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本土化的力量同样显得深厚。有鉴于此,至少从目前的国际社会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选择了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失去自身特色,而是在深刻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将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外国资本、技术、思想及其法制资源择善而从,为我所用,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和契机,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活动空间向外延伸。......
2023-11-28
一、中、日、韩经贸发展与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基于复杂的政治因素和时代背景,中、日、韩三国选择了相异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战略。日本作为战前就已经崛起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靠着美国的大力支持,迅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凭借吸取外来资金和技术,经济高速增长,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其经济规模雄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东亚经济奇迹。韩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尚处于残酷的战争和军事独裁当中,而自70年代中期以来,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抓住日美等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会,积极实施对外开放,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举世公认的亚洲“四小龙”之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原本的工业基础薄弱,而后在国家定位、对时代主题的认识、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日本和韩国的取向不同,加之20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增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政府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以及逐步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中国内需规模越来越扩大,这使中国对内对外的贸易规模自然增大,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日本经济在经过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停滞以后,在区域内产业转移和对华出口扩大的基础上,呈现逐渐复苏的势头,日本经济开始逐步好转。而对于遭受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巨大打击的韩国来讲,金融风暴过后很快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其与中国、日本的经济和贸易也都在飞速发展,彼此间形成了经济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目前,中国、日本和韩国占到东亚经济的75%,几乎占世界经济产值的17%。中、日、韩三国在经济上均为出口导向型,且多年来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近年来,三国经贸关系不断加深。2007年中日贸易和中韩贸易分别达到2360亿美元和1599亿美元。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而日韩双边贸易额已超过800亿美元。[26]在2008年末开始的金融危机面前,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时有摩擦。在此情况下,中、日、韩三国领导人在日本福冈举行第一次首脑会晤时提出了“推动区域贸易投资便利化,促进地区合作,在未来12个月内,应避免对投资和货物及服务贸易设置新障碍,避免采取新的出口限制措施,避免采取与WTO原则不符的措施刺激出口。”由此明确了三国经贸“和则利,斗则败”,“以邻为壑不可行”的合作原则。
截至2011年,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增至6900多亿美元,相较于1999年增长超过了四倍。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日本、韩国在中国贸易伙伴中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日本、韩国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截至2011年年底,日本、韩国累计对华直接投资分别接近800亿和500亿美元。[27]根据2003年《中日韩推进三国合作的联合宣言》,2004年起三国政府相关部门就商签中日韩投资协定进行了多轮研究和磋商,并于2007年启动中日韩投资协定谈判。2012年5月,在第五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中日韩投资协定》正式签署。该协定的签署对三国经贸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为中日韩第一个促进和保护三国间投资行为的法律文件和制度安排,该协定的签署将为中日韩自贸区建设提供重要基础,开创中日韩共同繁荣与发展的新局面。
(一)中、日经贸发展与合作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日双边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中日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合作非常密切。从1999年开始,中日贸易实现全面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日本对中国出口迅猛增长,贸易形势也从一般的商品贸易发展到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装配贸易和租赁贸易等多种形式。2003年以前的11年,日本一直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中国在日本贸易伙伴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日两国的双边贸易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现在,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日本第一大出口市场。而日本居欧盟、美国、东盟之后,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2011年日中贸易在日本外贸总额的占比高达20.6%,其中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9.7%。而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9.4%。可见双方贸易依赖程度都很高。日本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截至目前,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累计总额超过850亿美元,占中国累计吸引外资总额的6%。2011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增幅高达49.7%,总额高达63.5亿美元。2012年1~8月投资势头不减,投资总额达50.81亿美元,同比增长16.2%,仅次于中国香港,日本居第二位,在国别中居第一位。中国对日直接投资由于起步较晚,目前累计投资总额仅为11亿美元。2011年年底,中国累计增持日本国债达18万亿日元,而日本购买中国国债650亿元(103亿美元)。总之,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之间已形成了互补互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双边经贸合作成为中日关系的基础。双方经济合作也为亚洲区域经济和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www.chuimin.cn)
然而自从钓鱼岛事件以来,中日之间的经贸合作严重受挫。根据日本财务省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日本2012年9月对华出口同比下降14.1%,其中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大幅减少。这是日本对华出口连续四个月出现减少。日本对华贸易逆差也达到了3295亿日元,创同期历史新高,也是连续七个月出现赤字。而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9月中国从日本进口额为162亿美元,同比下降9.6%。[28]中日经贸合作受挫将重创以出口为主导的日本经济,日本的出口将面临沉重打击,日本汽车、机电、旅游等行业将失去一部分中国市场,日本部分战略资源的供应也将受到影响。与此同时,中日贸易战对于中国的影响也不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中日之间经济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中日经贸合作受挫的最终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二)中、韩经贸发展与合作
中、韩两国经贸发展非常迅速,也成为中国对外经贸发展的一大亮点。中韩双边贸易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中国、韩国各自总体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两国已经相互成为对方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在韩国的贸易伙伴中,中国地位的上升更为显著,2002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03年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2004年又超过美国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方统计,2006年全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出口44513亿美元,进口8971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8%和16.19%。[29]在韩国总出口额中,对华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22%。仅2009年第一季度,对华贸易在韩国总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就超过了20%。在韩国总出口额中,对华出口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22%。仅2009年第一季度,对华贸易在韩国总贸易量中所占比重就超过了20%。从旅游业来看,韩国、新加坡和日本2008年分别吸引了100万人次以上的中国游客,这一数字超过了各国年游客流量的10%。[30]
在中韩贸易关系迅速发展的同时,韩国企业不仅对中国投资增长快速而且投资规模也不断扩大。2006年,韩国企业对中国投资项目、申报及实际到位金额均超过韩国对美国投资,中国首次成为韩国第一大海外投资对象国。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仍将是韩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目前,韩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五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以及韩国对中国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中国企业到韩国投资也在持续增长,中韩已经成为互为主要投资对象。
(三)日、韩经贸发展与合作
20世纪90年代,日、韩两国都先后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日韩双边贸易规模的波动也非常大,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降低相互间作为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2000年和2001年日本既是韩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也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此后三年间,日本一直保持着韩国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2000年以来,韩国一直保持着日本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日本对韩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近年来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但是与欧盟和美国相比,日本对韩国直接投资的贡献不是很大。韩国外商直接投资传统上主要投向北美和中国,而对日本的直接投资则甚少。
有关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全球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但本土化的力量同样显得深厚。有鉴于此,至少从目前的国际社会来看,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选择了对外开放,而对外开放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会失去自身特色,而是在深刻理解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主动出击,将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外国资本、技术、思想及其法制资源择善而从,为我所用,把握好“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和契机,并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活动空间向外延伸。......
2023-11-28
朝阳大学的创办者和最初一批教师,在法学知识背景方面带有浓厚的日本色彩,引领了民国法学教育前一阶段占据主流的大陆法教学与研究的浓厚风气。......
2023-11-28
笔者认为要在我国建立专门的法律职业培训制度,还应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第一,与大学法学教育的关系。司法考试作为通向法律职业的桥梁,也是连接法学教育和法律培训的纽带,但目前这个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并不明显,反而造成教育和培训的断裂。......
2023-11-28
正是基于上述全球化的各种复杂表现,以及人类共同的“全球问题意识”和学术升华的需要,许多从事法理学、法哲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以及人权法研究的学者近年来也对全球化问题予以特别关注。......
2023-11-28
西方法学家提出了“远东法”论。韩国崔钟库教授提出了“东亚普通法”论。他认为东亚普通法是以古代中国法为基本内核、中日韩三国独特的社会交往关系为背景而形成的概念。东亚普通法由法典、儒教法文化、乡约村落法、法学(律学)、和解与仲裁五种要素组成。[43]毋庸置疑,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良好发展前景,是东亚共通法形成的经济基础。......
2023-11-28
美国学者马考利等人指出:“目前还没有多少研究使用经验的、社会科学的方法比较不同的法律制度或它们的组成部分。这样做绝非易事,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障碍。但是在一个全球交往的时代,即一个全球经济时代,世界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多地相互联系在一起。这一趋势可能继续下去。因而,法律和法律研究也可能变得较少地方性。法的社会研究也是如此。”......
2023-11-28
笔者重申,为了确保其能够始终发挥积极的影响,在实现东亚法律文化和社会治道的会通与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以“恰当管理、有效沟通、务实求效、灵活有序”为工作方针,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合作的不断深化,为东亚区域主义的不断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