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并非只有一种水平,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可以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进行。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弗洛伊德还认为,潜意识欲望和冲动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原因。以上我们介绍了四种意识水平,即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分别对它们作了界定。......
2023-11-06
二、价值心理
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心理现象,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个人精神活动,并且这些活动同大脑的生理机能较直接地联系着,甚至可以找到它们在大脑中的相应机制,并且与人体的整个生理机制和过程也有相应的可察联系,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较多地反映着个体的肉体和实际生活情况,等等。欲望、兴趣、情感、意志等精神现象具有上述特点。它们是处在心理水平上的价值意识形式,简称价值心理。
个体的心理也是人们的社会心理。因为个人总是一定社会群体、共同体中的主体,个人的心理总是受一定共同体的社会心理影响,并且表现为这个共同体的社会心理。无论作为一般的个人心理还是社会心理,其中都突出地表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
处在心理水平上的价值意识,有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一个是,由于心理比起自觉的理性思维来,同人的切身实际感受更直接、更密切地联系着,因此它们也比观念形态的价值意识更直接、更迅速地反映人们的价值存在关系。显然,人在饥饿时所表现的对食物的欲望、兴趣、情感和意志,要比“民以食为天”这种观念直接得多、具体得多。但也因为如此,心理水平的价值意识不如经过周密思考的、系统的价值意识来得深刻、普遍和持久。另一个是,由于上述同样的原因,人们的价值心理能够作为人的精神需要本身,成为一种客观的精神价值尺度。就是说,满足人的一些心理需要,如求知欲望、交往欲望、道德欲望、审美欲望等本身,即构成精神价值。因此,人的价值心理不仅是反映价值关系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在一定情况下也就是价值关系的一个方面。
价值心理的这些特点,不同程度地表现在欲望、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形式之中。
欲望、愿望、动机
需要,是激发人的意识活动的基本动因,是价值意识的深刻基础。人的需要转化为人的主观意识“想要”的第一种形式,就是欲望。欲望是价值意识的最初形态。马克思指出: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
欲望是人在一定现实情况下的需要的直接表现形式。它直觉地、直观地表达着主体的需要,如人在饥渴时就有饮食的欲望,在孤独时有交往的欲望,在受到束缚时有解脱的欲望等。最初表现出来的欲望,往往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是专一的而不是多向的,是现实具体的而不是抽象一般的,是未加自我限制的而不是经过理智或意志调节的。因此,一般说来欲望的即时性很强,随着某一欲望的满足,它就会转移到其他方面。
欲望在意识中稍加发展,就成为愿望(想要)和动机。在愿望中,欲望带有了比较清晰的明确的目标和目的意识;动机则是欲望延伸到人的行为领域,同行为相联系的结果。因此,欲望、愿望是从需要产生动机的中间环节。对于欲望的考察,不应该是孤立的、静止的,首先至少应该把需要、欲望、动机当作一个整体,其次要把它们的现实表现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
欲望、愿望和动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单个人来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意志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4]。“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5]。欲望、愿望和动机的这种作用在于,第一,它们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存在;第二,它们构成人本身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统一的内容;第三,它们是在符合历史客观规律的限度内才得到实现的。在这三点前提之下,充分承认和揭示人们价值心理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它主张对待人的欲望的态度,既不是简单地否定,也不是盲目地推崇。首先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它的存在和作用;同时要进一步揭示它的客观基础和性质,实现欲望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人欲望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人们从欲望开始的思想进程的特点等,从而全面地给以说明,指出人们的意识从自发欲望上升为积极改造世界的觉悟的正确道路。
欲望是人的价值意识的起点,但不是人的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的起点,这是任何时候考察欲望等价值意识都不能忘记的。在这方面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抽象的“人”的基础上谈论人的一般欲望,而总是忘记人是具体的,欲望也总是具体的人的具体欲望。恩格斯在批评费尔巴哈把追求幸福的天生欲望当作道德基本准则的前提时,曾以极其尖锐的语气嘲弄了这种迂腐之见:“费尔巴哈的道德或者是以每一个人无疑地都有这些满足欲望的手段和对象为前提,或者只向每一个人提供无法应用的忠告,因而对于没有这些手段的人是一文不值的。”[6]而“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作为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考察”[7]。把欲望看作是具体人的具体的欲望,就不能不把欲望同人的具体社会存在联系在一起,揭示欲望背后的客观需要。这样,也就是对人的欲望、愿望和动机进行社会历史的分析,区分它的主体的不同层次,区分合理的、不合理的欲望和动机性质,区分按其反映现实的深度不同而具有的不同作用时效。所以正确地对待欲望的态度,既不应该是禁欲主义,也不应该是纵欲主义,而应该是科学地认识现实,提高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使之能够引导人的欲望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当然,在考察欲望、愿望和动机的时候,不应该忽视它们作为人的精神活动的特点和弱点,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等同于人的、社会的客观发展需要。它们作为从客观需要到客观行为的最初的中间环节,是有精神的主观特征的,是有其精神活动的主观随意性因素或环节的,这就是在从欲望向愿望、动机的转化中,可能受到多种已有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愿望是由激情或思虑来决定的。而直接决定激情或思虑的杠杆是各式各样的。有的可能是外界的事物,有的可能是精神方面的动机,如功名心、“对真理和正义的热忱”、个人的憎恶,或者甚至是各种纯粹个人的怪想。[8]
欲望作为一种初级的心理状态,它不仅尚未达到系统的自觉意识水平,而且受到主体原有心理和文化结构的制约,具有一定的主观狭隘性和片面性。因此,从需要转化为欲望那一刻起,它就可能变形、分化。同时,它的继续发展也有极不相同的方向。一个人的合理欲望,如果同人的其他欲望和需要相协调,同人的能力、条件相符合时,它就可以发展成为有益的兴趣、健康的情感和清醒的意志。如果不是这样,某种欲望片面地膨胀起来,成为不受人的理智和客观情况调节的嗜好、情感和意志,那么它就造成人的整个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系统的变形、歪曲和颠倒。人们常常用来批评受欲望驱使的各种不良现象的说法,如“贪得无厌”、“人欲横流”、“欲壑难填”等,正是对欲望恶性膨胀所击响的警钟。
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对于考察社会历史性的价值意识来说,“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个别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动机,不如说是使广大群众、使整个整个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间又是使整个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且也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9]。人民大众的共同的、普遍的愿望,能够成为标志社会客观需要的重要信号,满足这些愿望,就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势所趋”与“人心所向”之间,在这里是统一的。
兴趣、趣味
在心理学中,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一种积极的选择性态度,表现为主动关切的兴奋状态。人对某些客体的欲望经过沉积,逐渐形成比较主动的自由的心理状态时,就成为兴趣。兴趣的萌生以人的需要为基础,需要使某些兴趣成为必要。但“兴趣的形成并不总是从意识到需要、使命或社会职责开始的”[10]。由于实践活动的进行,某些客体的特性呈现出同人的一定个性相符合的趋势,因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引起人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兴趣是自发地产生,然后人才意识到兴趣对象的意义,也就是意识到人对它的需要。可见,兴趣的产生并不在于人自己意识到了这种需要,而在于人本身确实有这种需要。由于人的规定性和需要是多维、多重、多变的,所以人的兴趣有无限多样的发展可能性。(www.chuimin.cn)
兴趣产生于需要,表现着需要,因此,兴趣的满足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兴趣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的发展,对兴趣的尊重也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对人的尊重。兴趣本身能够构成一定的精神价值关系,它既是价值意识的形式,又成为价值意识的对象。人们在评价某些社会现象的精神价值时,用是否“有趣”,是否“使人感兴趣”来衡量,就表明了兴趣在这时已经成为价值关系的一方——价值主体的需要。
比起欲望来,兴趣在价值心理的水平上提高了一步。它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有了一定的自由。但一般来说,兴趣仍然未超出感性心理的水平,它常常表现为人们自发的、直觉的和直观的态度。并且,由于主观自由程度的增强,兴趣的主观随意性也可能增大。兴趣的具体倾向、性质和特点,是由具体主体的特殊规定性,即需要、能力、社会条件等决定的。个人多方面兴趣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人之间的兴趣差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由于这些原因,我们也必须像对欲望那样,对兴趣加以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各个方面的兴趣之中,贯穿着这个人或这些人的一定精神本质特征,反映着主体特殊的生理或心理、社会特点,这种特征被叫作该主体的“趣味”,即他的兴趣活动的基本取向和能力。趣味如何,是鉴别人们兴趣的尺度,通过趣味可以看到人们各种兴趣的实际意义和社会性质。例如,同样是对艺术欣赏感兴趣,但有的人趣味单调、粗俗、低级,而有的人则趣味丰富、高雅、高尚。两者之间的区别意味着主体之间的区别以及各自兴趣活动的不同社会后果。当然,也有一些趣味上的差别,并不标志着文明和愚昧、进步和落后的差别,而仅仅是个人特点和条件之间的差别,例如喜欢下棋同喜欢打球的差别。不论何种差别,都根源于主体,表现着主体。主体的兴趣指向受他的趣味水平的制约,兴趣活动的巩固反过来也会影响和改变趣味。
趣味比兴趣更深刻地体现着人的客观需要、能力和条件。人的兴趣是能够通过趣味的变化加以调节的。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真正需要、利益和实现它们的途径时,人们的趣味就会有一个自觉的、有目的的改变,因而也就能够比较自觉地调节和掌握自己的兴趣。而在社会兴趣方面,人们的这种自觉性更为突出。在人类历史上,一切有卓越成就的伟大人物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他们在广泛的、多方面的兴趣背景上,自觉地确定了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心或主导兴趣方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精力都用于这个兴趣目的,为之坚持不懈,虽历尽艰难曲折,犹感其乐无穷。
情绪、情感
在现代心理学中,把与主体有机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称为情绪,把与人的社会关系需要相联系并受社会关系制约的态度体验叫作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周围现实和对自己的独特的个人态度,它通过具有特殊色彩的体验形式(表情、动作、音调、修辞风格)表现出来,如满意不满意、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抑制等。我国传统说的“七情”(喜、怒、哀、欲、爱、恶、惧)概括了情绪的基本类型。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具有相对性。它们的共同本质,是以心理体验的方式反映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表达主体对于客体的价值态度。“同人的需要毫无关系的事物,人对它是无所谓情感的;只有那种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起人的情绪和情感。而且,依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情绪和情感具有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质的体验,如快乐、满意、爱等;凡不能满足人的渴求的事物,或与人的意向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否定性质的体验,如愤怒、哀怨、憎恨等。情绪和情感的独特性质正是由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的。”[11]
情绪和情感比起欲望和兴趣来,更具有外在的、综合的特征。欲望和兴趣总是通过情绪和情感表现出来,它们本身也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情绪的类型(如爱、喜、欲)。但是情绪却比它们更富于体验的完整性。在情绪和情感中,主体自身、自我也成为对象,情绪和情感能够表现主体对自己行为举止的自我评价。例如,人往往不以自己为明显的欲望对象或兴趣对象,却能够对自己产生满意与不满意、荣耀与羞辱等情绪。这表明,情绪和情感的内容比欲望和兴趣更广泛、更深刻,也更灵活。
情绪和情感在意识水平上的实质性进展,在于它们同认知和知识有了比较深入的、牢固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为,情绪和情感是通过认知活动的“折射”而产生的。就是说,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要经过认知并加以评价,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的“情景→评估→情绪”模式指明了这一过程。阿诺德认为,譬如一个人在森林里看见一头熊会引起恐惧,而在动物园里看见一头关在笼子里的熊就不会产生恐惧。这个区别明显地在于对情景的认知和估价。估价的实质是刺激情景对人具有什么意义,它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渴求。[12]认知和评价能够唤醒情绪这一联系表明,人的情绪和情感是能够通过增强理智能力和丰富知识等自觉的理性活动加以控制和调节的;同时也表明,情绪、情感等态度体验,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认知活动,它是以一定认知过程为基础的整个有机体的复杂活动,是比单纯的认知更生动、深刻和丰富的价值意识活动。
人类的高级情感即社会情感,是认知与评价心理活动高度结合的形式。社会情感的三种基本类型——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充分地显示了这种结合。道德感是关于人的举止、行为、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是否具有客观的社会价值的情绪体验,如尊严感、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集体感、是非感等。美感是对事物的美的体验,它同主体审美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如愉悦感、和谐感、韵律感、形态感、色彩感等。理智感是在人的理智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它同主体的求知欲、认知兴趣和智力兴趣的满足,同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人们在求知认知过程中所具有的批判的怀疑感、追求感、审慎感、逻辑感,以及在新发现面前的惊讶感、喜悦感、不满足感等都属于理智感。这些基本情感的共同特点在于,它们都是与主体的一定原则和标准、一定的社会要求相联系而产生的。在这个基础上,心理水平上的情感能够直接通过自觉的理性途径,上升为观念形态的道德、审美、科学的理想和能力。
情绪和情感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曾把情感列入构成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精神因素:“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13]“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4]健康的、积极的和高尚的情绪、情感,为人们提供追求崇高理想的精神活力,它能够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和大胆独创,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思想和意志交流,达到增进团结统一的效果。重视情感和情绪的社会教育、熏陶和自我陶冶,在生活中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意志
意志是人的价值心理的最高形式。在心理学上,“意志就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15]。这意味着,意志是这样的一个心理环节或过程:它在需要、欲望、愿望、动机、兴趣、趣味、情绪和情感等价值心理的基础上,把它们的内容综合成为目的,并且使之向持续性的行动转化。不仅如此,意志还对上述价值心理以及其他价值意识、行动,起着控制和调节的作用。意志能够通过发动或抑制某些欲望、愿望、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等,使之为达到这一目的服务,支配行动以使之符合目的的要求。总之,意志是人的价值心理达到了自觉、综合程度的形式。尽管这种自觉并不一定是理论的自觉,综合不一定是科学的综合,但它毕竟是达到了最高心理水平的价值意识。
意志是主体高度自主的心理活动,它对心理、意识和行动的控制、调节作用,使之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活动性质。例如,某些欲望可以随意志的指挥而强化或弱化,某种兴趣、情绪和情感可以因意志的调节而激发或抑止等。意志又是规定和追寻目的的心理活动,因此,以目的为核心的人的价值意识和价值活动,更多地带有意志而不是认知的色彩。这一切,都是不应否认,也无法否认的。
那么,人的意志是否能够绝对自由而不受约束?是否无须任何客观依据呢?这是一个有关“意志自由”的老问题。事实上,人的思想和行动具有随意志性(简称随意性),但意志本身却不是完全随意的。这可以从意志的心理生理机制和意志内容的客观性两方面得到说明。从随意活动的生理机制来看,人的意志不是脱离肉体的,也不是先天的。19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的发展逐渐揭示了人的随意活动的生理机制。通过对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解剖生理研究、神经系统的内导(即反馈)机制的研究和中枢神经系统整体活动的研究等,已经可以说明,人的随意运动是以神经系统的暂时联系机制为基础的、对来自外部刺激和人体内部刺激的灵活的整体反映。这种反映建立在个体后天形成的暂时性神经联系之上。从意志的内容上看,其核心是目的。目的作为人的价值关系和需要的现实形式,本质上并不是主观随意的。在实践中,目的和意志必然受到来自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两个方面的检验和制约。归根到底,“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能力”[16],而每一种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17]。
现代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三个基本方面: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这三者之间,意志是起调节作用的过程。认知是意志产生的前提,意志调节认知过程;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意志对情感起控制作用。同时,意志又是从价值心理向价值行动转化的环节。行动是意志的反映,意志调节行动。目的正确而明确、意志自觉和坚强,对于人们的健康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锻炼意志,是一切旨在谋求有益成果的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坚定顽强的意志,是人的心理特别是价值心理达到成熟的综合标志。
有关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的文章
意识并非只有一种水平,我们对信息的加工可以在不同的觉知水平上进行。个人处于焦点意识水平时,需要投入较多的心理资源。弗洛伊德认为,某些痛苦记忆是被压抑的,即被转为潜意识并继续影响人们的行为,尽管当事人并未意识到这些记忆的存在。弗洛伊德还认为,潜意识欲望和冲动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的原因。以上我们介绍了四种意识水平,即焦点意识、下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并分别对它们作了界定。......
2023-11-06
群体的信念有着盲目服从、残忍的偏执以及要求狂热的宣传等等这些宗教感情所固有的特点,因此可以说,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的形式。由此可见,断言群众需要宗教,实在是十分无用的老生常谈,因为一切政治、神学或社会信条,要想在群众中扎根,都必须采取宗教的形式——能够把危险的讨论排除在外的形式。我要再说一遍,除非我们研究群体信念长期采取的宗教形式,便不可能理解一些肯定十分重要的历史事件。......
2023-11-29
柯达公司经过长期的市场调查得出结论:日本人生性严谨,他们注重产品的品质甚至于多过价格,于是,柯达公司制定高价政策,精心制作大量广告,打响品质牌子,保护名誉,与富士展开激烈竞争。指的是企业针对客户的求廉心理,在商品定价时有意定一个与整数有一定差额的价格。以上6种价格制定策略,根据市场行情对症下药便会收获颇丰。......
2024-01-21
文化课优秀生轻度抑郁者占12.96%,中度抑郁占7.41%,就很能说明问题。如果这种投入是恰当的,那么它就会具有积极性的生命动力,获得旺盛的精力、成就感与幸福感;如果这种投入是过分的,那么它就会夺去他们的精力、热情与成就,让生命的目标也为之抹煞,而导致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023-10-18
e)哲学作为“科学的哲学”——作为哲学基础科学的心理学概括地说,在十九世纪中叶,一种相当明确的科学式哲学已走上了统治地位。“科学式哲学”这一表述有着三方面的含义。十九世纪中叶的哲学之所以自称为科学式的,其依据在于:首先,由于它是关于科学的哲学,就是说,由于它是有关科学认识的理论,由于它将科学的事实用作自己的真正对象。......
2023-12-02
第七节家庭康复1.从心理上给病人安慰。癌症患者卧床日久,还易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病人应适当活动肢体,家属应尽量为病人按摩肌肉丰隆处及经脉循行处。长期卧床还导致病人腹胀、便秘,家属可按顺时针方向为患者进行腹部按摩,以利肠蠕动增快,缓解症状。......
2024-07-15
“态度”与知识对价值意识的了解和把握,要从它同非价值意识的区别谈起。态度并不是来自知识本身,而是对知识所提供的多种可能的主体选择和定向。这些不同的态度都不违背知识,但其后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在知识之内,又在知识之外,表明它们是彼此区别的、各自有独立性的意识。不同主体或在不同情况下的同一主体,对待同一客体的态度可以是不一样的、非一义的。......
2023-11-28
塞里认为,应激是指各种心理的、躯体的因素(刺激),或这些因素的综合,在机体内引起的效应。如果一个人认为刺激物对自己的要求是有意义的,那么就会在他身上产生对该刺激物进行适应或应对的需要。直接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心理应激,被称为心理社会应激。在心理应激中,对作用于个体的刺激物,以及个体的反应来说,心理方面都起主导作用。在心理应激的发生过程中,个体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