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城市设计创作过程与方法城市设计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建构城市空间与形体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应该密切结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补充。实践中局部地区城市设计运用得更多,它更强调三维性、整合性和创作性。......
2023-11-28
4 目标策划——城市设计创作的灵魂
目标策划是主题创作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任何艺术创作过程都有创作动机形成的过程,也就是“立意”的过程。我国古代文学家在总结创作经验时,有“文贵立意,意在笔先”的提法。通过“立意”,才能激活创作机制,它是创作的灵魂,是创作的导向,是最富活力、最有价值的创作动因和内涵。它使观念(思想)和技巧上下贯通,避免创作中“为技巧而技巧”,“为形态而形态”的创作现象。“立意”在城市设计中就是目标策划,它是设计对象特色形成的源泉,也是优质环境建构和可持续发展保证的基础。
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空间环境,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能有终极目标,但城市发展具有阶段性,城市设计目标通常是指城市发展阶段的目标,它不是终极的,为此城市设计必须考虑可持续性,也就是说要为城市不断发展提供可能性。
城市设计目标是对城市形态特征的追求,而城市形态与城市的主要功能紧密关联,两者密不可分,所以城市设计目标包含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两部分内容。
对于具体地区的设计目标包含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这个地区特有的目标,具有因地、因时性;第二层次是一般城市都必须具有的目标,即城市设计的基本要求,包括合理的土地空间使用,活跃的公共空间建构,有序的交通空间组织,优美的空间景观和巧妙地利用自然和历史环境等。第二层次的目标是通用的,不必专门策划,为此本章的目标策划主要针对第一层次目标。
城市设计目标策划,通常从三方面进行:首先是功能定位,它本身就是策划内容;其次是环境资源的提炼,这是探寻设计对象特色的主要手段;第三是密切联系城市发展理念,为的是适应城市动态过程的发展,也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1 功能定位
区域的功能定位是城市设计的基础,因为功能决定区域的行为活动模式,从而形成区域的空间形态。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组成,包括市中心区、CBD、商业区、行政办公区、居住区、交通枢纽区、旅游休闲区、历史保护区…… 对一个具体区域而言可能是单一功能,也可能是复合功能。城市设计要分析确定设计区域的功能特征通常要通过两个途径:① 上位规划的定位;② 根据区域的条件分析研究提出合理的功能发展,这是自下而上的思考。综合两方面的功能要求,从而确定单一的或复合的功能定位。
4.2 环境资源的分析与提炼
城市设计开始与城市规划一样要对基地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包括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土地利用与建设状况、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是设计的基础。
然而就城市设计创作而言,要从这些资料的分析中提炼出能推进创作构思的环境资源更显重要。环境资源有正资源与负资源之分,正资源能通过“发扬”促进创作的展开。例如,地铁站枢纽就是正资源,城市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它发展地下空间,提供功能交混的紧凑型建设和组织适宜交往的步行系统等;又如历史文化遗迹,城市设计不但要将它保护好,更要运用它推进发展区域的文化、经济活力,使其成为景观的标志;再如新区建设中的老城区,它是新区的活力源,我们看到很多抛开老城区建设的新区,虽景观很好,但长期缺乏活力,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老城区的活力介质,从新区的中心位置选择、组织新旧区的机能联系等方面以吸收老城区的活力营养;另外还有独特的山体、河流、民俗活动等都能成为正资源。负资源能通过“克服”其对环境的影响,作为创作的源泉,例如河流的堤坝、穿越城市的铁路等。随着城市防汛要求的提高,很多堤坝高达3m以上,是人民安全生活的保证,也是市民亲水的障碍,如果在城市设计中能认真地探索并克服障碍,会出现很多立体的空间布局结构,从而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吴江市滨湖新区中心城市设计(创作实例4)、上海外滩滨江区城市设计(创作实例13)、漳州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创作实例1)、杭州滨江区江滨地区城市设计及滨江公园设计(创作实例10、11)都做了有益的探索。
环境资源是要提炼的,从调查资料收集到提炼出环境资源是一次认识的飞跃,既要凭设计者的经验,又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
4.3 城市发展理念运用
人类的城市化进程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21世纪已有一半世界人口生活在城市,地球已进入城市地球时代,中国也已达到50%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如果以城市化水平50%~60%为界,50%以下为前期城市化阶段,60%以上为后期城市化阶段,那么进入后期城市化阶段后,城市化的速度将变缓,城市建设的模式会发生变化,建设理念也会变化,这必然影响到城市设计理念的转变。
中国即将进入后期城市化阶段,这比西方先进国家要晚半个多世纪,所以西方国家先进的发展模式是我们必须要借鉴的,当然在借鉴的过程中还要结合世界的变化与我们的国情。归纳一下,我们认为当前城市发展理念应追求以下几点:
1)生态化城市——城市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追求
(1)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的紧凑城市转变;
(2)由平面型向立体基面的立体化城市转变;
(3)由孤立发展地下空间向地下城市化转变;(www.chuimin.cn)
(4)由匀质城市向公交枢纽集聚化转变;
(5)由硬质城市向绿色城市转变。
2)人性化城市——城市以人为本的追求
(1)由静态历史保护向新旧共生动态历史文化延续转变;
(2)由汽车为主导向机动化背景下的步行城市转变;
(3)由适应汽车视觉的大尺度城市向适应体验和交往的亲和城市转变。
3)活力化城市——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追求
(1)由简单的功能分区向空间交混的活力城市转变;
(2)由单纯景观城市向景观与活力共生的行为城市转变;
(3)由要素分离向要素整合的有机城市转变。
城市建设发展设计理念,既具有适时性又具有前瞻性,恰当地运用设计理念有利于把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不同的地区在城市设计中运用的设计理念也应该有所选择,必须做到因地与因时而制宜。例如在旧城区更新的城市设计,往往运用新旧共生的理念;在交通枢纽区域运用TOD理念;在步行区与滨水区运用人性化理念、机动车背景下的步行化理念;在CBD区域运用功能空间交混和景观活力共生理念。
目标策划与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是设计前的一项工作,通常包括设计目标、计划与打算。
城市设计委托方在委托前通常对设计要求,包括目标等进行研究,提出任务书,但也有很多委托方只有个朦胧的想法。无论哪种情况,城市设计都要从创作角度对创作方向进行研究,通过《项目建议书》提出城市设计创作目标,或修正委托方的目标建议。目标的确定是设计者与委托者的共同追求,也能使整个设计过程“劲”使到一起。当然,目标策划还会在设计过程中不断深化。
在确定目标后,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设计者往往会对设计选址和范围提出修正意见。例如徐州贾汪区(新区)中心的城市设计(图4-1)(创作实例5)。总体规划在贾汪的老城区东侧发展新区,最初规划在新区的几何中心建设新区中心,经研究,考虑到老城的繁华区靠近东侧,而贾汪区发展规划为26.4km2用地、24.8万人口的规模,不宜建设两个中心,为此建议将新区中心西移,与老城的繁华区结合在一起,形成功能、活力和景观互补的区中心。
图4-1 徐州贾汪新老区结合的中心
有关城市设计创作:研究与实践的文章
3城市设计创作过程与方法城市设计是以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为目标,根据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技术和美学等发展的需要,建构城市空间与形体环境的设计。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应该密切结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补充。实践中局部地区城市设计运用得更多,它更强调三维性、整合性和创作性。......
2023-11-28
《鸭子拌嘴》,其标题和基本音乐素材均直接汲取于西安鼓乐,是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著名民族器乐演奏家、作曲家安志顺先生根据西安鼓乐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两部具有创造性的民族打击乐作品。两部作品自问世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在打击乐领域的经典之作。《明妃怨》,是作者近年来在学习、继承西安鼓乐的基础上,尝试创作的一部民族管弦乐作品。......
2023-11-23
设计中充分利用滨水的资源,将形态设计紧密地与城市发展、提升城市活力结合,使滨江区基地周边的地价明显上升。滨江已建成近4m高的堤坝,成为城与水的屏障,给城市和江滨亲水环境的营造带来困难。......
2023-11-28
6城市形态组织方法——创作技巧城市形态组织方法是城市设计创作的技巧,是实现设计目标、形成设计构思的工具。城市形态由空间形态和实体形态共同组成,它们在城市环境中相辅相成。以上城市实践和理念的发展,反映在城市形态上是城市要素的有机结合趋势,城市要素的整合是实现这种趋势的有效方法。......
2023-11-28
2强调创作性的必要性2.1特色危机与创作性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所表现出的意象。城市设计发挥其创作性,属于空间艺术创作范畴,必然具有追求城市个性的特征。图2-1a北京图2-1b上海陆家嘴图2-1c苏州图2-1d巴黎图2-1e瑞士伯尔尼图2-1f香港2.2城市竞争与创作性全球化过程中,城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创新是适应竞争需要、推进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的主要策略。......
2023-11-28
在教学中探索“深度谈话法”,尝试由“传递中心”教学转为“对话中心”教学:引导学生与话题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实现合作、反思的学习方式。......
2023-07-21
它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因此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必须处理好多种课程的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组织课程。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方式。课程编排的不同方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