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研究矛盾首先要认识运动,否则便没有可能。化学变化是指运动以后由一种物质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质发生了变化。在运动转移过程中,不但运动的量是守恒的,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也是不生不灭的。否定一切静止,似乎是重视了运动,实际却是降低和抹杀了运动。......
2023-11-28
第四节 物质和意识是一对矛盾
否认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关系的同志提出,如果把物质与意识当作对立面的统一,那就不可避免地要得出没有意识就没有物质,即当意识尚未产生或消失的情况下物质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这一唯心主义结论。如果不把它们当作对立的统一,那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就能坚持唯物主义。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确定对象是否是对立面,它们之间是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究竟是靠主观想象还是有客观依据?这是我们考察这一问题的基本出发点。物质和意识是人们硬把它们拉到一起,说它们是对立统一呢?还是它们本来就是对立的统一?我想只能是后者。因为确定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统一关系有客观的依据,不是靠主观的随意想象。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和可变动的,没有任何一种现象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13]什么叫任何一种现象都要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自己的对立面呢?一物变成另一物,另一物就是原来事物的对立面。列宁举的例子是,民族战争可以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而帝国主义战争也可以转化为民族战争,民族战争与帝国主义战争就是对立面,它们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正是在这种转化联系中,我们才能确定什么和什么是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有无对立统一的关系。马与牛没有转化联系,它们不是对立面,没有对立统一关系。物质与意识有转化联系,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这就决定了它们不能不是对立面,不能不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原来的自然界,不仅没有意识,而且连简单的生命现象也没有,那么,生命是从哪里来的呢?自然发展史告诉我们,生命在地球上出现是一个很长、很复杂的过程,它是从无机物经过千变万化,才逐渐产生出来的。生命的特征是新陈代谢,而新陈代谢是离不开蛋白质的,蛋白质则是由不同的氨基酸按一定顺序连接起来的多肽链所组成的。为了证明生命的形成是一个过程,米勒制作了一个特殊的玻璃仪器,先抽成真空,再用130℃高温消毒18个小时,然后通入甲烷、氨、水、氢,然后模仿地球闪电的自然条件,连续进行火花放电八天八夜,最后在完全无生命的体系中,得到多种氨基酸和其他有机物。这个实验展现了几十亿年前原始地球上合成有机物的生动情景。由有机物的出现到演化成生命,还有相当漫长的一个过程,但生命是经过漫长的过程产生的则是千真万确的。列宁说:“不仅从物质到意识的过渡是辩证的,而且从感觉到思想的过渡等等也是辩证的。”[14]又说:“辩证法的拥护者黑格尔不能理解从物质到运动、从物质到意识的辩证的过渡——尤其不能理解后一种过渡。马克思纠正了这个神秘主义者的错误(或弱点?)。”[15]既然物质与意识是一种辩证转化的关系,那么,说它们是对立面的统一就是有根据的,而不是随意的。
是否只要提到物质与意识是一对矛盾,那就意味着把意识、思维当作某种现成的东西,某种一开始就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的东西,因而只能是唯心主义呢?显然不是。当我们说民族战争可以转化为帝国主义战争,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时候,能说这时帝国主义战争已经就是某种现成的东西、已经现实地存在了吗?如果这样,我们何必要说转化呢?都已经存在了还要转化什么!这恐怕是对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有某些误解。自身与自身否定物的对立统一有一个特点就是,一物和将要转化成的另一物不能同时现实地存在。当我们把鸡蛋和小鸡看成是一对矛盾的时候,鸡蛋这一极存在,小鸡这一极就潜在于鸡蛋之中。这就是说,我们所讲的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并不意味意识一开头就和物质同时都是现成的东西。物质是在先的,意识是在后的,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物质的派生物。恩格斯所反对的是,黑格尔和杜林把意识看成一开始就是现成的东西,和存在、自然界相对立。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把物质和意识看成是对立的统一,看成意识是物质世界由于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一定阶段产生了自己的对立物,这就和黑格尔、杜林的观点完全不同了。不是别人,正是恩格斯自己深刻阐述了物质具有发展成意识的本性。“不幸的是:机械论(十八世纪的唯物主义也是如此)摆脱不了抽象的必然性,因而也摆脱不了偶然性。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处是一步一步地必然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因而这是在具备了条件(这些条件并非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必然是一样的)的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发生的。”[16]
我们说物质和意识是矛盾,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就是指物质具有发展出意识的本性。这种本性就其没有实现而言,只能是一种不具有现实意义的潜在,当具备了一定条件时,这种潜在就变成了现实。这像我们说木头具有变成雕像的本性一样。当没有雕刻家这个条件的时候,木头变成雕像的本性只能是一种潜在的因素。当有了雕刻家的时候,这种潜在就逐渐变成了现实。列宁也曾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www.chuimin.cn)
否认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同志还提出一个论点,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讲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而从未笼统地讲过两个事物之间是对立的统一。这一论点的表述比较含混。究竟是两个事物之间不能有对立统一关系呢?还是仅仅不能笼统地讲有对立统一关系呢?若是前者,作者没有明确地加以说明,若是后者又有点文不对题。因为大家所讨论的根本不是笼统的两个事物有没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是具体地讨论物质与意识有没有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然讨论的就是具体的物质与意识是不是对立的统一,何故提出“笼统”的问题呢?但不管怎样,两个事物之间能不能有对立统一的关系仍然是可以而且应该讨论清楚的。
前面我们说过,两个事物之间是可以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例如,人和一座人迹罕至的大山,这是两个不相干的外在事物,一般情况下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的确又可以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例如,当人们要探知山里有无矿藏时,那么,人和山之间便发生一种认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开始的时候表现为几乎不知,当经过勘探以后,人们对这座山的认识就逐渐由几乎不知变为知了。同一事物,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方面和其他事物构成对立统一关系。当由于缺水而影响播种时,人与水就发生了对立,人要千方百计地解决缺水问题,否则就会影响收成。而当雨季下了过多的雨,河水暴涨,农田、房屋被淹,这时人与水又发生了对立。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外在事物要构成矛盾,就必须发生一种关系。所以这里的条件很重要。
物质与意识作为现实存在的两个事物,它们也是可以构成矛盾的。恩格斯在谈到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时,肯定地回答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肯定了世界是可知的。既然世界是可知的,我们说物质和意识在一定条件下构成矛盾,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又能互相转化,这有什么不可以呢?列宁在谈到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相对性的时候,他也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意识,意识也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他指出,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17]人永远产生(思想和客体的这个矛盾)和永远克服这个矛盾。[18]如果我们不是故意地把思维对客体的矛盾和物质与意识的矛盾看成完全不同的东西,而是如实地把它们看成是同一序列的范畴,那么,承认经典作家讲过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根本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如果我们否认物质与意识可以构成对立统一的关系,那就得承认,我们既不能认识客观世界,也不能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这显然是与事实根本不相符的。最初,在地球上,并没有人类吃的粮食和蔬菜,也没有精巧的劳动工具和舒适的住房,更没有现代化的大生产,这些都是后来由人造出来的。人要造出这些东西,不认识世界,不改造世界,不无数次地实现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由物质到精神再到物质这样的飞跃和转化,能够办到吗?由物质到意识、到精神,并不是物质的东西直接变成了意识,而是说物质转化成了意识,物质被人们在思想上掌握了。这个命题并不违反唯物论。同样,意识转化为物质,它只是说,人可以把原来的物质改变形态,变为对人有用的东西。而且,人们所要创造的东西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就能创造,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物质变精神”和“精神变物质”的命题,是物质和意识对立统一关系的生动写照,前者我们叫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后者则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个命题既体现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我们有什么理由对这些命题加以否认呢?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时间上先后存在的两个事物,还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物质和意识都是一对矛盾,都具有对立统一的关系。这绝不像否定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的人所说的那样,是什么唯心论的二元论,恰恰相反,正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
有关矛盾规律研究的文章
第一节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研究矛盾首先要认识运动,否则便没有可能。化学变化是指运动以后由一种物质变成了另外一种物质,质发生了变化。在运动转移过程中,不但运动的量是守恒的,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也是不生不灭的。否定一切静止,似乎是重视了运动,实际却是降低和抹杀了运动。......
2023-11-28
第七节矛盾的分类问题对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进行科学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和方法论课题。按照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把敌与我、革命与反革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看成是不能结合的,这大概是大家都会同意的。因为一类二类矛盾的分类法也是以承认“两个为主”为其基本理论依据的。在我看来,两个为主的矛盾分类方法值得研究的地方并不比前一种分类方法少,某些方面,要在理论上说得圆通难度也许更大。......
2023-11-28
对什么是矛盾,列宁讲过这样的话:“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它们的不同分布在不同的事物中,它们内部则是没有任何矛盾的。既然一种东西总要变成另一种东西,总要运动,那么,它的动力就是矛盾。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认识中发生的错误。列宁指出,逻辑矛盾“无论在经济分析中或在政治分析中都是不应当有的”。世界的本源是什么?这一点,在古希腊哲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2023-11-28
主要矛盾决定着和标志着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当一个国家遭到外国入侵时原来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而民族矛盾则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曾有过一次主要矛盾的转移。试想,如果认为矛盾本身是三极或多极结构,那么,就没有必要从中找出什么主要矛盾了,而且也无法找到主要矛盾。......
2023-11-28
第一节系统规律与矛盾规律的适用范围不同近年来,学术界一些同志提出,系统规律关于事物是具有复杂层次的动态系统比事物是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组成的思想,能更好地反映、说明事物的内在复杂结构,系统规律不但是一条普遍的规律,而且它已经把矛盾规律的一切合理因素作为一个环节包含在其中了,因而系统规律是对矛盾规律的发展与深化。因此,系统规律不是如同矛盾规律一样的普遍规律,它只能是适用于事物一定状态的特殊规律。......
2023-11-28
歪曲和否认矛盾的观点有各式各样,其中之一是承认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在我们看来,矛盾与对立是不能割裂开来的,不能说只有矛盾而没有对立,也不能说只有对立而没有矛盾。很明显,对立是亦彼亦此的矛盾,这是没有问题的。作为哲学范畴的对立,是表示对立面相互作用的意思,不管是激烈的冲突,还是一般的不和睦、有分歧,都是对立面在相互作用,只是由于矛盾性质的不同,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2023-11-28
不管是主张还是否认真理和错误相互渗透的同志,有一个共同的基本观点,这就是都承认真理和错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要对真理“一分为二”,那也只能把它看作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黑格尔曾指出,非连续性和连续性是对立的统一,连续性以非连续性为条件,包含着非连续性。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把认识当作一个极端,一个对立物,那么,真理和错误不就是它的两个对立面了吗?......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