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加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加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摘要】: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演变中,科学技术始终是十分关键的主导因素。我军目前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发展阶段,在由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向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节 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

科学发展观把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同样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也是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必然要求。

一、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着战斗力生成模式

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军事系统中,由与战斗力生成相关的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战斗力生成的根本源泉,也是衡量军事系统效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军事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般说来,战斗力生成模式主要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人与武器装备,两者的组合方式,包括体制编制与军事训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军事理论等。

战斗力生成模式随着军事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演变中,科学技术始终是十分关键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既对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诸构成要素产生决定性影响,又深刻地影响其组合方式及实现途径。人类军事发展史表明,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在军事领域引发新的军事变革,从而带动新型军事知识体系及能力结构的形成,提高武器装备的效能及人员的素质,提供高效率的教育训练手段,促进新的体制编制的产生,最终形成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迄今为止,随着人类历史上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就先后产生了金属化、火药化以及机械化战斗力生成模式。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群的迅猛发展,人类历史上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拉开了帷幕,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军事变革成为当今军事领域的最显著特征。新军事变革导致了人类军事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根本性转变,也给战斗力生成模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原有的机械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日显其不足,信息化战斗力生成模式成为未来军事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发展情况看来,这一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至少表现出以下特征:一是信息成为新的战斗力生成的源泉,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占据主导作用;二是人的科技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在战斗力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三是信息化武器装备成为战斗力的关键物质因素;四是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成为战斗力的基本形态;五是军队战斗力的提升,也将更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比较优势。

在信息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是新的战斗力生成、巩固和提高的重要基础和主导因素。必须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的客观规律,努力使战斗力与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联系起来。

二、信息能力在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

传统军事理论认为,战斗力因素包括物质因素、精神因素和结构因素,信息能力只体现于对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保障等方面。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使人们清楚地看到,信息能力不仅是战斗力新的组成因素,而且在战斗力生成中起着主导作用;武器系统的效能,主要取决于信息系统的效能;战场控制权的争夺,主要取决于“制信息权”的归属;作战能力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信息能力的不对称。信息能力不仅成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火力等作战要素提高效能的倍增器,而且成为可直接对敌方作战系统实施高效破坏的作战手段,成为信息时代军队战斗力最为核心的主导因素。

(一)信息技术改善了武器装备的质量,提高了军队的作战效能

信息技术嵌入、融合到武器装备中,使精确作战成为信息作战的显著特征,导致了作战手段的根本性变革。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称:“2001年以来,世界主要军事大国每年对坦克、火炮、飞机等传统武器装备的采购额基本持平,而指控、通信、雷达、侦察、火控等信息化装备的交易则成倍增长。”美军通过遍布陆、海、空、天的各种侦测平台和高效精确的指挥控制系统,使C4ISR系统与主战武器装备紧密融为一体,基本实现了侦察——决策——指挥——杀伤——效果评估的实时化。

(二)信息技术增强了战场感知控制能力,提高了指挥决策的准确性

全面掌握战场和对手的信息,一直是指挥员的共同愿望。现代信息技术在作战领域的应用,使这一愿望得以实现。从美军的“斩首行动”到以色列的“定点清除”,人们越来越发现,信息化的侦察监测系统,可以将战场的一草一木、敌方的一举一动掌控得清清楚楚,战场对于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变得更加透明。美参联会在《2010年联合作战构想》中提出,要通过建立更加先进的C4ISR系统,在作战中实现“四个任何”,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将任何信息送到任何人的手中。”美军的这一构想如果实现,将使战场变得更加单向透明,信息优势更加明显。

(三)信息技术丰富了作战的手段和形态,大大拓展了作战的空间

早在二战时期,苏军元帅朱可夫就指出:“与其分割敌军,不如破坏他的无线电通信。”今天,随着作战行动对军事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制信息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样式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电子战到网络战、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不断推出全新的作战样式。这些作战样式,脱离了传统作战“两军对阵”、“短兵相接”的形态,创造了“非接触作战”、“软杀伤”等新的作战模式,为“上兵伐谋”和“不战而屈人之兵”等制胜境界的实现提供了条件。(www.chuimin.cn)

三、努力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

从当今世界军事发展的情况看,美军已经率先开始了战斗力生成模式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我军目前仍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军事发展阶段,在由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向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跳出机械化军事思维定式,以信息为主导,加快形成新的战斗力生成与释放的有效机制;只有把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摆在战略位置,以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为先导,以信息化武器装备发展为重点,不断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只有学习借鉴当代世界一切先进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外军利用科技进步提高战斗力的一切有益经验,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转变。

(一)必须着力提高战斗力生成模式诸要素的信息化程度

重视培养信息化军事人才。在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诸要素中,人是最活跃、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大量应用于军事领域,人的因素在战斗力生成中的作用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具备信息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与发达国家军队相比,目前,我军官兵在知识结构、科技素质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为此,一方面应增加军队院校信息化教育内容的比重,增大信息化专业建设人才和信息战专业人才的培训员额;另一方面应增加信息对抗训练的课题和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课,下大力提高官兵的信息化素质,推动部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发展。同时,必须从战略高度系统规划信息人才队伍建设,谋求其与部队建设的协调发展,以超前发展的观念开启工作思路,提前培养未来所需的各类信息化军事人才。

努力实现武器装备系统的信息化。在信息化条件下,武器装备的信息含量与部队战斗力的水平成正比。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军事形态的重要标志,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就要重视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必须结合我军军情,以信息化激活机械化的新能量增长点,解决机械化建设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信息化主导机械化的整合与改造;必须加快武器装备更新速度,增强武器装备信息化含量;必须树立综合集成的观念,善于在信息化的主导下把各种武器装备有机搭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威力。

(二)必须努力提高战斗力生成模式诸要素的有机组合程度

科学合理的体制编制,是先进战斗力生成和发挥的重要基础。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不仅有赖于高素质的人和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有赖于人和武器装备的最佳结合。信息化战争对军队的体制编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我军的体制编制是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重要任务。在指挥体制上,应减少指挥层次,由传统的树状结构向扁平式的网状结构转变;在军兵种发展比例上,应重视发展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兵种,还应积极发展专业的信息战力量。

严格正规的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途径。一定的体制编制只是从形式上将人与武器要素结合起来;真正深层次的最佳结合,还需要在长期的训练实践中才能完成。为此,在做好装备研制和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应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训练模式。进入信息时代,一体化训练模式适应信息化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在重视打牢技能基础的同时,更加侧重作战体系综合效能的发挥,因而应把多种力量集成训练摆上突出位置,强调生成以信息对抗为基础的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应从新的战斗力生成的内在要求出发,积极实现军事训练的转型,并对训练转型的进程进行调控,确保训练转型协调、稳步发展;应针对信息化战争的实际要求,创新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把培养战斗精神贯穿于军事训练全过程;应坚持结合部队担负任务特点,提高军事训练实效。

(三)必须积极创新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的军事理论

先进的军事理论,是影响战斗力生成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军事理论贯穿于战斗力诸要素及组合方式中,对要素的质量及组合状况都会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无论军队人员素质的提高、武器装备的研制,还是体制编制与军事训练的优化,都离不开先进的军事理论作指导。当今战斗力生成模式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更呼唤新的信息化军事理论与之相适应。恩格斯早就深刻地指出,和平时期军事艺术的发展容易落后于武器装备的改进。历次军事变革实践也都反复证明,物质层面的变革容易实现,而精神层面的改变则非短期之功。为此,必须下大力突破已经过时的机械化战争思维定式,尽快确立信息化战争思维模式;必须努力增强思维过程的开放性与前瞻性,使军事理论创新在一个更为宽广的时空维度运行。在创新我军信息化军事理论时,既要着眼于我军的实际,以我军的军事实践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如何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我军信息化建设的特殊规律上,又要善于借鉴外军的经验教训,积极吸收外军信息化军事理论中的有益成分。

四、创新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生命所在

军事创新是军事主体在实践中创造新事物的一种积极能动的行为,是对传统军事观念、理论、组织方式和运作方式进行革命性扬弃的系统工程。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实质,就是军事领域的创新。军事创新既是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更是实现战斗力诸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变革的原始动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本身,也就是军事主体创新之结果。离开了军事主体的创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将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军事创新是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生命,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最终必须落实到军事主体的创新性实践中。

军事发展史还表明,军事创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军队后来居上,实现新的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根本途径。反之,原来在军事上保持领先地位的民族由于故步自封、失去创新精神,而最终落伍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史实警示我们,必须通过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寻找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促进军事系统内在的矛盾运动向着有利于信息化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积极方向转化,走出一条具有我军特色的军事创新道路;必须瞄准世界军事发展的前沿,加快军事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必须从我军的实际出发,着眼未来,努力发展与创新我们的军事理论;必须贯彻科技强军的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必须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体现“精兵、合成、高效”的原则,加强体制编制创新;必须进一步加大训练体制、训练内容、训练方式和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力度,加强教育训练创新,从而真正通过军事创新,实现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加快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