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城市设计创作:历史保护与城市复兴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设计创作:历史保护与城市复兴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于一些历史城市,实践中追求“更新”往往忽略历史文化,追求“保护”往往会缺乏经济与社会活力。为此特别对于一些历史上曾经繁荣的城镇,运用“城市复兴”概念更有说服力,即不但要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要复兴已经失去的经济和社会活力;不但要着眼于传统,还要考虑未来,力求可持续发展。推进新旧共生的城市形态历史城市都有传统保护与未来发展共存的问题。

7 历史保护区

【实例16】塘栖城镇中心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of Tangxi town center, Hangzhou

建设地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

基地面积:587hm2

设计时间:2008年3月

主创人员:卢济威 耿慧志 杨春侠 栾 峰 陈 泳

设计成员:黄 平 阳 毅 赵鹏程 沈丹凤 刘宇林

     于晓磊 赵 川 汪 迎 刘 扬

1)古镇复兴

塘栖是浙江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图16-1),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图16-2),明清时期十分繁荣,留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水乡特色鲜明。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宏观区域背景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城镇进入新的发展期,古镇老街区的发展正受到严峻的考验,如何在保护发展中谋求转机,如何在复苏古镇的韵味并恢复古镇的生机活力方面取得突破是城市设计研究的课题。

旧城建设有很多方式,过去很多用“旧城改造”理念,实际实践过程中往往理解为: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对旧城进行大拆大改,从而割断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近年来较多运用“旧城更新”的概念,也有的提出“有机更新”,重视综合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建筑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和土地合理使用等,但实践过程表现出倾向于城市物质条件的更新与改善。对于一些历史城市,实践中追求“更新”往往忽略历史文化,追求“保护”往往会缺乏经济与社会活力。为此特别对于一些历史上曾经繁荣的城镇,运用“城市复兴”概念更有说服力,即不但要保护和恢复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要复兴已经失去的经济和社会活力;不但要着眼于传统,还要考虑未来,力求可持续发展

塘栖古镇城市设计特征是古镇复兴,既要追求古镇的历史文化韵味,又要复兴古镇的活力与繁荣,将继承历史文化与反映现代功能的时代特征整合起来。

2)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为塘栖镇中心区,处在新老运河航道的两侧,约2km×3km的区域内,总面积5.81km2。围绕运河老航道周围是主要的历史街区和东侧的小岛共同组成核心区,面积约2.90km2(图16-3~图16-8)。

3)设计目标策划

(1)环境现状

塘栖现有的老城区主要在老运河段的南侧,北侧和东西侧以工业为主穿插居民,再外侧均为农田。老城区内居住密度高,生活服务设施不完整。

京杭大运河贯穿整个城镇,老航道位于镇中心,成为水网的骨架,周边水系错综,核心区的老城部分原有水系全部被填没,尤其是原来最典型的水街(市河)已填成市新街。城市公共绿地极少,较完整的仅有塘栖公园和何思敬广场两块。

古镇历史遗迹尚存很多,以古运河为中心,沿河道分布,包括:广济桥、郭璞井、乾隆御碑和栖溪讲舍碑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还有很多古建筑、古桥、古碑、古码头和古弄等(图16-9~图16-12)。

(2)功能定位

根据杭州市和余杭区的发展规划、杭州运河建设和申遗的需要以及塘栖镇中心区自身的发展,定位为塘栖城镇的中心、杭州临平副城的次中心和杭州运河的重要旅游休闲中心。

(3)城市形态特征

塘栖城镇发展既要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又要适应现代城镇的发展,在城市形态方面应避免一味仿古、复古,也不能彻底现代化,应追求传统与未来共存,即新旧共生的发展模式。

(4)城市设计目标

综合上述的分析,提出设计目标:建设历史与未来共生的江南水镇——塘栖的城镇中心,杭州临平副城的次中心和杭州运河的重要旅游休闲中心。

4)城市设计构思与策略

(1)以古运河为中心,形成一轴三片一中心的空间结构

运河从塘栖通过,中间一条为古航道,北侧一条为新航道。核心区的空间结构以“Y”形的古航道为轴;围绕Y形轴形成三个片区,南为老城生活区,北为新老结合的文化区,东为新发展的公共活动区;在三河口建设城镇空间景观中心,中心由东侧公共活动广场、西侧文化广场和南侧的商业休闲广场组成,三个广场隔水相望,均设置亲水平台,而且由两座桥梁相连,共同形成独具特色的水广场(图16-13~图16-15)。

(2)以古运河为中心,组织塘栖历史文化传统的典型意象

运河是塘栖古镇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与根源,要传承塘栖的历史文化,首先要从运河开始,运河北侧有成片的传统民居,中间有作为全国历史文物的广济桥,南侧还有何思敬宅和承德当房等古宅,将它们完全按照传统建筑修缮,东侧有塘栖历史上最繁华最典型的市河,已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填没成市新街,是市民最怀念的水街,城市设计在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将其恢复;此外,再恢复古运河上的场景,例如纤道两岸、河埠林立、古桥纵横、沿河依栏等。以上这些共同形成古运河历史文化传承的典型性意象,当然也是具有结构性的。对于历史遗存不多的情况,城市设计运用典型性历史意象再现达到传统继承的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建立典型意象的同时,还对三条弄、市南街、仁和木行和大纶丝厂等进行修缮保护,并复原乾隆行宫、大善寺、文昌阁等历史景象,形成典型意象的烘托(图16-16~图16-19)。

(3)推进新旧共生的城市形态

历史城市都有传统保护与未来发展共存的问题。城市形态新旧共生能反映城市发展各阶段都共存于历史长河之中,能激发老城的活力,形成新的秩序、新的美学

塘栖城市设计运用三种共生模式:新旧建筑交叉(图16-20),新的衬托旧的(图16-21、图16-22),旧的衬托新的(图16-23、图16-24)。

在广济桥南侧组织城镇入口广场,以新建筑与周边传统建筑穿插建设;在三河口东侧的公共活动广场上,滨水有近代工业建筑大纶丝厂,属保留的传统建筑,给予修缮,其周边是现代的商业建筑,以简洁界面的新建筑衬托老建筑,显示老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样在三河口西侧文化广场上,滨水有仁和木行传统建筑,其北侧组织文化活动中心新建筑衬托老建筑,并在地面高差与铺装上给予处理,以显示其价值;另外在三河口南北恢复里仁桥和三分桥两座古桥,与西侧的广济桥一起呈三角鼎立,然后在其间根据功能的需要建一座现代桥梁(例如钢结构的玻璃桥),形成以古桥衬托现代桥梁,新旧穿插、激活环境(图10-25~图16-27)。

(4)完善三个中心相关的功能设施,组织到核心区范围(图16-28)

· 塘栖城镇中心:商业服务、休闲娱乐、文化教育设施、商务办公、节庆场所等。

· 临平副城的次中心:商业服务(高一层次)、商务办公、文化创意、研修中心、高质量中小学等。

· 杭州运河的旅游休闲中心:休闲商业服务、文化娱乐、游艇码头、游艇俱乐部、民俗节庆场所、特色农业观光等。

(5)修复水系,营造古镇水乡环境

塘栖是历史上的水乡古镇,河网纵横,但“文化大革命”及前后由于建设需要,缺乏生态理念,河网被填没不少,特别是老城区部位更为严重。城市设计结合生态和古镇意象的需要修复水系,一方面完善网络,另一方面重点复原两条河,即将市新街还原为市河,尽量恢复历史风貌,回复原有的景象;同时在南片区东侧的河口,复原历史建筑文昌阁的同时恢复其西侧的河道。为了传承水乡环境,城市设计还重点恢复运河南侧与市河的临水廊和美人靠,同时使旅馆、游艇俱乐部等建筑尽量临水、枕水,提供人们更多的亲水机会。

(6)组织交通保护核,促进古运河两侧实现核心步行区(图16-29~图16-31)

塘栖城镇核心部位,包括运河南侧老城生活区、北侧新旧共生的文化区以及东侧的公共活动区,是集城镇的历史传统、文化创意、运河旅游休闲和市民公共活动为一体的场所,应该是以步行为主的人性化环境。为此,城市设计在核心范围的东侧塘栖路、西侧业四路、北侧里仁北路和南侧的小河西路之间建交通保护核,四条路形成环路。保护核内尽量采用环形路和尽端式支路,减少车行交通对区域内的干扰。

(7)组织水路、陆路的旅游路线(图16-32、图16-33)

塘栖作为杭州运河的旅游休闲中心,既要满足较长时间的旅游休闲活动,前面已提过要配置各种服务设施,同时要满足短期的旅游休闲活动,特别对于杭州及其周边的游客,组织旅游路线十分重要。城市设计分析旅客来镇的交通状况和兴趣选择,组织陆路旅游线,从南入口进,并将路线与景点结合;水陆旅游线,直接从杭州沿运河进入,也结合景点组织。

(8)建设公共活动中心

考虑到老城区与传统居民复原区等,由于受现状的限制,环境、交通条件均较不理想,而且建设尺度不大,很难组织满足副城次中心和旅游休闲中心等需要的集约化、规模化的公共服务设施。为此,城市设计在三河口东侧的新发展区建城镇公共活动和服务中心,综合配置商业、宾馆、文化娱乐、游艇俱乐部和交通枢纽站等,为整个塘栖城镇中心服务。在亲水广场上结合宾馆塔楼建城镇的中心地标。

本项目已从2008年3月开始实施,现已部分建成(图16-34~图16-45)。

图16-1 区位图

图16-2 在京杭大运河上的位置

图16-3 在临平副城中的位置

图16-4 设计范围

图16-5 中心区总平面

图16-6 核心区平面

图16-7 总体鸟瞰1

图16-8 总体鸟瞰2

图16-9 土地使用现状

图16-10 公共设施现状

图16-11 建筑质量现状

图16-12 历史资源现状

图16-13 结构性意象保护平面布局

图16-14 运河北侧遗存保护意象

图16-15 运河南侧依栏恢复意象

图16-16 市河水街景观1

图16-17 市河水街景观2

图16-18 市河水街平面

图16-19 发掘弘扬运河历史文化

图16-20 新旧建筑穿插布局

图16-21 历史建筑仁和木行被文化中心衬托(平面)

图16-22 历史建筑仁和木行被文化中心衬托(外观)(www.chuimin.cn)

图16-23 三座历史桥梁:广济桥、三分桥和里仁桥,衬托中间的现代桥梁(平面)

图16-24 三座历史桥梁衬托现代桥梁(鸟瞰)

图16-25 现代建筑历史符号

图16-26 空间结构中心——三河口

图16-27 空间结构

图16-28 完善三个中心的功能设施

图16-29 交通现状

图16-30 交通保护核

图16-31 大路网交通

图16-32 旅游路线组织

图16-33 塘栖地标

图16-34 公共活动中心平面

图16-35 公共活动中心鸟瞰

图16-36 入口景观与地标

图16-37 水系现状

图16-38 水系恢复、梳理

图16-39 戏水空间

图16-40 文化广场 

图16-41 游艇俱乐部 

图16-42 枕水建筑——跨河宾馆

图16-43 市河口花园桥(修复)

图16-44 水北广济桥头(修复)

图16-45 水北乾隆御碑(修复)

【实例17】上海西王家厍历史街区(简称西王小区)城市设计

Urban design of Xiwang Jiashe historic preservation area, Shanghai

建设地点:上海市静安区

基地面积:1.38hm2

设计时间:2003年8月

主创人员:卢济威 张 凡 刘恩芳

设计成员:董贺轩 李秋韵

1)课题起源

2002年下半年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上海里弄住宅的保护与更新,与规划部门一起对上海西王家厍街区的里弄保护进行研究。

西王家厍街区是一块典型的上海花园里弄住宅区,建于1907年,这地区原有38幢住宅,经历史的变迁,现仅存本街区的12幢,每幢两户,每户住宅由一间半砖木结构和合式假三层花园里弄建筑组合,红砖外墙、正面拱券相连,典雅秀丽,庭院栽有花木,并围以矮墙。每户住宅原来都仅住一家,现在平均每户住到10家,街区内除花园里弄外,还有不少搭建的住宅,总人口超过800人(图17-1)。

里弄住宅是中国居住文化与西方建筑形式、中国生活习惯与西方经营方式相结合的产物,经数十年的演变发展,已成为上海独特的典型住宅形式。里弄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代表着相当长时期的历史记忆。王家厍街区的花园里弄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相对保存完整,是上海里弄的保护对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王家厍街区不仅人均居住面积(不足8m2)满足不了居民的要求,而且多户合住在厨卫设备等方面也无法适应需要,居民改善环境的愿望迫切。但这里处在静安区、市中心,环境优越,商业、文化服务完善,而且交通便捷,居民都不愿离开。如何既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又达到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目的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历史保护有“保存”和“保护”的区别,前者一般指各级重点文物单位,后者一般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等。王家厍里弄街区属保护范畴,不是文物,不必追求严格的维护和原真性复原,要在不失原本蕴有的文化内涵和保护原有基本风貌特征的基础上,运用有效手段,包括一定限度地改变使用功能和改建、增建等,以满足城市发展的生活和社会需要。保护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保护里弄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形式,运用“保存”方式不切合实际,保护才是合理、可行的手段(图17-2~图17-5)。

针对本课题,最重要的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生活,尽量多地就地安置,为此提出新旧立体共生的保护模式,在花园里弄住宅上方建住宅。

研究方案于2003年8月在《新建筑》发表,正好王家厍历史街区被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改造的试点单位。负责试点的实施单位——静安置业股份有限公司见到论文后即找到我们城市设计研究中心。

2)基地环境

基地位于电话通讯大楼东侧,北起北京西路,南至奉贤路,西靠石门二路,面积约13 800m2。场地内除几幢花园住宅外,沿石门二路有北京西路小学和若干民房,都处在城市规划的地块红线之外、道路红线之内(图17-6)。

3)设计构思

(1)保留12幢花园里弄住宅,整旧如故,并拆除周边与规划红线矛盾的建筑,包括一座小学和多幢民房,以及区内零散的违章建筑。区内只剩下美丽的保护住宅,使里弄住宅直接面向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和奉贤路,为城市增色,也发扬了历史文化遗产对城市的贡献,赋予新的发展活力。

(2)利用后排住宅后面北京路具有较大的日照间距,以及住宅间隙作为结构立柱空间,在建筑上部,凌空建造9~17层的高层公寓,架空层离地面32m,避免对原住宅的干扰,结合结构立柱设垂直交通空间。

(3)高层住宅靠西布置(图17-7~图17-10),从城市形态考虑,作为西侧原有电话通讯大楼的向东延伸,并运用高低组合促进北京路城市高层界面的整体错落变化,融入城市的肌理之中。

(4)里弄建筑功能进行调整,由于王家厍街区与南侧的南京路仅一个街区之隔,调查分析认为功能定位作为南京西路商业功能的补充和延续,将娱乐、餐饮、休闲、特色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复合。城市设计还进行了不同功能平面布置调整的可能性研究。

(5)历史街区赋予新的功能,应该满足现代化的要求,特别是停车设施,利用东侧休闲绿地下面建2层停车库,能容纳100个车位

本设计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实施,但为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作了一次新的探索。后来我们获悉,2002年荷兰为了迎接世界港口日,在鹿特丹港区、马斯河畔建造了一幢凌驾于港口历史建筑(仓库、工厂)之上的四层办公楼,面积达17 000m2,不但为鹿特丹港口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向人们展示了鹿特丹的历史文化传承(图17-11)。

我国的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市建设集约化趋势的进展,旧城更新与复兴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旧建筑的交混越来越频繁。城市设计应努力寻求多种的保护模式,减少历史保护工作的阻力,推进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17-1 基地现状鸟瞰

图17-2 里弄建筑外观

图17-3 区位图

图17-4 总平面

图17-5 交通组织

图17-6 基地现状平面

图17-7 鸟瞰1

图17-8 鸟瞰2

图17-9 西北方向看街区

图17-10 北立面

图17-11 2002年荷兰鹿特丹港区老建筑上架空建设的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