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强效能建设,促进政务公开与服务高效

加强效能建设,促进政务公开与服务高效

【摘要】:加强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促进服务廉洁高效沈耀钦“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泉州市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努力营造“规范、公平、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晋江市和南安市被国家预防腐败局确定为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市)。

加强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促进服务廉洁高效

沈耀钦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是建设“清廉政府”的最佳切入点。近年来,泉州市纪检监察部门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和政务公开,努力营造“规范、公平、廉洁、高效”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泉州市GDP达4270亿元,财政总收入50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3年位居福建省首位,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福建省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素有“民办特区”之称。2011年,民营经济实现生产总值3730亿元,占全市的87.3%;缴纳税金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5%以上;就业人数占全市九成以上。一段时期内,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先天供给不足的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带来压力,导致了“熟人经济”一度盛行。群众找政府办事习惯找关系、重人情轻规则;一些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办事效率低下,衙门作风比较严重;有法不依、办事不公,“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乱收费、“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人民群众意见很大,也影响了泉州的发展环境。

针对这些情况,近年来,我市从建设“廉洁政府”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破解“熟人经济”、治理庸懒散、服务提速增效的活动,取得显著成效。2011年度我市绩效评估综合得分由上一年度全省第五名上升至第三名,8个一级评估指标、35个二级评估指标考评得分位居全省前三名。在党务政务公开、简政放权、行政服务中心建设、行政电子综合监察、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创出了特色,得到中纪委领导和省领导的肯定。我市被国务院列入15个承担行政审批制度公共课题研究城市之一,政务公开、党务公开分别被确定为全国联系点,被评为“2011年度中央党的地方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联系点先进单位”,安溪县被评为全国政务公开工作先进单位、示范单位。晋江市和南安市被国家预防腐败局确定为全国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县(市)。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专门报道了我市效能建设的做法。

我们着重抓好四方面工作:

一、注重宣传教育,促进作风转变、干部清正

近年来,我们注重加强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市、县两级建立17个廉政教育基地,近3万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举行“破解熟人经济、提升服务水平”专项教育,在机关干部中展开破解“熟人经济”大讨论。协调市直党工委组织开展基层“五评机关”活动,协调团市委举办“提速增效促发展,尽心尽责作贡献”活动,在全市机关开展“治庸治懒治散、问事问效问责”集中活动等。在新闻媒体中弘扬宣传“惠女精神”等正面典型,曝光反面典型,营造干事创业光荣、庸政懒政可耻的氛围。通过广泛宣传教育、认真对照检查、落实工作措施、积极分析整改等,促进各级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强化服务意识和廉政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效能。

二、注重改革创新,促进审批精简、服务提速

一是完善“政务超市”,推行“一站式”服务。我市按照“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一次性收费”的运作模式,于2006年7月设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将具有审批职能的市直38个部门、536项审批事项统一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25个审批职能较多的部门全部设立审核审批科,成建制进驻中心集中办公;同时,扩大监管范围,将市政府采购中心、建设工程交易中心、水利工程交易中心、地产交易所、房地产交易办证中心、契税征收中心等资源配置的“六大中心”纳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协调所有县(市、区)和部分乡镇设立行政服务中心,推进市、县、乡审批三级联动,最大限度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

二是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我市按照“权责一致、重心下移、减少层次、能放则放”的原则,率先在全省最大限度地向县(市、区)下放行政审批事权,2010年以来共下放297项市级行政审批事权。各县(市、区)同步开展简政强镇工作,下放302项县级行政审批权。同时大力实施审批流程再造,大力推行全程代理、并联审批、合并审批等制度,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间。此外,我市还根据发展需要,对一些重点项目专门开通“绿色通道”,落实跟踪督办、限时快办、主动协办、预约办理、容缺预审等制度。

三是打造“电子政务”,推行网上审批。为创造更快捷的审批服务,我市高标准创建了具有外网预申报、内网预审批和电子监察功能的新型技术平台,目前已有24个部门178个项目实行全程式网上审批。同时,全面实现市、县和部分重点乡镇三级审批流程无缝连接和审批网络全面对接。审批新模式的成功运作,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福建省专门在我市召开现场会,推广我市经验做法。(www.chuimin.cn)

精简提速后,目前进驻市服务中心的行政审批项目当场即办率由改革前的38.9%提高到63.1%。市级进驻服务中心的审批服务全面提速,共压缩承诺时限2340个工作日,平均每个审批项目提速5.7个工作日。

三、注重规范透明,促进政务公开、行政优化

我市近年来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治环境在规范中走向优化、在公开中走向透明、在依法中走向廉洁。一是规范权力运行。我市按照试点先行、稳妥推进的原则,于2008年年初启动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试点工作。2008年7月1日起,市、县两级全面推开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工作。对行政处罚、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行政审批、行政强制、行政确认、行政征收等6项行政权力进行全面规范,对不包含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裁决、给付、监督等3项行政权力制作运行流程图

二是清理规范性文件。2000年以来,每年开展规范性文件清理,逐项审核市政府及其办公室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废止或修改了不符合世贸规则、及有悖于《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

三是推行政务公开。我市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意见》,从侧重事后办事结果公开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公开转变。在全省率先推行网上办事公开,依托“中国泉州”网站,将全市各办事公开单位全部上网集中统一公开。把有形市场“招拍挂”、土地征用补偿费发放管理、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大额资金使用等易滋生腐败的要害部位和关键环节作为公开的重点,规范公开项目、时限和相关要求。依托“政风行风热线”、“政风行风直通车”、“早报一线通”、泉州电视台“阳光政务”等栏目,及时向公众公开政务信息,帮助解决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凡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都组织专家进行研究论证,邀请市人大、政协领导参会研究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实现决策过程的公开透明。

四是推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加强对公共资源、公共资产、公共产品的市场化配置和监督监察,促其规范运作。将公共房产租赁项目、市县两级地方储备粮输出、工业用地使用权、公交线路经营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等项目纳入市场化运作范围,推动网络竞价试点,实现国有资产增值。如通过户外广告经营权网络电子竞价,1~8月6宗城市户外广告使用权公开竞拍,增值2598.88万,增值率507.43%。

四、注重监督检查,促进政令畅通、廉洁高效

一是加强电子监察。设立“泉州市网上行政执法大厅”,发挥“制度+科技”新型监督模式。2011年12月,全市行政电子综合监察系统正式启动,设置28个监察点,基本实现了对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公共资源配置等行政权力运行的实时、全方位监察。协助市政府制定下发《泉州市规范行政权力网上运行暂行规定》,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审批的透明度,有效地预防利用审批权“吃拿卡要”、索贿受贿行为的发生。

二是加强效能监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效能监督员和媒体记者开展明查暗访,把群众投诉、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和明查暗访中发现的问题,作为问责信息来源,加大问责力度,处理违反效能建设规定人员,通报批评责任单位,下发督查整改通知书。切实纠正庸懒散混、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行为,治理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熟人经济”、办事不公等机关“顽症”。同时,围绕改进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组织年度绩效考评,加大了奖优罚劣的力度。

三是加强重点督查。加强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五张单”形式,对项目建设年”和“作风建设年”、“城市建设管理年”、“二次创业”、“五大战役”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在督查的过程中,建立健全“两手抓”的工作制度,即一手抓项目进度的督查与推进,一手抓个案问题的协调与解决,防止“不作为、慢作为”和“中梗阻”现象,确保政令畅通,推进项目建设。

(作者系福建省泉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