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科技防腐:建设工程领域长效机制

科技防腐:建设工程领域长效机制

【摘要】:截至目前,昆山市建设工程电子监察系统已对314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了全程监察。

发挥科技防腐功能构建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长效机制

曹 萍

近年来,在服务和保障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昆山市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注重加强长效管理,通过创新科技监管模式,把制度监督与技术监督有机结合,实施政府投资项目全程网上电子监察,实现对工程建设领域权力运行的网络化管理和电子化监督,着力构建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一、创新监管模式,开发建设工程网上电子监察系统

200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意见》,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是中央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部署。从昆山本地的项目建设情况来看,近年来,昆山市委、市政府在不断壮大当地特色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建设,每年投入的政府资金都在200亿左右;从中央的决策部署上看,规范招投标活动,促进招投标市场健康发展,规范市场交易行为是建设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昆山的信息化基础来看,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使昆山创新科技手段,建立工程建设领域电子监管模式成为可能。为保障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昆山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发建设了建设工程网上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网上电子监察,实现监督手段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变,依托“电子眼”,筑牢“防火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程度地保证制度执行的刚性,为实施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行为的风险防控及长效管理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运用科技手段,实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全程监管

昆山市建设工程网上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是在相关业务部门已建完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借助全市统一数据交换平台,通过共享发改、规划、国土、环保、住建等相关部门的业务数据,在2011年建成了包括31个监察点的建设工程网上监察系统,监察系统遵循项目化管理理念,对全市所有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程电子监察。昆山市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全程网上电子监察,主要抓好标前、标中、标后三个环节:

(一)抓好“标前”筹建环节,确保项目建设规范高效

有效实施对项目“标前”筹建环节的监管,在确保项目规范建设的同时,保证立项项目后续的高效建设。一是实施对项目前置审批的电子监察。如对项目立项阶段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选址、用地审批、环评意见等前期审批许可情况进行电子监察,了解项目前期准备情况,防范项目因准备不足仓促上马而引起的后续管理问题。二是实施项目建设过程中审批情况的电子监察。如项目工程的图审、施工许可证的办理情况等,督促行政机关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对超时办理、违规办理审批手续的情形进行查纠并给予黄牌或红牌警告处理。三是实施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电子监察。将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经过财政评审作为监察点,同时,将监察范围拓展到项目建设中工程量变更及追加项目资金等环节。四是实施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电子监察。对项目从立项之日起到进入招投标环节的期限大于180天的情形进行预警,督促项目早开工、早建设。(www.chuimin.cn)

(二)抓好“标中”招投标环节,有效压缩权力寻租空间

实现网上招投标与网上电子监察的无缝对接,将网上招投标系统作为电子监察系统的有效延伸,全方位、全过程监控招投标的各个环节。一是实施全流程网上招投标,从技术上破解“串标围标”难题。实行网上报名并自行下载招标文件,进行网上咨询答疑,彻底避免在开标前招标人和投标人之间的接触,有效切断投标人“串标围标”的信息链。同时,推行随机抽取4种入围办法,通过增加评标基准价的不确定性,打破投标人场外交易、串通投标的潜规则,有效遏制“串标围标”现象。二是实施计算机辅助评标及专家远程评标,提高评标的公正与效率。强化计算机辅助评标系统功能,通过对电子标书上传时间、上传时的IP地址等信息的技术分析,为专家提供疑似串标的提示信息,为查处串标围标提供技术支撑。评标专家实行随机抽取并进行异地远程评标,在提高评标公正性的同时,提高招投标的效率,使项目招投标的时间由原先的31天缩短为22天,提速29%。三是推行施工合同网上签订和备案,有效防控工程建设的廉政风险。建立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备案管理信息系统,改变过去纸质合同备案的做法,推行施工合同网上签订和备案,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杜绝阴阳合同,为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竣工决算评审等后续监管提供真实信息。四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效节约政府财政资金。自2011年6月以来,昆山市实施网上招投标的678个标段,标底总价为161.19亿元,中标价145.73亿元,节约15.46亿元,平均节约投资9.59%,节约投资比例较之前提高了1.77%。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投诉明显下降,受理招投标方面的投诉量从之前的每月2~3件减少到现在的每季度不到1件。

(三)抓好“标后”工程建设环节,保障工程质量安全

集成建工管理、市政管理、绿化管理、安监管理、质监管理等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数据,对标后建设环节从施工许可证办理、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管、竣工验收、工程量变更等环节实施电子监察。一看建设工程是否存在未批先建的情形;二看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方面的检查次数、记录等是否达到要求,发现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情况;三看工程是否存在随意变更的情况,变更有无组织专家论证及相关材料证明等。同时,加大项目信息公开力度,在昆山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建立“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专栏”,明确工程建设项目的公开内容、公开方式、公开范围等,电子监察系统对项目信息公开的目录、内容等进行实时监察,有效防止项目信息公开不及时和不全面的问题,提高政府投资项目整个建设过程的透明度,确保工程建设的阳光、廉洁、高效。

三、注重科技防腐,有效防控工程建设领域廉政风险

昆山市引入了一种全新的工作理念,增强了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从传统的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的转变,充分发挥了科技防腐的特殊功能。截至目前,昆山市建设工程电子监察系统已对314个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了全程监察。监察过程中,累计出现预警信号129个,黄牌预警信号36个,通过实施预警纠错和整改落实,有效规范了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行为,防范了廉政风险。一是创新监察方式,消除权力运行的隐秘空间。与传统的监督方式相比,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电子监察,具有高效、高速的特点,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对工程建设领域权力运行的实时、全程监督,使纪检监察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力、物力、能力的制约,拓展了有效监督的深度和广度,直达权力运行的隐秘空间,大大提高了监督的科学化水平。二是减少人为因素,实现从“人防”向“技防”转变。信息技术具有“标准严密”、“客观公正”的特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领域权力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对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明确每一个建设环节中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使得任何人在行权时都只能按照自己的岗位权限进行操作,并且每一步操作都留下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最大限度地保证制度执行的刚性。三是前移监督关口,提高源头防腐的工作能力。实施建设工程网上电子监察,可以对工程建设领域权力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覆盖、全时空的动态监督,使监察由被动向主动、由应急向常态、由事后监督向全程监督转变,使监督的关口前移,实现超前防范、全程监督,防患于未然。对工程建设行为进行程序性规范,减少管理上的漏洞,从源头上防控关键环节和重要岗位的廉政风险。

(作者系江苏省昆山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