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多倍化及其同源多倍体的潜在价值黄群策代西梅摘要在水稻遗传改良领域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需要探索,即如何在促进稻属植物在物种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潜力和怎样才能固定稻属植物的杂种优势效应。多倍体水稻包括同源多倍体水稻、异源多倍体水稻和同源异源多倍体水稻等多种类型。从同源多倍体水稻的研究现状来看,存在着三大......
2023-11-28
第一篇 关于挖掘稻属植物潜在价值的技术思路探讨
文献综述
根据杂交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袁隆平(1987)明确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和遗传改良的总体思路,即在育种方法上由“三系法”到“两系法”,进而实现“一系法” ;在杂种优势利用水平上从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到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进而利用远缘物种间杂种优势。袁隆平提出的总体思路已经成为全球水稻遗传改良的技术指南。在20世纪初研究者就已经证实,在生物界存在着两种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优势效应,即杂种第一代所表现的杂种优势效应和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导致的优势效应。中国超级稻育种的技术性突破和在水稻生产中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已经使水稻遗传改良的水平提升到令人振奋的研究层次。然而,关于稻属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导致的优势效应,其潜在的利用价值尚未被挖掘,目前已经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高度关注。
从水稻育种的发展进程来看,水稻育种方法的创新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即如何更有效地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遗传性变异群体,和怎样更准确地筛选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优良基因型,以及更有效地利用其潜在的增产优势。从国内外水稻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进程来看,目前仍然存在着值得注意的三大局限性,即思想观念的局限性、研究范围的局限性和技术路线的局限性。
从水稻遗传改良的现状来看,在稻属植物内还存在着很大的产量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也存在着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破解。通过不断地采用现代生物技术,有可能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探索利用稻属植物优势效应的新途径。在稻属植物中存在着比较丰富的种质资源,其染色体组多倍化及其效应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潜在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不断地挖掘。(www.chuimin.cn)
在同源多倍体水稻的研究中迫切需要形成新的技术思路,以便寻找到新的研究途径。在对同源多倍体水稻的生殖发育特性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已经发现的四种特异性现象(即同源三倍体水稻的结籽现象及其染色体组倍性的遗传稳定性、在异倍性水稻间的杂交后代中早世代性状稳定遗传的现象、在隔离条件下的胚自发现象和群体内某些单株的高结实现象)值得关注。
从目前二倍体水稻的育种现状来看,在二倍体水平上的增产潜力很有限,而在多倍体水平上的实用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同源四倍体水稻具有很强的遗传可塑性和很弱的遗传保守性,利用其作为水稻远缘杂交的桥梁,从野生物种中不断地引进有益的基因,由此有可能创造出具有强再生能力、强宿根性和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新种质,这将有助于杂交水稻的多代利用和固定水稻的杂种优势。以稻属内现有的种质资源为基础,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创造出具有强大的种间杂种优势和实用价值的异源多倍体水稻,这不但可以促进物种升级和创造出新物种,还可能在更高层次上利用和固定其强大的杂种优势。
正常二倍体水稻的有性生殖能力比较强,这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因而要在二倍体水稻中开展无融合生殖研究会碰到一系列技术难关,试图在二倍体水稻中寻找和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无融合生殖种质则难度比较大。同源多倍体水稻由于其染色体组的多倍性而伴随着一系列形态变异、生理生化代谢上的变异和生殖方式上的变异,在生殖方式上的变异特征就是其有性生殖能力变弱和自交结实率明显下降,这种有利的内部环境条件可能会促进某些潜在的无融合生殖基因的表达。因此,今后应该将水稻无融合生殖育种的研究重点转移到多倍性水平进行深入研究,即在多倍体水稻中通过种质寻找法、种质诱变法、杂交转育法和生物技术法筛选和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
在本篇主题中选用了9篇论文,从稻属植物的种群特征和进化特点、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的潜在价值、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和一系法杂交稻研究的技术思路等方面阐明了作者的4个学术观点。其一,在稻属植物中存在着比较丰富的种质资源,也存在着很大的产量潜力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水稻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和物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为水稻遗传改良展示出广阔的研究前景。从目前水稻遗传改良的发展趋势来看,试图在特定物种内对水稻进行有效的遗传改良,进而期望着获得突破性成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而打破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和遗传隔离,促进异源遗传物质在不同物种间进行交流和重组的发展方向则向人类展现出广阔的研究前景。因此,在近缘物种间和远缘物种间建立水稻高效的遗传改良的技术体系将是值得探索的新的研究方向。其二,利用离子束生物技术对同源多倍体水稻进行遗传改良,有可能为水稻育种寻找到新的突破口。在同源四倍体水稻中所存在的三大技术性难题(即颖壳尖端长芒、籽粒充实度差和结实率低)有望借助于离子束生物技术得到解决。其三,水稻染色体组多倍化及其效应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潜在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不断地挖掘。在染色体组多倍化水平上探索稻属植物的潜在价值将会使其研究水平上升到新的技术高度,其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均令人振奋。其四,明确提出了通过利用无融合生殖基因和培育同源三倍体途径来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新设想。这一育种新设想具有两大优点并急待解决四大技术性问题。通过常规育种手段将无融合生殖基因引入同源三倍体遗传组成中将可望消除其有性胚,而通过无性胚的产生来保持其遗传组成的相对稳定性,进而可以达到固定水稻杂种优势的目的。
有关水稻染色体组多倍化研究的文章
水稻多倍化及其同源多倍体的潜在价值黄群策代西梅摘要在水稻遗传改良领域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需要探索,即如何在促进稻属植物在物种升级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其产量潜力和怎样才能固定稻属植物的杂种优势效应。多倍体水稻包括同源多倍体水稻、异源多倍体水稻和同源异源多倍体水稻等多种类型。从同源多倍体水稻的研究现状来看,存在着三大......
2023-11-28
物种间远缘杂交的生物学效应证实了染色体组多倍化的应用前景。然而,关于植物染色体组多倍化所导致的优势效应,其潜在的利用价值目前尚未被完全挖掘,其主要原因就是研究者还没有完全掌握植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多倍化的规律及其机制。在稻属植物中存在着比较丰富的种质资源,其染色体组多倍化及其效应有待于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其潜在的利用价值还有待于不断地挖掘。......
2023-11-28
在当前水稻超高产育种中多倍体水稻及其潜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水稻远缘杂交中获得异源多倍体水稻的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2同源四倍体水稻在水稻新种质创造中的意义近年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现有的水稻品种和杂交水稻组合的抗性减弱,增产潜力有限,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可供水稻育种的优良种质资源不足,亲缘重叠现象很明显。......
2023-11-28
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在其性状表达特征、性状表达频率和性状表达的条件等方面均显现出一定的特异性。在同源四倍体双胚苗材料中,其苗位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对于同源四倍体水稻群体内所出现的双胚苗突变材料,按照单株筛选法对其进行2个世代的筛选和纯化,待其主要农艺性状稳定后按照试验设计对其双胚苗的形态特征及其性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2023-11-28
稻属植物的进化特点及其潜在价值黄群策王书玉张书艮摘要概括了稻属植物的种群特征及进化特点。关键词稻属植物;种群特征;进化特点;染色体组多倍化;产量潜力在植物物种的自然演化进程中,稻是一种起源比较早、进化程度比较高的古老植物类群。稻属植物是禾本科中非常重要的植物种群,在该属内包含有23个物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的热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
2023-11-28
关于多倍体水稻的诱导技术前人已经进行过一些研究[7,8],而关于水稻多倍化的诱导效果与其原始材料的关系的研究目前尚未见到公开的文献报道。对每份材料中所获得的同源四倍体水稻植株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多倍化的诱导效果。由此可见,利用常规水稻品种和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为诱导材料,其多倍化的诱导频率均很低。利用杂种F1群体为试验材料经过多倍化诱导和筛选后所获得的......
2023-11-28
我国超级稻育种的技术性突破促使稻属遗传改良的水平提升到新的研究层次并给水稻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巨变。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进一步挖掘稻属植物的增产潜力和提高遗传改良水平已经成为水稻育种中的研究热点[7]。其二,在水稻遗传改良的研究领域内研究范围的局限性明显地限制着这一学科在挖掘稻属植物杂种优势效应上发生根本性突破。......
2023-11-28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生殖隔离,通过有性杂交可以获得杂种第一代种子,但其结实率因普通栽培稻的倍性水平而异。由此认为,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与非洲栽培稻杂交更容易将后者的遗传物质引入到亚洲栽培稻。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杂交母本,以非洲栽培稻为花粉供体所配制的16个杂交组合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