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1对考察经济发展过程中医疗卫生保健的作用提供了一种解释。医疗支出与经济增长。......
2023-11-28
主流观点认为,人口老龄化是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Philip Longman指出:“医疗费用快速增长的首先和主要原因,过去是现在也是——人口老龄化。平均意义上来说,老年人绝对要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医疗服务……并且,只要老年人口比例增加,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会增加。”学术界与业界的许多专家也都认同这种观点。概括起来,人口老龄化作为医疗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利用相对比年轻人要多。
3.4.1 人口老龄化、健康资本折旧率提高与健康投资(医疗保健支出)增加——基于Grossman的健康投资理论
Grossman指出,个体出生后都具有一定的健康资本存量,但至少在某一年龄之后,健康存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t时期的健康资本存量与健康资本的折旧率关系为:
Ht=(1-δt)H0
式中,Ht为t时期的健康资本存量,H0为初始健康资本存量,δ t为健康资本的折旧率,在某一年龄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Grossman同时指出,当个体的健康资本的折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递增后,个体为了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健康资本存量,必须增加对健康的投资(1),这种健康投资就是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的增加。健康资本存量、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与健康投资之间的关系变为:
Ht+1-Ht=It-δtHt
Grossman健康投资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就是,健康资本的折旧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即至少在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年龄的增加意味着健康资本的折旧率的提高。换句话说,老年人的健康比年轻人的健康可能更快地变坏。因此当年龄增加时,个人天赋的健康资本存量将递减,为维持健康资本的基本存量,个体必须对健康进行投资,而医疗服务的利用是健康投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至少在一定程度的年龄之后,当个体年龄增长时,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就随之提高。
3.4.2 老年人口罹病与失能情况
众所周知,年龄、健康状态与医疗服务的利用之间存在联系。尽管年龄本身并不引起医疗支出,但是年龄代表的是健康状况:死亡和慢性病的流行以及失能的风险——这些都与年龄有关。从医学角度来看,老年人口独特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特点,使其具有多方面的脆弱性,因而易受各种健康危害因素的侵袭而导致各种疾病。其疾病特点是:患病率高,患病时间长,以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为主。 目前从全世界来看,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抑郁症、老年性痴呆、听力和视力的减退或丧失,以及其他一些慢性疾病正在威胁老年群体的健康。
研究表明,患病率在各年龄组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常情况下,老年人由于其生理机能衰退,抵抗能力下降,他们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都要高于其他年龄组,而且随着年龄的递增而递增。WHO于1984年发表了一个关于年龄与疾病、失能与死亡的分析报告,该报告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失能率和死亡率都随之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过四次卫生普查,分别是1993年、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从这四次卫生普查情况来看,我国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且普遍高于人群平均水平。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两周患病率与全国人群相比,2008年为2.47倍,2003年为2.36倍,1998年为1.96倍,1993年为1.79倍(见表3-5)。
表3-5 我国调查地区老年人口与全国人群两周患病率比较(×10-2)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1993年卫生部调查表明,老年人群中60%~70%有慢性病史,人均患有2~3种疾病。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2倍,伤残率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6倍。2003年卫生部调查表明,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3.8%,其中农村老年人患病率为39.2%,城市老年人患病率为77.7%,城市高于农村38.5个百分点。同时,不同级别城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大城市高于中等城市,中等城市高于小城市。
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2001年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城市地区死于50岁以下者占1.26%,65岁及以上者占70.81%;1998年农村地区死于50岁以下者占4.34%,65岁及以上者占60. 72%。1998年,我国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老年人群体的患病病种以心脏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慢性支气管病、关节病等为主,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并且自中青年开始,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呈现增长的趋势(见表3-6)。[20]同时,卫生部对12省(市)抽样调查的结果表明,健康情况良好的老年男性和女性,分别为32.7%和38.5%。老年人主要患病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和其他退行性疾病。脑卒中从50岁开始进入较高水平,至老年期呈对数直线上升,60~70岁,70~80岁和80岁以上年龄段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50岁组的3倍、6倍和7倍。高血压患病率自40岁以后呈直线不等比例增长到65岁前,几乎每隔5年增长1倍。冠心病平均患病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63岁,男性多于女性,55岁以后患病率呈上升趋势。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率为4.12 %。部分地区资料显示,老年期痴呆的患病率为0.38%~2.25%,帕金森氏患病率约为1.2%,老年骨质疏松病患者约70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晶体改变患病率为40%~70%。
据统计,城市老年人中只有13/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另外2/3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甚乐观。老年人口的患病率、病发率都高于其他年龄组,现代城市老年人疾病谱发生转变,所患疾病以慢性病为主,一半以上的城市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患有2种以上慢性疾病,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并发症。我国城市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北京1992—1994年抽样调查显示,1992年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63.4%,1994年增加到68.5%,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及患多种疾病的人增加。老年人患病率高的前5种疾病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白内障及骨关节病。另一方面,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尽管有大幅度的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居高位。以肺结核为例:1992年城市肺结核死亡率6.19/10万,死因顺位为第9位,而60~64岁老人肺结核死亡率为19.28/10万,70~79岁为50.60/10万,80~89岁为79.19/10万;而同期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的肺结核死亡率只有15.21/0万。同时,根据2001年的统计,城市前四位疾病死亡病因及构成中恶性肿瘤排第一位,其余依次为脑血管病、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在农村相应的次序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国家统计局,2001)。可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由急性病和传染病转为慢性病和非传染病。
表3-6 年龄别、疾病别慢性病患病率(%)(1998)
1987年,我国所进行的第一次残疾人口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口占总调查人口数的4.90%。但在65岁以上人口中,残疾人数升至27.4%,而在85岁以上年龄组中,其比率已升至58.83%。全人口中各种疾病的患病率为4.89%,而60岁及以上人口的残疾率为27.4%,为总人口的5.6倍。1993年我国第一次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显示,男性总死亡人数的50%和女性总死亡人数的60%发生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
我国人口患病频度随年龄增长而增长,这一趋势与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的报告相类似。另外,老年患者多有各种病史,病程迁延,由于衰老、恢复能力较差,患者反应迟钝,临床表现不典型,易于出现并发症和病情突变。所以,老年患者的医疗费用一般要高于其他年龄组患者。加之人类寿命的延长,未来的人口老龄化会表现出明显的老年人口自身的老龄化趋向,这将构成医疗费支付的更大压力。(www.chuimin.cn)
3.4.3 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及其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
(1)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老年人口罹病率高,决定了老年人口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普遍较高。年龄别两周就诊率情况来看,我国四次卫生服务普查结果都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两周就诊率均高于其他年龄别两周就诊率,并且,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两周就诊率还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见表3-7)。另外,上海的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调查的2 092名老年人中,42.26%的人两周内有过就诊行为,就诊率为74.0%,就诊者中91%的人被诊次数在两次以上。老年人的年住院率为8.2%,住院者平均住院天数为43天。其中以75~79岁为最高,为10.91%。
表3-7 1993、1998、2003和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年龄别两周就诊率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
另外,老年人口住院率也高于其他年龄别人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四次卫生普查结果显示,2003年与1998年、1993年居民住院率基本上持平,但是到2008年我国居民住院率则显著提高到68.4‰。四次国家卫生调查结果均显示,65岁以上人口住院率均高于其他年龄别。1993年为61.0‰,是总平均住院率的1.71倍;1998年为79.6‰,是总平均住院率的2.25倍;2003年为84.1‰,是总平均住院率的2.34倍;2008年则进一步提高到153.2‰,是总平均住院率的2.24倍(见表3-8)。
卫生部四次卫生医疗服务调查还显示,每次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口住院率均有明显的提高。1993—1998年5年间,65岁以上老年人口住院率增长30.49%,是除15~24岁年龄别人口住院率外增长最多的年龄别人口;1998—2003年5年间,除了15~24岁,25~34岁年龄别人口住院增加比较高(分别为21.65%和11.90%外,就是65岁以上老年人口别住院率,为5.65%,而其他年龄别人口的住院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2003—2008年5年间,无论是总平均住院率还是各年龄别人口住院率,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住院率增加了82.18%。
表3-8 1993、1998、2003和2008年调查地区居民住院率
数据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并经整理而得。
(2)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
老年人患病率高、医疗服务利用普遍较高,决定了老年人群费用支出较高。
1993年我国进行的第三卫生服务调查显示,人均医疗费用60岁及以上人口高出全人口115.37元。其中,人均门诊费用60岁及以上人口高出全人口64.96元,人均住院费用60岁及以上人口高出全人口50.41元(见表3 -9)。
表3-9 1993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与全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较
表3-10是我国1992年和1997年的年龄别人均医疗费用。从表3-10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年人均医疗费用越来越高。但是,1993年老年组医疗费用较低,到1997年65岁以上老年组已经是医疗费用最高的年龄组。1997年65岁以上老年组的医疗费用是0~4岁年龄组的3.3倍。此外,老年组的增长速度也是最快的,我国老年医疗费用从1992年到1997年增加了3倍多。另据专家测算,老年人由于其疾病特点,18%的老年人将会占用80%的医药费。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医药费将会占用人的一生中医药费的80%以上。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老年人患一次大、重病,有可能耗尽他(或她)一生的积蓄。
从1993年到2003年这十年间,我国老年人口患病人次数增加1.6倍,我国门诊和住院费用由1363亿增加到5828亿,其中老年人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由1993年的164亿增加到2003年的1 487亿,占总费用的比重由12%上升到26%。
表3-10 我国1992年和1997年人均医疗费用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费用核算小组(2000).
有关医疗费用增长因素研究的文章
我国于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还会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生育率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而出生率与死亡率下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怎样防范因人口老龄化引起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风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2023-11-28
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所占比例的增加将使医疗费用支出增长;另一方面,医疗费用支出的增长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也有反作用。年龄对于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口老龄化不是引起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费用既有增长的影响,也有减缓的影响,在此单独对这一问题进行总结性表述。......
2023-11-28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系列放权让利的医改政策启动了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强制性变迁的路径。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则逐年递减。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收费标准要适当拉开,引导患者合理分流。......
2023-11-28
相对其他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其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拥有下列特点。在卫生经济学中,这种行为被称为“供给引致需求”。而医疗卫生服务的消费则不同。即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具有正的外部性。影响医疗服务和医药需求的主要是患者的支付能力而不是价格水平。......
2023-11-28
医疗费用是指由于个人心理或生理疾病以及伤残而接受门诊和住院服务所支付的诊断和治疗费用,包括医疗服务费用和药品费用。这一概念有三个含义:第一,医疗机构是依法成立的卫生机构。......
2023-11-28
6.3.2我国医疗技术进步取得的成效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我国卫生事业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条件、诊治水平显著改善,对保持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维护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2023-11-28
检查治疗费占比年平均增长率为11.51%。再来分析不同级别综合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增长情况。与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用构成情况不同,住院病人的检查治疗费占比比较稳定。......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