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成果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重要成果

【摘要】:(二)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补充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共有人口1265830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仅西北、西南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

三、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构建的主体

(一)汉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体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和最大的民族。据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人口有1137386112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59%。主要分布在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和松辽平原等大河巨川流域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以及城市中。汉族因汉朝而得名,它是以先秦时的华夏部族为骨干并吸收周围的许多民族共同体的成分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汉族的远古先民基本上是在西起陇山以东,东至泰山西面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活动。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这两个先后相继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大体上可以认为是汉族的远古先民所创造的。[8]公元前21世纪以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周三个王朝。以这三个王朝为主体,经过与周围许许多多大小氏族部落的长时期接触、交往、争战和融合,至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便与蛮、夷、戎、狄相区别。春秋之时,楚王争霸中原后,以维护华夏礼制,被尊称为华夏等等。战国争战、兼并的结果,使华夏民族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其分布地域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展,东北已达辽河中下游,西北至洮河流域,西南到巴蜀黔中,南跨湖湘之地,东南及吴越地区。

秦汉国家统一的条件下,以先秦华夏族为核心的汉族便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单一民族。秦始皇修驰道、凿灵渠、迁六国富家强宗,毁六国残留城郭,统一全国度量衡货币制度,都有利于建立在封建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汉民族共同经济的形成。因此,到西汉王朝建立后,“汉人”均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并在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二)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补充(www.chuimin.cn)

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见于史料记载的古代民族共同体约有150个,然而现在大多数民族共同体都已不存在了,其中有的早在历史上远迁异国,有的则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汉族或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了,还有的与现代民族有着历史渊源关系,也有的可能还有待于我们深入进行识别。到目前为止,我国有56个民族,近13多亿人口,除了其中人口最多的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以外,其他55个民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共有人口1265830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其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民族有:蒙、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满、侗、瑶、白、布依、朝鲜、哈尼、土家、哈萨克、傣、黎等18个;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土、柯尔克孜、羌、景颇、达斡尔、仫佬、仡佬、锡伯、撒拉、毛南等17个;人口在10万到1万的民族有:阿昌、布朗、塔吉克、怒、鄂温克、德昂、普米、裕固、基诺、乌孜别克、京、俄罗斯、保安等13个;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高山、门巴、珞巴、独龙、赫哲、塔塔尔、鄂伦春等7个。少数民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很低,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他们居住的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50%~60%。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贵州、广东、湖南、河北、湖北、福建、海南等省区是他们比较集中聚居的主要地方。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戍边、战争、灾荒、朝代更换等原因而引起的人口变迁流动,造成了今天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既有聚居,又有杂居、相互交错居住的状况,显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1.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高原、山地等地。仅西北、西南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远离海岸线,在垂直分布上,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

2.人口密度低,地域间差别大。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低。据1990年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24人,约占全国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区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异,如贵州和广西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3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别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仅为1.8人。

3.人口的分布范围不断扩散,民族杂居现象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由于民族人口的迅速发展和人口流动,少数民族人口从原来的聚居区和散居区不断向全国各县市扩散,使得其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各地区的民族成分也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