即慈溪张成义,字能信(一作名能信,字成义,又字秉修)[8]。此人乃晚明工部尚书张九德(字咸仲)之次子,曾序耶稣会士孟如望(又作孟儒望,1640年起在宁波传教)的《天学四镜》(又称《炤迷四镜》,崇祯十六年刻于宁波),与另一位宁波著名教徒朱宗元过从密切,曾为朱氏之《答客问》作序并加以订正[9]。黄宗羲的态度要比乃师温和,但其宁波弟子又有差异:或与刘宗周一致,对西人西学持警惕防备的姿态,或与黄宗羲相近,取其象数之术,弃其神学义理,但骨子里又接受了天主教的某些蕴含(如“上帝”的人格化等)。以下试从上帝观、魂魄观、器物观来对黄氏之西学观逐一予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