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只有对立,绝无矛盾?矛盾规律研究结果

只有对立,绝无矛盾?矛盾规律研究结果

【摘要】:歪曲和否认矛盾的观点有各式各样,其中之一是承认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在我们看来,矛盾与对立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不能说只有矛盾而没有对立,也不能说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很明显,对立是亦彼亦此的矛盾,这是没有问题的。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立,是表示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意思,不管是激烈的冲突,还是一般的不和睦、有分歧,都是对立面在相互作用,只是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第七节 只有对立没有矛盾吗?

矛盾的原理历来遭到形而上学的攻击和反对,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坚持唯物辩证法使它不受歪曲和否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歪曲和否认矛盾的观点有各式各样,其中之一是承认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立只是指一种冲突,或仅指一物与另一物能中和产生第三物,或一物的性质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另一物的性质。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是,事物有时有冲突,有些事物能够和另外一些事物中和产生第三物,但有时或者很多事物根本没有这种情况。所以他们认为,冲突这种对立只是对立,而不是矛盾。

德国新托马斯主义者卡里什在《基督教徒与辩证唯物主义》中说:“我们承认世界上有对立的紧张和互补关系,但这绝不是矛盾”,“我们主张,世界是可以观察到许多表示(在某些方面)对立的特征和现象。但是,人们不能把这种对立形式说成是矛盾”。新实证主义者波普尔则说得更加干脆,在辩证法家使用矛盾这个名词的地方,如果换用像冲突、“对立的倾向”或“对立的利益”等这样的名词,就会引起较少的误解。在苏联和东欧也有这样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所说的自然界中存在客观矛盾,实际上不是正式意义上的矛盾,只是某种冲突,某种对立着的力量的冲突。与此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矛盾未必对立”的观点,这也是苏联一些哲学家所鼓吹的,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时代,对立消失了,但矛盾依然存在。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斯捷潘年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说过,任何对立都是矛盾,但不是任何矛盾都是对立。强调指出这一原理,据说对于正确理解共产主义时代在辩证法基本规律表现形式变化上所提供的新情况,是很重要的。为此,斯捷潘年提出,经典作家过去关于矛盾是对立面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已经过时,应该用更具有普遍形式的、适用于共产主义以及一切社会主义世界体系形式的规定加以代替,这个规定他表述为:矛盾的方面和趋势的统一与斗争规律。这种观点后来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他们看来,只承认矛盾不承认对立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理论渴望了,他们干脆提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形态中,社会的统一、社会关系一切方面的和谐发展被坚定地提到首要地位。[27]上述两种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它们都是把矛盾和对立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我们看来,矛盾与对立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不能说只有矛盾而没有对立,也不能说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只要对立,那就是矛盾。对立是在统一中的对立,而它们的统一又是对立中的统一。

为什么一些人只承认对立而不承认矛盾呢?这是因为对立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可以产生冲突和对立,一个阶级和另一个阶级也可以产生冲突和对立,这些都是事实,无法加以否认。但矛盾却不同了,矛盾不但是对立的,而且还是亦彼亦此的。某物既是自身又是自身的相反物,而这在他们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就只能承认对立而不能承认矛盾。

这种观点并不是那些新托马斯主义者、新实证主义者的独创,可以说是“古已有之”的东西。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形而上学》和《范畴篇》等著作中就已提出这种观点了。他认为,任何事物不可能“既是而又非是”,而这是不需要任何证明的。要求对这一点加以证明,那是“缺少教育”。他对诸多对立范畴进行精彩地分析后说,只有肯定命题与否定命题才可以说是矛盾,其余的都不能叫矛盾。

为什么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哲学家也只承认对立而否认矛盾呢?主要是他只注重对单个事物的认识,而没有从事物的关系、事物的发展去认识。的确,就单个事物而言,某物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说它既是又不是。但当我们从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待它们的时候,那我们就得承认某物是某物的同时,还包含着它的相反物。否则,一物就不能变成另一物。

既然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亦彼亦此的,当然利益冲突也不例外,它也不能不是亦彼亦此的。反对者们会说,冲突这种矛盾的亦彼亦此的性质表现在哪呢?是资产阶级里面包含着无产阶级,经过斗争无产阶级从中产生出来吗?可是无产阶级并不是从资产阶级里面产生出来的,二者是同时产生的。或者二者互相转化,资产阶级转化成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则反是,情况显然也不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去哪里找寻亦彼亦此的矛盾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

无产阶级之所以和资产阶级产生利益冲突,是因为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上剥削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压迫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所从事的阶级斗争,目的无非是改变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当无产阶级没有取得革命政权时,这种压迫与剥削的关系就不能消除,当取得了革命政权以后,这种关系就消除了。我们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都是这种情况吗?但是,这种关系的消除不是突然一下子就消除的,它有一个不断地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由受压迫、受剥削这一极端到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另一个极端,这其中没有亦彼亦此能行吗?所以对立是矛盾这一看法是没有问题的。再以民族侵略战争为例。“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中国大片领土。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有激烈的民族冲突,这种冲突也是亦彼亦此的矛盾。侵略与独立这是两个对立的极端,由受侵略到民族独立,必然是一个亦彼亦此的过程。中国人民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每取得一个胜利,都使这种关系发生一些变化,及至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这种关系就彻底发生了变化,由受侵略变成独立了。很明显,对立是亦彼亦此的矛盾,这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承认矛盾而否认对立的观点,其错误是他们混淆了作为社会学范畴的“对立”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立”概念。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立,是表示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意思,不管是激烈的冲突,还是一般的不和睦、有分歧,都是对立面在相互作用,只是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注释】

[1]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46、2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4卷,27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恩格斯:《反杜林论》,3版,1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列宁:《哲学笔记》,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列宁:《哲学笔记》,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17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7][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王荫庭译,63页,北京,三联书店,196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20卷,672~6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9][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卷,30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www.chuimin.cn)

[10][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6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1][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肖前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修订本)》,23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列宁选集》,3版,2卷,6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4]列宁:《哲学笔记》,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列宁:《哲学笔记》,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20卷,550~5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7]参见《列宁全集》,中文1版,38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8]参见《列宁全集》,中文1版,38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9][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1]转引自列宁:《哲学笔记》,5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2]参见恩格斯:《自然辩证法》,2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23][苏]罗任、图加林:《论矛盾和动力》,载苏联《哲学问题》,1957(3)。

[24]《毛泽东选集》,1版,1卷,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

[25][德]黑格尔:《小逻辑》,2版,254~2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6]列宁:《哲学笔记》,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7]参见徐崇温:《保卫唯物辩证法》,283~284、4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