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WTO加入: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全球化

中国WTO加入: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全球化

【摘要】:以中国加入WTO为例,尽管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利益格局之间尚存在诸多差别与冲突,但基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形势要求,促使我们主动迎接挑战,深化体制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变不利为有利,壮大和发展自己。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推行法制改革,使我国法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由社会变革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中国迎接并参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和标志。

一、全球化的一般描述

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的发展潮流与客观趋势,作为具有覆盖世界意义的恢宏实践进程,全球化带给人类社会的,远不止是对经济生活的根本性改造,它还深刻地触及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的格局,其影响所及,对每一个国家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都产生出难以估量的后果。

全球化进程既然是“”,就像人们已然熟知的现代化、西化、市场化、信息化、一体化、本土化等汉语概念一样,它首先表征和反映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是一个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的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概念。这种兼具两种时态特征的全球化的过程本身又有两个理解维度:平行互动型和中心扩张型。平行互动的全球化是指世界各种文明和世界各国的人在文化、政治、经济、法律、技术和环境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多样统一的历史进程;中心扩张的全球化则是指以西方强势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为中心,依其固有的霸权逻辑和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需要,促使其“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准则及惯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从而将非西方的文明形态不断边缘化,将其整合并纳入现代西方体系之中的进程。由于全球化不是一幅静态的世界图景,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全球化采取一种动态的研究方式。全球化由单一格局向多元化格局转化的过程,向我们展示了现代文明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和强调差异存在的思维方式。强调同一性存在的思维方式以认可全球化的单一化格局为基础,而强调差异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则是以认可全球化的多样化格局为基础。全球化进程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以这种新的、否定性的、强调差异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否定强调同一性存在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把那些属于全人类的东西从隐藏于阶级、民族、国家的形式中分离出来,把那些本来就具有非制度化的东西从已被制度化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以此说明属于全人类的东西对于统一、协调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关系的意义。[2]依据这种新的思维方式,全球化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全球化的世界在多元中共存,在同一中分异。它只能通过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相互间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适应,通过对一系列国际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协调和消解才能顺利实现,而这一过程又必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全球化作为世界现代化过程,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www.chuimin.cn)

当前,以建立“无经济边境的世界”为宗旨的世界贸易组织,其作用不仅在于促使减少各国政府在国际资本、服务、商品、产业流动中的干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废除一切对外国资本的歧视措施,降低以至于取消关税;更重要的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借助于经济交往跨越国界的流动,使经济关系全球性与国家主权领土性之间的矛盾更加凸显,进而将以西方文明成果为核心的超国家、超民族价值及其制度推至全球,造成人类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态势和理念认同。以中国加入WTO为例,尽管我们与其他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利益格局之间尚存在诸多差别与冲突,但基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和形势要求,促使我们主动迎接挑战,深化体制改革,全方位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之中,变不利为有利,壮大和发展自己。顺应这一时代要求,推行法制改革,使我国法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由社会变革的后台走向前台,成为中国迎接并参与全球“化”的基本内容和标志

现今社会,全球化现象作为一种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力量(不管是实践中还是理论上),已经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给人们带来的震惊和反响非同寻常,亦成为世界各国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诸如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最经常使用的概念以及最经常讨论和最歧义纷纷的话题之一。正如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从事全球化课程教学多年的乔治·洛奇(George.C.Lodge)所说:“全球化的概念是如此广泛、深奥、模糊而神秘,以至于像我这样的学术界人士往往会通过现有的经济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专业来分别探讨它所涵盖的内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