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空间场景,增强认同感

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空间场景,增强认同感

【摘要】:8城市综合体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of Daguanlou square in Changzhou建设地点:江苏省常州市基地面积:32hm2设计时间:2008年主创人员:卢济威孙光临李立设计成员:李欣张健黄平刘祖健历史上常州曾被称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大观楼应成为常州市的新景区,既是旅游又是公共消费的城市空间。城市设计结合各功能区组织空间场景,优化场所景观,增加市民与旅游者的认同感。

8 城市综合体

【实例18】常州大观楼广场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of Daguanlou square in Changzhou

建设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基地面积:32hm2

设计时间:2008年

主创人员:卢济威 孙光临 李 立

设计成员:李 欣 张 健 黄 平 刘祖健

历史上常州曾被称为“八邑名都”、“中吴要辅”,是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古运河从城中央穿过,弘扬运河文化、组织旅游观光带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历史上反映常州吴文化的三吴第一楼始建于南唐,经南宋、明、清直到民国,几经移址、破坏与重建,直到1928年修建成塔楼,60年代又被拆除。结合古运河的复兴建设,市政府决定再现三吴第一楼——大观楼。选址在运河与关河的交叉口,作为进入老运河的西入口,用地约32hm2,内有拟迁移的工厂和住宅,其中东侧有8幢住宅要予以保留(图18-1~图18-3)。

大观楼应成为常州市的新景区,既是旅游又是公共消费的城市空间。功能方面弘扬常州的传统美食,建设以餐饮为主的集购物、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于一体的商业中心,以适应市民和旅游者活动的需要,成为节假日的上佳去处。

1)城市设计目标

(1)建设模式探讨

大观楼是历史意象复兴,采用传统形式,与大观楼组合的街区采用仿古形式当然能形成统一的环境,但仿古往往无法适应现代功能与技术的需求。我国当前仿古街已建设得太多,缺乏创新性已屡见不鲜,考虑到大观楼景区不是历史复原,是为新时代服务的意象复兴,我们可以探索另一条建设思路:新旧共生,让传统环境与现代环境有机整合。新旧共生能激发城市环境的活力。巴黎罗浮宫改建时,在历史建筑中央植入玻璃金字塔,使其青春焕发,参观者特别喜欢从这个玻璃晶体进入博物馆上海新天地,在保护里弄传统形式的同时,植入现代构件,既让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又使其激发了新的城市活力,已成为上海的新宠,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旅游和消费场所。

(2)应对两个挑战

大观楼选址在常州古运河与关河的交叉口,决策者的初衷是发扬古运河的景观,让人们进入运河以大观楼为对景,提升旅游的价值。但实际上交叉口已被南北走向的高架桥所取代,交叉口轴线已不复存在,新的景观点不在河上,而在离地面11m的长江路高架桥上。

另一个挑战是城市总体规划中,连接松陵路和长江路立交桥匝道的新市路沿运河东西向横穿基地,车行道将基地与运河隔开,对于组织大观楼广场的亲水步行区带来极大的困难。

(3)设计目标

建设以大观楼为景观核心,复兴运河魅力,集餐饮美食为主的购物、文化和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休闲中心。

2)城市设计构思与策略

(1)构建以大观楼为中心的标志性景观

大观楼根据历史记载,应是楼阁式,其遗迹实物可查证的仅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重建、1928年改建的方形楼阁(1960年已被拆除),高约30m。参考我国已有复原的历史楼阁,如黄鹤楼、滕王阁、阅江楼等的高度,建议大观楼高度取45~55m。考虑到基地西侧有城市干道——长江路的通过,已成为大观楼应对城市的主要视点,长江路高架跨河高达11m,大观楼的高度应以此基地进行视角分析。为此我们认为大观楼的建造基面应高出地面不小于11m,城市设计将承建楼阁的地面塑造成人工山丘,从西向东升起,植树成林,以衬托楼阁,让周边的配套建筑高度低于山丘密林,大观楼实际离地面高达56~66m,形成区域的地标。人工山丘下安排古运河博物馆、红楼梦贾宝玉传记馆等文化设施和游艇俱乐部、停车库等。生态绿地与建筑结合,土地复合使用,有利于城市生态化发展(图18-4~图18-11)。

(2)下沉新市路,组织亲水的运河广场

新市路是城市重要的交通路线,不得迁移。城市设计将其下沉,从大观楼山丘下穿越,大观楼东侧形成运河广场,广场、运河紧密结合,穿插渗透,广场东侧设“中吴要辅”牌坊,与塔楼对应,构建轴线,增加区域的场所感。广场是市民步行进入餐饮、购物、娱乐设施的入口,是运河水上活动的驳岸,也是市民休闲活动和节日庆典的场所。下沉车道同时成为大观楼基座下1300~1500个停车位的出入通道,一举两得(图18-12)。

大观楼区域的交通组织充分考虑人车分离,南侧为步行天堂,北侧建一条后街,以保证区域内各种车行流线和服务供应,并且局部组织尽端路,避免餐饮等设施的人车、清污交混(图18-13)。

(3)推进运河复兴,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运河是城市的历史环境资源,充分发扬其作用是历史保护的重要职责。首先结合北侧关河保留的水湾,恢复水网,将运河与关河联成一体,扩大水面,增加水上活动项目;同时运用大观楼基座东南侧面构筑城墙,让城门洞与水交融,使形成城墙、运河和塔楼三位一体的历史意象景观(图18-14)。

其次,为了充分发挥大观楼景区,特别是运河的作用,城市设计将设计范围扩大到运河的南侧,沿河增加40m宽的绿化带,同时考虑扩大大观楼西南侧景观视角,将其西侧的绿色山丘向河南延伸,让长江路上有更多范围能欣赏到大观楼的优美形象。另外还在运河上建一座步行桥,使两侧休闲活动一体化,扩大运河亲水区域。

(4)组织功能空间场景

继承常州美食传统,组织以餐饮为主的综合消费、休闲、活动功能是本项目的重要宗旨。城市设计结合各功能区组织空间场景,优化场所景观,增加市民与旅游者的认同感。重点组织:综合餐饮区水景主庭、山溪传统街、下沉立体购物街、民俗活动广场和车行入口空间等(图18-15~图18-23)。

(5)将居住功能组织到景区中

基地原有8幢住宅,建设者要求近期保留,这给休闲景区的景观组织带来困难。城市设计采用周边商业裙房方式将原住宅包围,裙房成为商业休闲中心的商业设施空间,融入景区。同时考虑远期将其拆除的可能性。

(6)旅游策划,促进服务的功能完善

图18-1 总平面

图18-2 区位图

图18-3 基地现状和设计范围图

图18-4 总鸟瞰(www.chuimin.cn)

图18-5 南立面

图18-6 北立面

图18-7 西立面

图18-8 国内复原古楼阁案例

图18-9 大观楼鸟瞰

图18-10 视线分析

图18-11 功能分析

图18-12 道路下穿(鸟瞰)

图18-13 交通体系

图18-14 水网体系

图18-15 下沉商业步行街

图18-16 地面层平面——下沉广场及采光井位置

图18-17 地下一层平面

图18-18 地下二层平面

图18-19 综合餐饮商业区

图18-20 综合餐饮商业区鸟瞰

图18-20 综合餐饮商业区平面

图18-21 山溪传统街

图18-22 车行入口空间平面与鸟瞰

图18-23 车行入口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