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重要规律

【摘要】:传承性是指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衍变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传递方式。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质。

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

西北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特征,主要反映着本民族体育文化结构的空间性与静态性的职能;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则反映着民族体育文化的时间性与动态性的发展趋向。我们可以把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族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

所谓民族性是指体现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类型中,并作为其基本内核而存在的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特征,是对于特定的文化类型的最高层次的抽象。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是民族文化类型中的一种表现,它是指一定民族在历史上由于生存区域、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积累和传播等的不同而导致产生于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体育文化。人类从特定的地域中产生出来,自然地形成了人种和族别,类聚于一定时空条件下的民族就创造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并蕴涵着民族文化特征的精神形态的不同;但民族性或民族的精神形态乃是为特定民族全体成员所共同具有的,因而具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普遍性。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过几千年的承袭、发展、演变滞后,已经成为生理、心理、形态、神态等特殊标志,涵盖在民族体育活动方式之中,这些特殊的动态是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所形成的。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蒙古、塔吉克、哈萨克等民族平日里体育活动多离不开草原与马,其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孕育出赛马、叼羊、骑射、马球等许多项目。这种不同地域内的传统体育项目,赋予了民族体育的民族色彩,它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能通过文化主体的代接而传承,能在横向的文化丛林中独树一帜。同时,民族体育又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时代中演化,时代的风雨不断谱写着民族体育文化的续页。有些已有的文化因素在演化过程中消失,又有些前所未有的文化因素在发展中出现。一个民族文化不仅应有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同的规律和内容,而且还应有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殊的民族形式,这就是民族性,它是传统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核的集体体现,民族体育所表现出鲜明独特的文化内涵,都具有民族性的标志。

(二)传承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这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依据。民族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又加入了不少现代的成分,它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需要。传承性是指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时间上衍变的连接性,即历史的纵向延续性,同时也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一种传递方式。它是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的中介而实现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要求规定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选择的自由度,也规定了先哲们对于先进思想进行诠释的性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的纽带,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被每个民族自觉加以继承的。原始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生产方式演变和各民族互相交流、冲突及宗教祭礼活动过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原始的活动方式,也借鉴和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活动内容,不断地传承、变迁、回馈、融合并发展成为今天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民族体育传统文化得以保留。这种传承既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东西,又加入了不少现代的成分,从而使民族体育文化既是被传承的,也是被不断发展和创造的,它要从根本上适应民族发展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民族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内在规律。一种民族传统体育一经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在发展中难免变异充实,但其核心和主旨固有的内涵和形式,代代延续,这种传承性对维系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趋同意识具有很大的效应。

(三)共适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

共适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形态的活化石,又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成的源泉。一方面,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由西北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结构多元,兼具表演和竞赛的特点;另一方面,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同,动作结构不同,技术要求不同,运动风格各具差异且不受时间、场地、器材、季节的限制,人们从中可以选取简单易行、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项目进行健身养生活动。从而表明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根源所在,决定了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使其为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为人的身心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化的场所,并为一定的文化内涵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所定势。由此,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随着文明向高级阶段进展,民族体育的共适性越来越大。交通技术的发展缩小了世界的距离,现代科学技术的出现把世界各地从信息上连接为一体,现代科学技术已不带有人种和地域的特征,宏观把握和综合思考的思想观念随着劳动频繁的交换而产生,扩大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即使民族体育这类精神文化,也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一趋向必然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的共适性不断增大,民族体育文化的价值尺度在文化共适的前提下走向统一。

(四)凝聚力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想动力

凝聚力是指一个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已逐渐形成一种极具个性,颇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成为团结一致、共同对外、推动本民族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3]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是一个多元的复合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远过程中,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辅以其他众多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因而,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国各民族由于长期生活在统一的国家而形成的认同感,也就是由于长期的相互依从的经济文化联系与共同的生活、斗争而形成的对于共同利益密不可分的深刻认识,以及在上述基础上产生的各民族平等团结、繁荣发展、建设强大的统一国家的共同愿望。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深深地包含着这种凝聚力的品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族文化,它注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不以高超复杂的技艺、深邃的思索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诸条件要求对应公众,而是以普遍的、自娱自乐、消遣性与游戏性的特征方式,迎合它所对应的公众,不必具有高水准的文化素质条件就可以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较直接的令人愉悦的主体情感的抒发和宣泄。[4]由于民族体育这一社会价值,使它自然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凝聚了大量的公众。一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举行,使它成为民族文化的盛会,可以以一块毯子、一只羊、一匹马或是一峰骆驼作为民族体育的比赛奖品。青海地区蒙、藏“祭海会盟”活动,正是这一文化背景条件下真实的写照,会盟期间该民族的男女老幼都穿着节日盛装,络绎不绝地汇集到青海湖畔,观看祭礼,祭礼过后进行声势浩大的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比赛项目,场面十分壮观,不论是参赛者还是旁观者,除了有较激烈的竞争外,还有强烈的民族荣誉感。民族群体各成员相互配合和协作状态往往是活动成败的关键,即使旁观者也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涌入到民族群众成员当中,为竞赛欢呼或沮丧。这种将个人和集体荣誉融为一体的竞赛,体现了民族体育活动在态度和行为存在个体差异的情况下,聚集于一定的文化运动轨迹,整合为一种带有普遍趋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运动的势态,从而激励广大民众释放深层能量。[5]这是维系民族体育活动的一种内在力量,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这种整合与凝聚是建立在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之上,是由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艺术等多方面内容构成,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它最深厚的基础和主旋律都是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旗帜下。

(五)经济性是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调节杠杆(www.chuimin.cn)

经济性是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更多地是以生产、生活为根本,与各自的生活、生产方式相密切联系,依赖于经济活动方式的支撑。诸如宁夏回族民众喜爱的“打铆球”等项目就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很适合于百姓操练;新疆维吾尔、哈萨克人的“叼羊”也都是日常生活的内容。但是,任何体育活动都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一过程有其品味的提升,也有规模的扩大,因而经济问题就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必将介入到民族体育文化的运行当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繁荣与发展,为民族主体强化的利益动机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机制强调公平、有序和守法的原则,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体育文化也弘扬公开、公正和平等的精神。它们之间的运作法则、表现形态和内在规定的相似性和相同性,加之人们自身的主动介入和不断深化,在步入竞争有序统一的市场经济轨道中,形成了“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地方民族体育特色。特别是在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雨后春笋一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少数民族也在不定期地开展各种民族体育活动,尤其是边远地区的居民在经济社会运作过程中所迎来的各种喜庆日子,都要以民族体育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气氛。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牧民家庭的收入增高,文体活动多以“家庭为龙头”而举办的这一体育形式,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屡见不鲜,它必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出现“家庭联产责任制”的特色民族体育发展这一模式。同时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借助强大的经济杠杆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民族团体传到另一个民族团体,向上向下,朝前朝后。期间,既有文化大潮的碰撞,也有润物无声的浸润;既有压力下的灌输,也有合意中的对抗,使之在经济的建立和成熟的运作过程中,发挥着渗透和精神重塑作用,在改造和创造人类自身的同时,它恰如其分地充当了两者结合的天然使者,为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地发展和综合效益的提高,以及为民族体育产业化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注入新的活力。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刻揭示了其物质与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并在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沿袭相传,相互交融,不断丰富,不断发展,显示出了浓郁的民族色彩,具有一定社会条件下所包含的民族性、承传性、共适性、凝聚性、经济性的特征。

我们的先哲们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氛围中创造、选择文明和发展起来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观念。继承和发展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把它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它联系各民族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对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释】

[1]张文勋、施惟达、张胜冰:《民族文化学》,9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乔克勤:《中国体育思想》,145页,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3。

[3]靳薇,张建新:《民族问题干部读本》,205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

[4]熊志冲:《民族体育特征功能和传播方式》,载《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2(2)。

[5]倪依克:《中国龙舟文化的社会品格》,载《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