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清代江南文人对天主教文化的应对及影响

清代江南文人对天主教文化的应对及影响

【摘要】:如果把许氏的敬天思想纯粹归之于其自得之悟,则或许失之于简单。同年的三月,即赴京之前,许氏便已将其天学思想之大概寄呈魏氏求正。许氏与这样一个人保持着较密切的往来,其对于他的敬天思想之推助自然不容小觑。

三、许氏敬天思想的接承与流播

在《丁巳问答》中,许三礼自叙于“乙巳年从家君纂刊《文昌帝训》与《感应》、《立命》等篇,始悟出凡事从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乃叹曰:此圣学也。……随又悟圣希天、为上帝立心、为斯民立命,圣学也”,并筑小楼,供文昌像,每旦晚做邵子告天工夫。又云癸丑春(1673)作《读礼偶见》二卷[34]。乙巳为康熙四年(1665),是年他41岁。看来,他在此时悟出敬天乃儒学真传之后,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其与儒家礼仪结合起来,故迟至康熙十二年(即癸丑)方将其思考结果书写出来。

如果把许氏的敬天思想纯粹归之于其自得之悟,则或许失之于简单。在笔者看来,造成其此一思想的原因至少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先秦儒学所蕴含的“天学”意涵,其中,以“天”、“上帝”为主宰的字句比比皆是,祭天的仪式在《礼记》之“郊特牲”、“月令”诸篇记载甚详,论孝道也多与“天”、“上帝”相提并论,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礼记·郊特牲》),再如:“是故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事天如事亲,是故孝子成身。”(《礼记·哀公问》)。可以说,至少在字面含义上,许氏的天学见地大都能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找到根据。

二是家学渊源,如上引自叙之语。具体而言,实为民间三教合一的“文昌帝”崇拜及袁黄“功过格”思想之影响。二者俱重生命轮回、因果报应,但内容庞杂,此处不必详论。

三是所受师传。许氏早年受业于大儒孙奇逢,后者亦极力应和“道之大原出于天”,标举慎独之宗旨,主张随时随处体认天理,与许三礼极为类似[35]。除此之外,许氏对于邵雍的高度评价、对灵魂的看法也与孙奇逢一致,这些理应都出自后者之影响[36]。康熙十二年三月初四,孙氏曾与许氏讨论过天学问题,起因可能是许氏悟到圣学即天学之后,致信请教老师。孙氏复函,提出自己的理解。兹转引于下:

尝思濂溪“三个‘希’字,只是要做到天上去。天是何境地?人如何可到?”濂溪此语,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看出自“志学”到“知天命”、“耳顺”、“从心”,行住坐卧,刻刻皆与天游,故曰:“知我其天乎!”他人皆信不及。子思独从安排不得处,下个“天命”字,从不假造作处,下个“率”字,又从一气浑然、不可名状处,下个“中”字、“独”字,正是“希天”嫡传。曾子乃于明德即是希天。须在物上讨个谛当,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是物,格即神之格、思之格,感而遂通之谓。学者不以心为物役,却时时与物酬酢,无一事不是分内,徐将戒惧之心时时提起。孝子之事亲,与仁人之事天,原非岐观。[37]

信中所云“安排不得”、“不假造作”、“不可名状”,是说子思“天命”顺承孔子“天学”,从不可以名相来思虑造作的本体之“天”直接下贯,经“率”、“中”之途而入人事之“物”,一“心”提撕,“格”感鬼神,将事亲与事天打通为一。这种“希天”学问,与许氏甚相近,差别只是许氏明确表示“天”有“上帝”。

康熙十二年五月,许氏赴京谒选,问业于重新启用为贵州道监察御史的山西蔚州(今灵丘)人魏象枢。同年的三月,即赴京之前,许氏便已将其天学思想之大概寄呈魏氏求正。因为魏氏认可告天之说,晚明清初之际曾序袁黄(字了凡)《功过格》、《造命篇》以及《重广感应篇注释》[38],许氏本人读过这些流传甚广的著作,故他对许氏敬天思想的形成亦应有一定之推助。

此外,还有魏裔介。魏裔介于康熙十年辞官归里之后,许氏曾向其府第苑囿赠送花卉,往返较为密切,其《读礼偶见》也于康熙十二年寄呈魏氏。魏裔介与孙奇逢不同,对阳明心学尚有微词,但对于“顾天之明命”之旨,颇与更进一层(即以“主宰”视“天”)的许氏一致,故其论《读礼偶见》,能表彰许氏之“言学,人不可及也”[39]。美国学者恒慕义(A.W.Hummel)所编《清代名人传》之“魏裔介传”据晚清遗民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称其曾受洗入教[40]。今人徐海松、黄一农查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云魏氏“生平夙奉天主教,列名氏于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中”,二人均倾向于接受此说。只不过黄氏考其生平,称其晚年仍然有妾,故认为其即使受洗,也当在扶妾为正的临终之前两三年方有可能[41]

从魏氏于顺治十八年所撰《寿汤道未七秩文》来看,相比同撰寿文的其他几位朝廷重臣,如金之俊、王崇简、龚鼎孳、胡世安等,他的主宰天意识的确最为显豁彰明。此文不惟从正面肯认“古圣凛凛于事天之学,……先生(按:指汤若望)之论,开发群蒙,使天下之人各识其大父而知所归命”,而且更从反面抨击“后之儒者乃以隔膜之见,妄为注释,如所谓天即理也,含糊不明”;其《题扇》诗又云“凛凛心源思奉事,昭昭帝鉴在胚胎。堪怜愦愦多时辈,谁向洪钟叩击回”[42]?将天主教义比作洪钟之声,似乎更流露出欲皈依奉事的意愿。然而,这一意愿似乎并未转为现实。从其晚年所撰《樗林续笔》来看,似乎他在生命之最后时期仍然不可能皈依天主教,因此书在评论西域之学时指出:

西域之历,未必只有欧罗巴国,而欧罗巴之历较胜,算日月交食,不差毫厘。其所崇天主教,则谬妄之甚者,不足辨矣。[43]

这里对天主教表示出决绝断然的否定。不过,尽管如此,以主宰视天仍然是其一以贯之的观念。晚年所作《生死说》,称“我从何处来?我从何处去?要如此讨究。一日不明,千劫不了。我此身现在有官、有禄、有富、有贵、有权力、有才智、有眷属、有子孙,此不过电光沤影,倏来倏去者耳”[44],认定此世荣华不过假象虚影罢了,流露出浓烈的终极关怀。许氏与这样一个人保持着较密切的往来,其对于他的敬天思想之推助自然不容小觑。

许氏还有另外一位老师丁澎(1622—1686,浙江仁和人,顺治十二年进士)。丁氏曾以副使典顺治十四年河南乡试,许氏于该年成举人,故丁氏为其座师。丁氏诗词工好,又是一个回教徒,曾撰《天方圣教序》、《真教寺碑记》,亦以《易》之“帝出乎震”、《诗》之“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等证“化生之主”之实存[45]。其自康熙九年起回礼部任职,晚年定居杭州。许三礼曾捐资刊刻其诗集并作序文,之间有一些往来。

四是学友感染。孙奇逢的高足有上述之敬天思想者不在少数,其中,薛凤祚(1599—1680)在南京从传教士穆尼阁习历算,成为当时最有声望的专家之一;赵御众(字宽夫,号惕翁)曾说“‘上帝临汝,无贰尔心’是源泉混混,不舍昼夜;学问工夫是疏源达流,不使壅塞”[46],以敬“上帝”为本,以学问修行为末。又,孙氏《日谱》之康熙刻本,其门人汤斌、耿极(1623—1693)、魏一鳌(约1611—1692)、任宅心等各撰一序,其中无不提及乃师的敬天之学。同门之间的相互感染,理为应有。《读礼偶见》作成之后,许氏立即誊写了两份,一份随身携至北京,另一份便寄给了堪称孙奇逢之首席高足的汤斌。汤氏不大瞧得起许氏的学问,但也有以“主宰”视“天”的思想,如论“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之文云:“君子敬天之学,存养交致其功而已。盖心性原于天,不第知之,而且有以事之,则存养之功何如哉?且儒者穷理,而后每乐观学问之有本,以敬持神明之所自。天固无以愚贱赠人之理,而人实以愚贱自待,则弃天殊甚;……乌睹所谓优优者与?天实有以忠孝望人之心,而人不能以忠孝自敦,则亵天殊甚。……以此心一佚,则上帝之明威可畏也(按:辑录此文者评点至此,称其“大放厥辞”)。”[47]魏一鳌(字莲陆,号雪亭,河北保定人,明崇祯十五年举人)也认可许氏以天学为圣学之源的主张,正是响应他的建议,许氏用短短20天时间写成了《读礼偶见》。

同辈学人中,与他有学术呼应的还有清初北方大儒李颙(1627—1705)。许氏右迁京城未久,即向李氏奉寄著述,后者称“开缄捧读,见其根极理要,不觉敛衽”,并说许氏“以顾天之明命为宗旨,以告天尽伦为日课,有头脑,有夹持,与世之昧本原而功鲜实际者,不可同日而语。三复之余,私窃景仰”[48]。二者之天学思想,不知孰先孰后,但其间存在相互感染,则必是事实。康熙九年冬,李氏在南京六合与色目人刘安[49]晤谈,后者称其“洞天人之蕴”,并邀其至所奉之礼拜寺。李氏不屑于参与信徒拜天仪式,称“事天之实,在念念存天理,言言循天理,事事合天理,小心翼翼,时顾天命,此方是真能事天。若徒以礼拜勤劬为敬天,末矣”。[50]不过,他并不否定仪式本身,只是反对仪式流于繁琐。其所撰《吁天约》,称欲除“理欲迭乘”,“不妨祈监于天”,具体做法是:(www.chuimin.cn)

每旦,爇香仰天,叩谢降衷之恩,生我育我,即矢今日心毋妄思,口勿妄言,身勿妄行,一日之内,务刻刻严防,处处体认;至晚,仍爇香仰叩,以此为常,终日钦凛,对越上帝,自无一事一念可以纵逸。如是,则人欲化为天理,身心皎洁,默有以全乎天之所以与我者,方不获罪于天。[51]

所言每日旦晚两次焚香告天,便是将拜天仪式化。其实质与许三礼无异,只是其内容更加简约而已。毕竟,李氏只是一介布衣,不能如许氏,能够动用行政资源。

五是西学西教(天主教)的影响。从许氏现存文献中找不到有关天主教或西学的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许氏思想未受到后者的冲撞。因天主教的刺激,而试图在中国固有典籍中寻找资源以建立人格神的孔教,前此便有人尝试,晚明王启元便是一个例子[52]。许氏的做法与王氏极相似,而且他们都高度评价董仲舒至邵雍一路的学人传统。差别是王氏对天主教持否定态度,而许氏则只批释道,并不触及天主教。本文所云天主教的影响,主要是指着几个方面:其一,天主教所激发出来的意志主宰之“天”对晚明清初的中国士人造成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其结果不一定都是直接皈依,但接受了“天”的主宰蕴含的士人都自觉对儒家传统进行为了新的诠释,许三礼也是其中的一个。其二,以孙奇逢为中心来考察,我们发现其周围的士人对于西学其实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孙氏自己除了曾与弟子讨论西方灵魂观、生死观之外,还坦陈传教士与他有过直接接触,曾送给他“镇宅灵符”[53]。由此亦可推论,利玛窦等所撰各类汉语著述在并非教徒的中国士人之中流通传播,给后者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正如孙氏自己,也曾引用利玛窦的“念念不忘死侯”来证成“学问第一吃紧,当先透死生之关”之观念。许氏至少间接受到了西学西教的影响。在海宁期间,许氏与当时士人论学,也包含了西学在内。

以上所述,乃许氏敬天之学的主要来源。这一思想同时也对当时学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北方,除了与同门弟子相互推助、感染之外,颜(元)、李(塨)学派所施行的借助日谱、书壁、功过格等外在形式来砥砺内在修为的做法,也伴随着“对越上帝”的敬天信仰,这里面便包含了与许氏的同气相应。许氏与北方士人之间的关系,此处不赘述,这里只以海宁为中心,来勾勒许氏之学在浙江士人之中的流播轨迹。

《政学合一集》中提及的问学士人,有籍贯名姓者达82人,除少数来自燕山、邺川、安阳等北方地区之外,大多为江浙士人(尤以海宁及浙东子弟为甚,他们同时又多执贽于黄宗羲门下),其中也有人对敬天、事上帝即圣学正宗的看法表示怀疑,认为许氏是受到了“异教”的迷惑[54],但是大多数人对此是予以高度认可的。以下所录者乃许氏之得意门生范光阳(康熙二十七年二甲一名)、仇兆鳌(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吏部左侍郎)、许汝霖(又名汝龙,康熙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之反应:

范光阳撰《圣学规跋》:“董江都言‘道之大原出于天’,横渠《西铭》‘乾父坤母、民胞物与’,其与万殊一本确有所见,但入手用功犹有未详耳。吾夫子倡教海宁,月有讲习,慨然以斯道为己任,四方之士宿粮而至,以其相证明,于是人心丕变,教化大行。翌日口授《圣学规》,光阳援笔记录,不禁喟然曰:‘夫经者,作圣之律令;心者,证圣之根柢。今合而归之,于圣学不流于训诂,不堕于空虚,此圣道之正鹄也。其纲领在顾img7天之明命,其条目在孝亲忠君、仁民爱物。’”[55]

仇兆鳌曰:“二氏(释道)俱有守中之教,以假窃真,孰定指南之正针?念自先生以孔门一仁字勘破,且从‘尧曰咨尔舜’节参出上应天心、下顺民心处,真是从鸳鸯谱中寻出金针一度,见破天荒,论开圣眼,此前后儒解之所不及到,虽圣人复出,不易此言。”[56]

先生(按:许三礼)曰:“持受之正者,岂若实实落落从吾儒全体大用做起,刻刻对越上帝,行事实有补憾造化之权,件件讲正人纪,何念不是昭格神明之事?……”许汝霖曰:“非先生发明,则千古之疑关不破,且教趋异者胥知归正。”[57]

他们都把敬天当做儒学之正统。范光阳曾赋《海宁三异诗》,将康熙乙卯(1675)、庚申(1680)两年内在海宁发生的“大海回潮”、“朱露降庭”和“白燕巢阁”等三祥瑞归功于许氏的虔诚告天行为[58]。范氏自己在诗文中多次提到“上帝”、“天命”、“天人感应”,临终前嘱咐子孙云“不许作浮屠法事,不许学世俗迎丧,违吾命者非孝也”[59],其灵魂观亦与乃师相近。许汝霖在许三礼离开海宁不到两年便考中进士,故其馆课文章《主一论》留有较明显的许氏天学迹痕;康熙五十八年,其子许惟模由京畿御史授顺天府丞,此时已辞官家居的许汝霖得讯后,兴奋之余仿效西晋傅咸“集毛诗之体,资古人之成语,汇集百章,恭呈乙览”,其中,“圣化”章、“敬天”章便反复申明“皇矣上帝,日监在兹;小心翼翼,敬之敬之”之意[60],可见其晚年仍持存主宰天的信念。此外,从许三礼问学的其他一些海宁士子,后来具有较明显的宗教生死意识,如仇兆鳌笃嗜道教养生术,陈锡嘏(康熙十五年进士,曾辑录《功过格汇纂》)、毛倞、郑性(“四明四友”之一、郑梁之子)等不顾乃师黄宗羲反对而痴迷于“功过格”,等等,这些都与敬天之学的宗教性内涵有一定关系。

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也是一个显例。黄宗羲所受之影响,笔者之《清初宁波文人的西学观:以黄宗羲为中心》(见本书第五章)另有论及,此不复述;黄百家(字主一)则指出,许氏以告天工夫所取得的“直认仁字”境界,相比于先贤,堪称“直透千圣百王真蕴,一扫向来各色障蔽,痛快千古”[61]!黄宗羲的高足、著名诗人郑梁(字禹梅,晚年易名为风,号半人)与许氏有诗画往来,他并未执贽于许门,但许氏之天学似乎也对他有所感染,其《赠别海宁许邑侯诗序》云:

许侯之学,颇似永康,而以天为宗。大旨谓学始于告天,中于合天,终于达天。余奉事子刘子之教,以为天人合一。合一者,不过万物之总名,非必苍苍之上别有一帝焉与人酬酢;而许侯不以为然,署中筑告天楼,每日焚香拜告,一切毁誉成败毅然不计,曰:吾信之于天而已矣!然而乙卯海啸,拜之而退。今年政成,甘露凝柯,白燕巢阁,岂有感有应?宇宙之大,固非一理之所能尽乎?[62]

所谓“宇宙之大,固非一理之所能尽”,即是相信天人之间尚有“不可理喻”之事,此类物事只能由虔诚膜拜来应对处置。

列名于许氏《政学合一集》中的82位士人,大都是东南名宿,其中不少人有著述传世,当另做专文来逐一查阅,以进一步了解许氏敬天思想在清初中国士人之中的流播状况。此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