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特同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换句话说,退特认为,在表达绝对真理方面,艺术可以成为宗教的替代物。退特的诗歌观点在新批评理论中最为突出。“张力论”因为把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成为新批评强调诗歌各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总称。作为诗人,退特想要捍卫诗歌,但是面对诗歌的不足,他又将其归咎于社会。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退特作为诗人和评论家对美国现代诗歌所作的贡献。......
2024-01-19
第二节 初级阶段理论解决了什么问题?
概而言之,初级阶段理论在客观、准确认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解决了我国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根本道路。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过去我们的理论认为,私有制经济和小生产者个体经济严重地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因此必须迅速进行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消灭私有制经济和个体所有制经济,建立起单一的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此给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与此不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则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这个阶段必须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经济成分的经济体制。在分配形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下的多种分配方式。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犯过不少这样那样的错误的话,那么最基本、最主要的错误是超越了不该超越的生产商品化阶段。
把两个理论加以对照,我们就可以看到初级阶段理论增加了什么东西,去掉了什么东西,以及它与过去的理论有什么根本区别。有些同志不去仔细思考哪个理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也不去深入理解初级阶段理论的全部内容,仅仅依据过去否定的某些东西现在又重新加以肯定,就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这是一种很糊涂的观念。国外有些报刊也说,我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表示中国正在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这纯粹是不了解情况的妄言。我们放弃的是过去社会主义模式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东西,我们要坚持的恰恰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在初级阶段理论的两层含义中,其中第一个含义就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怎么能说“一夜退到解放前”呢?!怎么能说我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呢?!
这里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论证的是,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以超越,它符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www.chuimin.cn)
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社会主义在经济上尚未成熟,任何起义也造不出社会主义来。当然,这是就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规律而言的,但它并不排斥在形式或顺序上有不同的个别发展阶段。就是说,一些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非资本主义国家,如果具备了革命的条件和形势,也是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中国就是如此。十三大报告上说,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人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就可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是不可超越的呢?按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作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要超越原则上都可以超越,否则就都不可以超越,为什么有的阶段可以超越,有的就不能呢?这究竟是人的随机决定还是客观必然性使然?我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形态的理论中,并没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中国的“特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所以在这里就根本不存在什么同一律的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之所以需要划出一个初级阶段,是因为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就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换个说法,正是由于我们超越了资本主义阶段,所以我们才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理是:政治制度、政权性质及基本的所有制关系可以超越,但生产力不能超越,因为它是连续的,不能断裂。我们就是要在初级阶段补上由于前一个超越所造成的生产力缺环,实现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但我们国家毕竟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这些就决定了我们实现生产现代化、商品化的方法必然不同于资本主义(否则就谈不到超越了),但也不能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是个特殊的阶段,其原因就在这里。那么,究竟是单一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适合现在生产力的发展呢?还是初级阶段理论规定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呢?毫无疑问,只能是后者,不能是前者。因为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都要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过去我们只认识到一个方面,而没有认识到另一个方面即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也要影响其发展。我们的初级阶段理论和由此而来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大文件中提出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就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其理论来说则有片面之处。离开具体的生产力标准,我们根本就无法确定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问题。
对于由落后的自然经济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苏联在十月革命后也遇到过这个问题,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曾有过一些思考,并且也做了一些相应的理论探讨。列宁的这些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初级阶段理论是有帮助的。列宁认为,我们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夺取政权以后,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通过手中的政权,把资本主义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这个国家资本主义就是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道路、方法和公式。列宁最讨厌空洞议论“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因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这就是具体真理!
根据列宁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对我国现在允许其存在的私营经济性质做个分析。叫资本主义经济恐怕不合适,因为它们是与我们强大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的,要受其制约。叫国家资本主义比较好,列宁是这么叫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也有过这个叫法。如果有人说搞国家资本主义与我国的国体不符,我们就可以告诉他:第一,它在我们国家不占主导地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十三大报告指出,目前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是发展太多了,而是很不够,它们应有一个充分必要的发展。第二,它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在现时,它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今日中国所必需。
有关矛盾规律研究的文章
退特同时也是颇有影响力的文学评论家,在许多领域都有建树。换句话说,退特认为,在表达绝对真理方面,艺术可以成为宗教的替代物。退特的诗歌观点在新批评理论中最为突出。“张力论”因为把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而成为新批评强调诗歌各种矛盾对立统一的总称。作为诗人,退特想要捍卫诗歌,但是面对诗歌的不足,他又将其归咎于社会。不过,这些都不能掩盖退特作为诗人和评论家对美国现代诗歌所作的贡献。......
2024-01-19
但在这个总的隶属关系以内,政治也能对产生它的经济发生作用。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不但不能否认,而且也不能低估。[5]只承认经济决定政治,不承认政治也反作用于经济,不承认各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那也不是马克思主义。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本原的作用,它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是指它只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经济。......
2023-11-28
(十)书家与笔工书家与笔工有“矛盾”,也有“统一”。所以《秋涧集》的作者王恽有诗云:书艺与笔工,两者趣各异:工多不解书,书不究笔制。他首次指出,做笔的与用笔的互不知解,是一大弊。这首诗正是题赠张进中的。他据自己的经历而叙咏张进中的技艺,十分有趣:我藏一巨弗,用久等篲敝;授之使改作;切属锋健锐。“锋健锐”三字,遂点出一篇之眼目!)诗引张进中的话接云:朅来欲见投,入手知利器。......
2024-01-09
第七节矛盾的分类问题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进行科学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方法论课题。按照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把敌与我、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成是不能结合的,这大概是大家都会同意的。因为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也是以承认“两个为主”为其基本理论依据的。在我看来,两个为主的矛盾分类方法值得研究的地方并不比前一种分类方法少,某些方面,要在理论上说得圆通难度也许更大。......
2023-11-28
列宁讲过,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一个阶级如果不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这个理解也是不符合作者的原意的。似乎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问题才算最终能得到解决。这是经济必然性起决定作用的结果。......
2023-11-28
对什么是矛盾,列宁讲过这样的话:“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它们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事物中,它们内部则是没有任何矛盾的。既然一种东西总要变成另一种东西,总要运动,那么,它的动力就是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认识中发生的错误。列宁指出,逻辑矛盾“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023-11-28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一些人认为是因为我们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所以现在应该补上这一课。最重要的思想理论前提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报告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性质、特征、作用以及它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等,并根据这个理论作出了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若干原则规定。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产生了质的飞跃。......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