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人力资本理论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人力资本理论

【摘要】:基于这种认识,人力资本理论把对健康的投资视为人力资本投资,并且指出:对健康的投资能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以较小的代价降低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要努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崇

一、人力资本理论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理论中,物质资本对于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一直占着主导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用传统经济理论无法准确解释和阐述清楚的与发展有关的矛盾和难题。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和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人力资本理论就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经济学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理论,主要探讨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形成过程和人力投资的成本与效益。

人力资本的要领和理论,直接来自于19世纪末形成的新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生产函数概念,它表明一定的产量来自一定的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下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新古典学派提出的资本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只涉及对物的投资,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者则以此为基础,扩大了投资所包括的范围,提出了关于人力资本及其经济效果的理论。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两个概念,强调教育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通过两个家庭,两种投资的模型将两个概念形象地表达出来。1924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在其发表的《国家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中率先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公式。他用劳动简化计算法算出对工人进行一年的初等教育与在工厂工作同样时间相比可提高劳动生产率1.6倍。195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沃尔什发表了《人力资本观》一文,把个人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用教育投资效益的分析方式来计算高中和大学经济上的效益问题。196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会发表《人力资本投资——一个经济的观点》的著名演说,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概念,并建议把通过对儿童和成年人的教育,改进他们的健康和营养状况,进而提高劳动质量和劳动者收入的过程看成是资本积累的过程。1962年,舒尔茨出版了《教育经济价值》一书,阐述了人力投资的成本及教育经济效应的核算,从而完整地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过程,它首先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两种最基本的资源,即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必须通过投资形成资本,即由资源转化为资本才能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作用。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量是指社会中从事现有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的人力资本有多少;质是指技能、知识和健康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这些因素与人自身密切联系。[1]一个人的知识、健康和他因受教育、培训所掌握的技能一旦形成,就无法在与自身分离。从这一点看来,人力资本的不可分割性和不可脱离其主体单位进行资本流动是其本质。

关于人力资本的健康资本要素是人力资本理论内涵的重要内容。在人力资本理论看来,人的体能、精力及健康状况与生命长短等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和收益率,以及人力资本生产效率的发挥。无论是从其提供的工作总量,还是从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来看,莫不如此。基于这种认识,人力资本理论把对健康的投资视为人力资本投资,并且指出:对健康的投资能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以较小的代价降低人口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一定规模的人口中,降低发病率通过稳定劳动人口,不增加消费人口的数量,直接增加有效劳动时间。提高国民健康水平一般都会大大提高经济所得。进而指出:健康的增进也是同样的。良好的健康水平本身就有价值,更不用说健康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往往有较高的生产率。这清楚地表明了身体健康与技能、知识的关系,身体健康与人力资本效能发挥的关系,身体健康与人力资本投资和收益的关系,从而充分肯定了健康资本要素在人力资本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发展体育的要求。[2]

马克思主义人力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人力概念的基本内涵指人是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的,也是首要的因素。这个因素能否发挥作用,是由人的最基础的素质决定的,即国民的综合素质,它包括人的体力素质、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多方面的素质构成,其中体力和智力素质又是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条件,科技文化素质则是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素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除了抓好“科教兴国”战略,抓好对科技、教育的投入外,重要的一点是抓好人口素质的提高。所谓人口素质也就是人口总体或人口系统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物质生产)两方面的潜能。人力资本的积累就是人口素质的提高和改善。关于人力资本尤其是劳动力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国内外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劳动力资源的质量改进是提高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这是因为良好的体质使劳动力更有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体格,使其在劳动过程中有干劲、耐力,从而使单位劳动力供给的实际工作年龄延长,因体质较弱形成效率不高的劳动时间减少;从智力素质方面看,劳动者的记忆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技术运用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使劳动者更具效率。显而易见,只有当人口素质存量在提高的基础上不断转化,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www.chuimin.cn)

我国经济建设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起步的,经济不能超脱文化。世界上任何经济模式和经济活动都渗入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促进经济发展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力资源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当地的文化氛围。西北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传播、发展和创新都是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的。不同区域的时空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形成区域不同的文化景观,并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相互影响和促进。多姿多彩的西北民族体育,突出再现了体育文化的主观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如果把这种精神贯彻到消除落后、愚昧、迷信,提高民众自身发展的素质的过程中,那将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动力。当务之急是民族地区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努力挖掘与普及具有现代化价值的体育文化资源,这对于西北地区的开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弘扬民族体育文化,崇尚奉献、文明,这既是理性的精神和开放的精神,又是推动西北开放、开拓的进取精神,同时也是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加快人的思想观念更新和思维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2.民族体育是现代体育孕育的基地,它在人的身体素质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对人的健康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没有强健的体魄很难适应现代社会迅速变换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在不断改善的同时给人的健康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运动不是一个普遍现象,脑力与体力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存在,民族体育的本质特点(通过身体活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未能得到全面的体现。民族体育是防止现代生活方式对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妙方良药。世界许多国家公布了大众体育锻炼发展大纲,如英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制度”、德国振兴国民体育的“黄金计划”、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都是为了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促进大众体育的发展,提高国民身体的体质和素质而提出的。(2)民族体育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民族体育不仅能影响人的心理过程的发展,而且还能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为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情感方式走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应当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这种劳动力再生产,除了必要的保健、营养和休息外,其他重要的途径则是体育锻炼。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增进身体健康,并以充沛的精力和充足的体力,坚持不懈地长期工作,充分发挥人自身知识和技能在劳动过程中的作用。(4)参加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增强民族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凝聚力,从而使其在生产过程中减少事故的发生,更好地协调配合,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样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和生活方式等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与人们直接发生密切关系的体育也必然会面临一场从指导思想到理论、方法上的革命,这场革命将围绕着人类健康的主题而展开。众所周知,目前世界上广为流传的现代体育并不能代表人类的整个体育,也不能满足现代条件下人们强身健体的需要。要使体育不仅成为少数竞技天才的世界,而且能成为广大人民锻炼体魄的广阔天地,民族传统体育是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也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