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多样性分析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多样性分析

【摘要】:其中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创造了丰富的具有各民族传统特点的物质文化,对促进祖国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邻水的民族善操舟,游牧民族善骑马,一向是各有所长,为丰富和活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依附的多样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日常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民族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广,除通常所说的音乐、舞蹈、文学美术之外,整个衣、食、住、行无不蕴涵着文化的因素。[9]因此,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常常通过中华民族的文化顽强地表现出来,其文化表现为多样性的特点。

(一)各民族传统的物质文化

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文化原本就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顽强地同自然作斗争,创造了丰富的具有各民族传统特点的物质文化,对促进祖国经济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北方游牧民族培养的为数众多的牲畜优良品种,如蒙古马、新疆伊犁马、蒙古牛、内蒙古白绒山羊、宁夏滩羊和东北驯鹿。藏族在青藏高原驯养了牦牛。各游牧民族的养马术、骑术和大批马、驴、骡等牲畜进入中原,对中原地区的农业畜牧业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而对构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内地军事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古代有些少数民族很早就掌握了许多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许多农作物品种和培植技术是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的。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早在秦代就开垦农田,修渠灌溉。西域各族(现新疆地区),在秦汉时代就能种植五谷、桑麻、核桃胡萝卜葡萄等多种作物。栽培水稻始于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而朝鲜族为在东北寒冷地区推广水稻种植提供了成功的经验。藏族在高原上培植出了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插秧、耕田、锄草、收割等各种农业的劳动动作是各民族满足基本生活的活动方式,也是滋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从逻辑上讲,以追求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方式既不能脱离人类的劳动方式,又是对人类劳动方式的一种补偿。

3.除汉族以往曾广泛吸取国内外的一些经验外,当今的蒙古医学、藏医学和维吾尔医学等也都各有独到的贡献。因地理环境和审美情趣的差异,各民族皆有独具匠心的创造。始建于7世纪,重建于17世纪的西藏布达拉宫,高耸于红山,巍峨雄伟;侗族鼓楼和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全部为木质结构,虽经受几百年风雨剥蚀仍巍然屹立;回族元代文学家扎马鲁的《万年历》和发明的多环仪等7种天文仪器;维吾尔族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措撮要》;清代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等都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在不同科学领域的成就。邻水的民族善操舟,游牧民族善骑马,一向是各有所长,为丰富和活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多姿多彩的精神文化

文化是构成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社会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各少数民族在创造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56个民族,分属汉藏、南亚、阿勒泰、南岛、印欧5个语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都使用本民族语言。在多民族杂居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听懂或使用汉语,有些长期与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大多数人转用了汉语。

2.在文学艺术、民族歌舞、民族文学等方面更是多姿多彩。古代鲜卑族的《敕勒歌》、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彝族的《阿斯玛》等都是不朽的文学作品;滇、黔、川、湘出土的铜鼓、芦笙、储贝器等青铜器物,与汉族共同创造的敦煌、云冈、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壁画艺术,相当一部分再现了古代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体育的造型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3.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歌舞艺术糅合了大量的体育活动,如藏族的“果谐”、“堆谐”,蒙古族的“安代”,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达斡尔族的“哈肯麦”,朝鲜族的“农乐舞”和“长鼓舞”,傣族的“孔雀舞”,佤族的“木鼓舞”,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等,都是歌舞与自然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许多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戏剧表演艺术,如藏戏、侗戏、壮戏、傣戏、毛南戏等。维吾尔族的传统大型套曲《十二木长姆》更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4.民间文学史诗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流传下来的主要形式。有些史诗、叙事诗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那些民族的先民们早期社会生活的写照,从中可以窥视各民族先民对宇宙的形成、人类起源以及民族繁衍等重要历史进程的认识和想象。如纳西族的《创世纪》、藏族的《梅葛》、壮族的《布洛陀》、哈尼族的《造天、造地、造万物》等,都表现了这些民族早期的宇宙观和他们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10](www.chuimin.cn)

历史的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历了兴衰、消失、分合、流动、迁徙的复杂过程,曾使已有的民族分化,成为新的人的共同体。有些民族迁徙的地方,又有其他民族从他方迁徙而来,辛勤耕耘,不断进取,形成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不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我国各族人民交织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组成了举世瞩目的耸立在东方的巨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共同缔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独创精神,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绚丽多姿的西北民族文化,正是这一疆域独特的优势和文化资源,各民族在其思想观念、历史传说、文学艺术、建筑雕塑、科学成就无不打上地域环境、经济文化结构的烙印。在这样的环境下,各民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融合与交流产生了多元化的撞击和汇合,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社会基础,从而孕育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二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斗羊等一千多项具有各民族风格的民族体育项目,呈现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而今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伴随着各民族前进的步伐,已从高山峡谷、边陲村寨、大漠草原走向中华大地,在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繁荣的今天,有些项目已走出国门,冲向世界,逐渐成为世界人们的财富。

【注释】

[1]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1页,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0。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2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陈伯海:《中国文化之路》,16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5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33~34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7]李清凌:《西北经济史》,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8]杨群:《民族学概论》,200页,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9]靳微,张建新:《民族问题干部读本》,3~11页,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

[10]江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357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