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平均预期寿命是集中反映人力资源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指标。综合地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健康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还是有差距的。教育相对滞后,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西北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23-11-28
任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悠久古老又自成体系且具有民族特性的文化,其创立、演变、丰富、发展都是在特定经济土壤里完成的。
(一)农耕自然经济
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华夏民族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兴起于黄河中游地域的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而向农耕生产过渡的历史风貌,中华农耕文明在这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的黄河中游流域开始形成。与此同时,长江中下游的屈家岭文化及钱塘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也都显示了祖先们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的时代痕迹。夏、商、周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帝王世纪·击壤之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即是其生动写照。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列国竞雄,为了在对抗中取得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改革,而这些改革,几乎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管仲的“相继而哀征”,魏国李悝的“尽地力之教”,竞相为列国所仿效;著名的商鞅改革,其“耕战”政策使秦国的大军在关东所向披靡。[6]秦汉以后,统一的华夏族更加把“重农固本”奉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中国的农耕文明虽然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但由于黄河流域细腻而松软的黄土层较适宜于远古木、石、铜器农具的运用和旱作物的生产,所以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达到较高水平,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也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普及,中国的农耕区域,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而秦汉统一局面的形成,更为中国农耕区域的向南扩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汉晋朝代以后的数百年间,北方的战患日趋严重,战火的蹂躏,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战乱的影响下,中原大批农耕居民向南迁徙,集聚在长江中下游区域及东南沿海各地。于是,中国农耕区的中心,逐渐从黄河流域转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加之南方优良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使长江流域很快就显示出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二)游牧经济(www.chuimin.cn)
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广阔的西北部,自古以来生活着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即以放牧为主,广阔无垠的荒漠和草原就是他们驰骋、栖居的故土,随牲畜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安,所以无需城郭沟地,而是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食肉饮乳,性格勇猛强悍,惯于骑射。当牧区水草丰茂、牛羊繁盛时,尚能与邻居的农耕民族和平相处,通过多种途径与农耕民族互市,交换彼此需要的农产品和粮食、铁器、茶叶、布帛。然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水草枯竭之际,他们往往就会把目光转向富庶的农耕区,举族南下。尤其当游牧民族建立起一个相对统一的军事集团,拥有一个有号召力的领袖时,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这股冲击力足以将一个王朝推翻,并取而代之建立混游牧区和农耕区的新王朝。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这种以“弓马之利取天下”的历史就足以证明民族传统体育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公元5世纪中叶至6世纪末鲜卑拓跋部落统一黄河流域,与南方政权对垒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公元13世纪蒙古铁骑建立起横跨欧亚大陆的几个政权,成吉思汗的后代在东亚大地建立的元朝几乎达一个世纪;17世纪女真人的后裔满族在中国建立了近三个世纪的铁血统治。
(三)两种文化的交互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长期对垒与交互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两者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这种互补和民族的融合,是农耕和游牧两种经济类型间的交互关系的表现,是中国众多民族间关系的一种形式。一方面冲突战争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是文化互补、居民融合。而且战争本身也是文化借鉴、彼此交流、民族融合的一种激烈形态。农耕民族从与游牧民族的交往中摄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养分。历史上除了通过“互市”、“榷场”等进行物质交换外,还通过相互间的贡纳和回赐方式以满足双方的经济需要。因而,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富庶的物质文明都曾以各种方式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产生影响,北方的游牧民族勇猛善战,粗犷强劲,富于流动性,漠北诸民族的游弋而尚武的习性,给中原本土的任侠传统注入新的血液,不仅培养了中原人的朴素、刚强的秉性,也使任侠气概与边塞豪情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两种不同经济文化类型交互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建构,影响是比较大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学习“胡人”骑射技术、养马技术,任用擅长骑兵战术的“胡人”为将领练兵统兵,从而使“骑射”这一用于军事行动的项目广泛流传于中原民间大地。被誉为“人类文化运河”、“欧亚大陆动脉”的丝绸之路是从我国西北西安出发,途经陕、甘、青、新而横贯亚洲,连接非洲、欧洲的陆路交通干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历史上的中原与西域以“丝绸和良马”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族贸易,成为秦汉时期全国商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陇蜀之货物”、“羌中之利”,匈奴“尚乐关市”、“嗜汉财物”及西域所献之“珍宝”[7],这一切足以说明当时中原内地与游牧民族通过丝绸之路商业往来的重要性,也使得中原体育文化向游牧地区扩散,而游牧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也丰富了中原的“百戏”。正是由于丝绸之路加强了历史上中西文化的交流,从印度、西亚等地沿着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宗教就有六七种,如拜大教、佛教、摩尼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等,成为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语系(阿尔泰语系、印欧语系、汉藏语系),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枢纽,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技术交流,不仅促进了相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建立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异域、异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东西文化的内涵,绽放出绚丽多姿的花朵,为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态培植了土壤。
有关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章
人口的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平均预期寿命是集中反映人力资源身体素质状况的主要指标。综合地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健康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还是有差距的。教育相对滞后,制约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西北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2023-11-28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从地理位置来讲,民族体育资源的形成是以地理环境而依存的。中国最干燥、最寒冷、最炎热、最独特的地质地貌都分布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体育资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为体育探险......
2023-11-28
西北少数民族体育组织一方面受制于社会、政治制度等宏观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本身发展的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已不仅仅是生命活动,而是作为一定社会关系总和的人在现实中显示了自己的本质。......
2023-11-28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其广泛的社会功能和鲜明的时代内涵,起着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维系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显著作用。[4]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源于少数民族地区,而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生产力水平低和劳动者素质差,这两个方面相互制约和影响,造成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滞后。......
2023-11-28
文化不是抽象的、空泛的,传统文化很大程度上就是民族文化,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它的一种折射。(一)物质性为促进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而创造且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这是西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
2023-11-28
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人类社会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方式,孤立的个体活动是不存在的,尽管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常通过个人的行为方式来体现和进行,但永远脱离不开社会的联系而受制于社会,永远是物质文化的产物。......
2023-11-28
第十一章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思路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的发展繁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但不能解决发展问题,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差距,以及在经济和社会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利益冲突,必然成为民族间滋生隔阂、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渊薮。......
2023-11-28
(二)少数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补充我们伟大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共有人口1265830000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仅西北、西南就集中了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5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断发生变化。......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