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中的调解又称官府调解,是指在行政长官的主持下对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的诉讼内的调解。盛行于东亚传统的调解制度之所以被称为“东方经验”正在于其与诉讼相比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调解更能遵循当事人的意志,与诉讼相比,当事人具有更大的自愿性。调解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和协商的过程中进行。......
2023-11-28
二、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互补性强,一体化便于发挥整合优势
(一)中、日、韩三国的经济互补性
中、日、韩三国各有优势,互补性强,发展合作的潜力大。这种互补性最明显地表现在四个方面:自然资源互补;人力资源互补;产业结构互补;市场环境互补。从劳动力资源来看,日本和韩国虽然人口密度较大,但由于经济高度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很大,以及人口老龄化,深感劳动力资源不足,而中国有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需要输出,它们之间可以互补。从产业结构来看,中、日、韩三国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发展比较悬殊。日本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发达国家,韩国是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发展上有很大的传递性,资金、技术和市场上也有很大的互补性。[12]
当然,中、日、韩在多边贸易和合作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障碍。首先,三国对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立场不同。在中国看来,在经济上与日、韩两国,特别是日本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政治上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日本合作,因此在自由贸易区问题上较为保守;而日本由于其传统的慎重处事的风格,加上在对中国外交、政治上的制约,所以也不十分积极;三个国家中,韩国的态度可谓是最积极的,但是在中、日、韩三国中,想成为主导力量并不容易。其次是三国在经济水平上的差异。日本和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作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人均GDP、人均生活水平上与日、韩相去甚远,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未能达到日、韩水平。经济体制上看,日本、韩国是成熟度比较高的市场经济,而中国还处于市场化经济转轨的过程中。
从表13—2可以看出,中、日、韩三国在纺织品、钢铁产品、机械设备、精密设备、家用电器、电子元件、计算机、电信、机动车辆、造船、各种制造工业、化学药品各有其比较优势,形成了竞争与互补并存的贸易态势。
表13—2 韩国、中国、日本的相对优势指数
资料来源:[韩]申贤秀(Hyun Soo,Shin)、李元馥(Won Bok,Lee):《韩国、中国和日本制造业竞争力和政策建议比较分析》,2003年,128页,韩国产业研究院(KIET)。
但总的来说,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互利、互惠和双赢、多赢,无论是对本国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还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十分有益的。尽管中、日、韩三国间现在还存在许多阻碍区域合作的不利因素,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三国地理相邻、经济互补、经济关联度高等有利条件,会使中、日、韩三国在原来良好的双边合作的基础上向更加广泛、更加全面的三方合作发展成为可能。中、日、韩三国建成的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近15亿消费者、7万多亿美元GDP、近两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联合起来的自由贸易区。这一地区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自由贸易区将给三国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中国(日韩)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东亚的区域合作就不再仅仅限于中日韩三国,还包括了和东盟的合作。东盟自1993年正式启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以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已逐渐显露出来。东盟区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内分工不断深化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扩大,并且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区内投资的大幅增长。东盟决定在2020年建立东盟经济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景。而随着包含中日韩和东盟十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经济合作意识的加强,东亚地区区域经济合作正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尤其以“东盟与中国(10+1)”、东盟与中、日、韩(10+3)为代表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推进,必将成为影响未来世界经济乃至整个国际格局的关键性因素。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盟经济的互补和竞争关系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中国与东盟经济之间的互补和竞争,是决定和制约双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从中国与东盟两者的经济关系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同属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比较相似。在出口贸易上,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面向欧美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双方存在着互争外来资金的局面,这势必会使得两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中国—东盟各国在经济发展阶段、要素禀赋、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市场规模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互补性,而这种多层次的经济互补性有利于双方通过进出口贸易获取比较利益,取得贸易双赢。
东盟国家气候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农、林、渔业资源,是世界上稻米和经济作物的产地,旅游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除新加坡、文莱以外,经济的发展尚不够发达,资金的实力也不够雄厚,市场规模不大,经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基础设施比较落后,而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比较完整,既有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又具有市场资金与技术方面的优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互补性增强,加强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可以使东盟各国充分利用中国的资金、市场和技术等,中国也可以充分利用东盟的资源和市场,从而促进双方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双边贸易额迅速增长。双方已互为对方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根据有关专家的测算,由于自然禀赋的不同,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初级产品上的互补性较强,双方在不同产品上各具比较优势,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机械运输设备和其他制成品方面存在较强的竞争关系。从整体上看,中国出口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进口之间的互补性较强;中国出口与泰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性在不断增强;中国出口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进口贸易互补性在减弱。与此同时,中国进口与东盟主要国家出口产品高度吻合,具有紧密的互补关系。中国出口与东盟五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相对小于中国进口与东盟五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因此,中国与东盟之间自由贸易的发展,将会导致中国对东盟贸易的逆差增大。总之,实际情况表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存在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互补关系,这构成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贸易合作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启动,双方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下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13]
当前,中国—东盟合作应该致力于实现经济的一体化,应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运作之后尽快考虑建立中国与东盟的共同市场。进一步消除对生产要素流动的限制,使成员国之间实现技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为经济的一体化奠定基础,为此,要加快建设一体化的中国东盟交通通讯网络,打通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陆路通道,加快沿线经济走廊的建设,加强重点行业与领域的合作,促进产业转移和合理分工,推进区内产业融合,达到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互利共赢。
日本传统上一直和东盟保持着较为密切的经贸关系。日本作为东亚重要国家,它与东盟各国的双边贸易状况对东亚一体化的进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资源、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市场等方面,日本与东盟有互补性,相互之间从初级产品到高技术产品都存在紧密的贸易联系,尤其是日本在贸易方面对东盟的依赖程度较强。[14]2002年日本与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已于2003年1月实施。2008年4月14日,日本和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未来10年内,日本和东盟之间90%的贸易将免除关税。截至2008年6月,日本已和八个国家达成双边协议,其中六国是东盟成员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其余两国是智利和墨西哥。(www.chuimin.cn)
韩国不落人后,2004年11月30日举行的东盟—韩国的领导人会议,决定于2005年启动东盟—韩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该协定不但包括货物贸易,也包括服务与投资,其确定目标为至2009年时双方贸易至少80%的商品的关税为零,至2015年双方零关税品种达到96%。韩研究机关分析,韩国与东盟签订FTA协议5年后,每年将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1个百分点,出口增加118亿美元。目前,东盟是韩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场,韩国对东盟的投资2003年已占到其整体海外投资的23%。
韩国中小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李准镐(Joon-Ho,Lee)博士对东亚区域内中日韩与东盟彼此间贸易比重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统计,制表如下:
表13—3 东亚地区区域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单位:%)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4年贸易发展方向(光盘)》(韩国、日本、中国,包括香港)。
他认为,东亚区域内的垂直贸易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机械工业方面。与此同时,机械零部件及组件的互补程度不断增加。这些趋势意味着:通过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禀赋优势因素,“生产—流程—国际劳力明智分工”这样一种模式不断得到发展。具体说来就是:日本(是全球最先进的高科技工业经济之一)提供零部件;在一些东盟国家和中国沿海进行组装;然后输送到中国进行最后整装;从而形成垂直生产流程分配。这其中,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中心,在区域内的垂直生产/分配中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只要外国直接投资继续集中在亚洲和中国,那么垂直区域内贸易以及区域内贸易就会继续发展,垂直生产/分配仍会是东亚区域主要经济特征之一。
李准镐博士还计算了三种不同模式下贸易份额与欧盟的比较,从而指出了东亚经济合作相对于欧盟的不足。[15]
表13—4 三种模式下贸易份额的比较(2000年)(单位:%)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2004年国际贸易白皮书》第3章,第一部分,“深化东亚地区的经济关系”。
表13—5 韩国与东盟贸易专业化指标
续前表
资料来源:[韩]权允等:《关于建立韩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和推广战略的研究》,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2004年)。
有关全球化中的东亚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诉中的调解又称官府调解,是指在行政长官的主持下对民事案件和轻微刑事案件的诉讼内的调解。盛行于东亚传统的调解制度之所以被称为“东方经验”正在于其与诉讼相比无可比拟的优势。首先,调解更能遵循当事人的意志,与诉讼相比,当事人具有更大的自愿性。调解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和协商的过程中进行。......
2023-11-28
区域经济一体化联合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着。各参加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以及各自的目标和要求而组成了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同的组织形式反映了经济一体化的不同发展程度,反映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干预和联合的深度与广度。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的分级排列并不意......
2023-11-28
经过多重调查,FBI最终为一个无头案件锁定了三名嫌疑人。但是三名嫌疑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明,而且是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证,这让FBI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对三名嫌疑人进行审讯。所以,FBI对第一名嫌疑人进行了重点调查,最后终于从他的亲人那里找到了突破口,侦破了案件。......
2023-12-05
因之,对于正在走进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来说,捍卫民族国家的法律主权,谨防全球化名义下的新的法律殖民主义,确立在全球法律体系中的自主地位,防止和避免法律发展的边缘化趋势和依附性,走出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和条件的自主性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依然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2023-11-28
从先行试点的情况看,企业产权全部转让给一个或几个出资者,改制效应开始显现,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职工置换身份后,普遍反映实惠,赞同改制,有效保证了股东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向民营企业的平稳过渡。通过“三置换一保障”一次性到位的改制,对工业企业包括技术改造、推进科学管理方面......
2024-04-13
2015年8月,荣登《中国制造企业协会》主办的“2015年中国制造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34位。2020年4月,公司入选2019年中国进口企业200强。截至2019年,公司共有17户法人实体企业、9户参股单位,总资产424亿元,归母净资产121亿元,在册员工约1.2万人。2004年2月,云南省国资委成立,对贵研履行出资人职责,贵研作为云南省34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之一纳入省国资委管理。......
2023-08-20
最近,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晋三在出访东南亚之时又发表了所谓的“亚洲外交五项原则”。安倍晋三表示希望这五项原则能够得到东盟各国的积极回应,这也表明了日本政府正在重新谋求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区域的更大的影响力。......
2023-11-28
以后每年举行的“10+3”领导人会议,均把建立东亚共同体作为东亚合作的长期目标。该报告确定了“东亚共同体”的三个主要目标,即区域和平、共同繁荣和人类进步。......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