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及其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摘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励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

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各具特色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民族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经济文化、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风俗、战事、迁徙、道德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域性。首先,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活动。其次,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显示人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成为一个民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技心理的重要特征,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的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炼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再次,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从事赛马、摔跤、举石锁等活动,女性可以从事秋千、跳板、抓骨头等活动,青壮年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主力军,老年人可以充当竞赛的评判者,儿童则可充当学习者,这一特点既与各自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也与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角色、任务相同,体现着人的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现实中显示了自己的本质。为此,随着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和繁荣,随着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赢,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共同性越来越大。交通技术的发展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把世界各地从信息上连接为一体,色彩斑斓的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带有人种和地域的特征,宏观把握和综合思考的思想观念,随着劳动频繁的交换而产生,扩大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流,即使民族体育这类精神产品,也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表现出共同性特征,这一趋向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共同性不断增大,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根据对西北典型民族的实证考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显示出强大的社会功能(见表9-2),它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表9-2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社会功能

img30

(一)政治作用

政治对体育起主导和支配作用,规定和影响着体育的性质、任务和目的。但体育本身也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历史的发展中,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能动地反作用于政治。这是因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由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是由各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文化创造汇集而成。如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县,每年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六晚上,在临潭县举行的蒙、回、藏、汉等民族的万人拔河,展现了各民族的风采,加强了民族团结。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动力来自民族的忧患意识,而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加之中国现代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拼搏精神,极大地震撼了民族的心灵,成为亿万人民社会活动的结晶,无论在奥运会夺取奖牌,还是在挖掘和继承民族遗产,增进民族团结,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将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诸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了先决条件。

(二)社会凝聚力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作为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它重视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公众,而是以普通的自娱自乐、消遣性与游戏性的特征,迎合它所对应的民众。民族体育这一发展特征,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青海地区蒙、藏“祭海会盟”,新疆博尔塔拉自治州赛里木湖西岸的“那达慕”大会,所举行的民族体育项目,除了有强烈的竞争外,还都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民族群体成员当中,为竞赛欢呼鼓劲或沮丧。这种将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的巨大生命力、凝聚力,正是在这种力的作用下,是广大民族群众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集聚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迹,整合为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从而激励广大民众释放深层能量,表明了社会凝聚力是维系西北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内在力量,包含了物质与精神的丰富内涵,而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民族体育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更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这是西北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需要,也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稳定、统一发展的需要。

(三)促进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西北提供了经济社会超常发展的空间,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和发展,为各经济主体强化其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平、有序和守法的原则,而民族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也弘扬公平、公正和平等的精神,他们之间的运作法则、表现形态和内在本质规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加之人们自身的主动介入和不断深化,在步入竞争有序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中,形成了“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地方民族体育特色,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居民在经济社会运作过程中所迎来的各种喜庆日子都要以民族体育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气氛,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牧民的家庭收入增高,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的这一体育形式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这些民族体育活动从形式上与民族人群的心理相吻合,使体育文化在劳动力素质提高、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激活第三产业的发展、组织精彩的民族体育项目表演与比赛、设立电视转播、谋求经济效益运行过程中发挥着渗透和精神重塑作用,在改造和创造人类自身的同时,它恰如其分地充当了两者结合的天然使者,为西北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四)健全人格的形式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特有的普遍性品格能够为其他民族所理解或采纳,其动因是人类具有超越某一民族界限的共同的同一需求和理解,加之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它是以身体来表征传统和文化,各种身体活动都是人类生活技术、劳动技术、军事技术的提炼与综合,它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适应社会的需要是极其重要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强烈的自身参与、激励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是这一文化活动的鲜明特征。在这一领域中,规范虽具有强制性,但毕竟是在游戏娱乐运动中体现出来,是人们乐于接受的,不会给人造成精神压力的活动,人们深知这些规范是体育活动得以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因此对遵守这些规范有着共同的要求。[2]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又是以群体的形式举办活动的,群体可以促使个体能够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每个群体常常要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评价,有时予以肯定,有时予以否定,在群体活动中,不遵守群体活动规范的行为,可能受到比较严厉的制裁或惩戒。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社会成员总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来自群体的约束,这些约束迫使成员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所有这一切均显示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授生活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向人们提供社会规范的教育场所和实践社会规范的模拟机会,融合社会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为健全人格的形成,保障社会的稳定提供了条件。(www.chuimin.cn)

(五)宗教体育文化的整合

体育与宗教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宗教主义中的某些派生因素,在客观上对体育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使得宗教和体育之间产生了相互渗透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宗教体育文化。它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1.娱神慰祭所隐含的民族体育成分。民族群众为了神灵与人类和睦相处并福佑人类,按照自身的性格、想象和好恶设计了繁多的仪式活动来取悦神灵,由此产生了以各种原始文娱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宗教娱神慰祭仪式。

2.在特定宗教观念支配下,个人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特定手段来对自己的身心进行宗教改造的过程中,透视着民族体育的内涵。

3.在宗教节日中,大多伴随着文体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宗教的民俗性。[3]

宗教体育文化的这些因素是与民俗风俗、文化艺术、生活习惯、道德规范融为一体,通过一系列教规、戒律、礼仪使社会成员形成一种本能性遵从意识,唤起共同的思想信念,通过体育活动,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化解和预防由于人们心理失衡而产生的一切宣泄行为。当前在西北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中,宗教与体育所追求的人际间的信任、温暖、关心、兴趣都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前苏联学者对信仰宗教的人做礼拜时观察表明,“情感达到最高潮时,使消极情感转为积极情感,从畏惧感和罪孽感转为喜悦,使教徒排除周围一切,进入狂迷状态,获得平静积极的宗教情感,即达到精神清醒、精神解脱的境地,得到轻松之感”。这无疑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是十分有利的,同时也反映了宗教体育对保持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西北民族在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种种利益的同时,也感觉到现在似乎比过去遇到了更多的问题,表现在人们的价值观念、态度、思维方式、社会心理倾向日益多元化,不同价值观念、社会心理、思维方式以及态度倾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所难免,它必将引起人们行为上的矛盾和冲突。西北民族传统体育以其特殊的社会功能,内化于社会发展的运行之中,它是一种化解人们心理失衡的有效良药,对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在保持社会与政治稳定的条件下,西北民族地区社会生产力才能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提高,社会才能进步。稳定又是发展的结果,因为任何形式的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稳定,而且稳定也常常是发展的目标之一。

【注释】

[1]王宗礼,谈振好,刘建兰:《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研究》,10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

[2]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155页,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204页,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