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成果

【摘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西北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体现为娱乐性、竞技性、对象性和地域性。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二、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体现出自己的特有的特征。民族传统体育是偏于感性和感官满足的一种初级层次的文化现象。它囊括了广泛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为人们提供了现实的、基本的文化选择、文化需要和文化活动形式。通过一定的渠道形成了一种散布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文化群体中较为舒缓轻松的文化氛围。它吸附、牵引着最大数量的群体,形成了社会体育文化现象的主流。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西北各民族世代相传的独具特色的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体育事业,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实现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是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和前提。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借鉴的关系,让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为西部现代社会服务,为繁荣和发展世界体育文化服务。因此,科学地认识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体现为娱乐性、竞技性、对象性和地域性

(一)娱乐性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是一种以闲暇消遣、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而又具有一种模式的民族文化活动。它是人类在具备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的基础上,为满足精神的需要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从简单易行、随意性较强的项目,到技艺精巧,有严格规则的竞技;从因时因地、自由灵便的嬉戏,到配合时节的大型文体活动,或伴随着优美动人的传说故事,或引出一曲悲壮的民族史诗,把体育融汇于宗教仪式、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载民族文化艺术形式,同民族舞蹈音乐相联系,使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体现得更加充分。

(二)竞技性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就出现民族体育的萌芽。先秦时期以技术为基本特征的武术已有一定的发展,这项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和征服的活动,成为中华民族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技心理的重要活动。以民族、地域构成的封建割据时代的国体政体,为生存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斗争;为争夺地盘,兵事纷争;为扩充势力就得练兵黩武,全民尚武成为弱小民族理所当然的习俗。金代阿骨打以马球练武,元代初规定15至70岁的蒙古男子“尽佥为兵”,西夏党项“人人能斗击,无有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的军事体育思想,使得习弓马技击,摔跤、滑冰、赛角力更是竞技性的体现。[2]这种在战争中孕育与创作,在生活中扩大与丰富,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在交往中维系与传承,它们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练武特点和宗教信仰特点。它产生于该民族,又流传于该民族,使参加者在相互较量、竞赛中,获得心理的愉悦,起到磨炼意志、开启心智的作用。(www.chuimin.cn)

(三)对象性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同中华民族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和人的心理相适应,又能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属性。男性可以从事赛马、摔跤、举石锁等活动,崇尚惊险,夸张力气,体现勇武精神;女性可以从事秋千、跳板、抓骨头等活动,淡雅、平静、细腻,推崇心灵手巧。青壮年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生力军;老年人由于自己的经验和声望,可以充当竞赛的评判者,并以曾经是竞赛的参加者的身份对青壮年进行指导;儿童则可充当学习者。这一特点既与各自的生理特征相适应,也与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角色、任务相适应。舞狮、赛龙舟、拔河、叼羊等是群体对抗的竞赛,摔跤、角力赛马是个体对抗的竞赛,体现着人的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现实中显示了自己的本质。

(四)地域性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孕育产生,它的形态往往取决于人们的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受地域条件的制约。各个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由地理环境而带来的自然条件不同,各民族都在自己文化背景之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北方天高地阔,人们的生产简陋、生活俭朴,在与大自然的严酷斗争中培养了勇武精神,赛马、摔跤、角力、驰逐、拖冰床,赛力竞技较发达;南方山环水绕,气候温和,农业精耕细作,物质条件优于北方边地,游泳、潜水、赛龙舟活动经久不衰。南北两方除传统体育存在大的差异外,还存在着山高与水流,高原与平野的区别,加之风俗习惯、社会进程、文化繁荣、心理素质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地域关系,其传统体育开展水平也有不同的特色,并受自身民族心理意识影响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