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摘要】:要以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士官队伍这“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力度,努力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第二节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要以“五支队伍”为重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关键在人,正如胡主席指出:高素质的军人是现代军队这个复杂人机系统运行的决定因素。要以指挥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士官队伍这“五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力度,努力造就大批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胜任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一、复合型的军事指挥人才队伍

古今中外,一切战争的成败无不与军事指挥人才的素质和造诣密切相关。因此,指挥人才是军事人才中的中坚和脊梁。在现代战争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信息和高新技术因素的含量越来越大,这不仅没有改变指挥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指挥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指挥人才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精通兵法韬略,具有高超的作战艺术外,还要掌握高技术战争以及信息化战争的规律,尤其要有熟练驾驭现代作战样式的综合指挥能力。特别是随着陆上、海上、空中军事力量的不断发展,联合作战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诸军兵种在战略、战役和战术层次上都开始联合行动。诸军兵种,千军万马在同一战场空间和同一个时间内展开一系列战役战术行动,密切配合、精确协同、高度统一、组织计划和协调控制的要求必然很高。因此,联合作战难在组织指挥,组织指挥重在指挥员的综合素质和联合指挥能力。对于我军来说,联合作战虽然不完全是一个新课题,但对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应该说还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邓小平早就说过,军队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的能力“不够”;江泽民指出“现在差距拉大了”。这个“不够”和“差距”,主要是指中高级指挥人才的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因此,培养指挥人才的着眼点,必须转到提高指挥联合作战的能力上来,转到提高领导军队信息化建设和指挥信息化战争的能力上来。

适应现代联合作战需要的新型指挥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而且要具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江泽民指出:“我军今后的人才培养,要朝着综合性和复合型的方向努力,尽可能使他们成为既精通某一专业又具有广博知识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根据这样的目标要求,复合型指挥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当具有军政兼通、指技合一、文理相融的特征。不仅如此,还要将这些综合性知识转化为复合的指挥能力。一是要有高超的战略思维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全局上、本质上观察思考问题,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系统性、前瞻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能够正确处理政治与军事、战略与战役战术、全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的关系,做到起点高、落点实,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决策、指示。二是要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善于系统集成、整体用兵,能够熟练掌握指挥自动化系统,将诸军兵种联为有机一体,发挥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效。与之相适应,应当具有在各军兵种部队、领导机关、院校和研究机构任职的经历,具有丰富的综合性领导和指挥工作经验。三是要有科学的决策能力,善于运用各种信息系统,借助“外脑”,对复杂的环境和事态进行深邃的洞察、科学的判断、准确的预测、及时的应变、大胆的创造和果断的决策。

二、智囊型的参谋人才队伍

参谋队伍是司令部机关的主体,参谋的素质决定着司令部机关建设的质量。当今世界,军事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作战指挥领域变化之大前所未有,信息处理时间大大缩短,战略、战役、战术指挥融为一体,军队指挥中枢和领率机关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对战争胜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军要在未来战争中战胜优势装备之敌,必须在谋略水平上大大提高,在指挥上胜敌一筹。各级司令部和政治、后勤、装备等领导机关的参谋人才,是军队指挥中枢和领率机构的主体,在战时担负收集情报、分析情况、提出建议、辅助决策、传输命令和监督实施的重要职责,在平时部队的战备训练、教育管理和各项建设中起着重要的组织指导作用,是首长决策和军事指挥员不可缺少的助手和“外脑”。他们的素质如何,对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关系重大。2003年11月初,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提高参谋队伍素质若干问题的意见》,这对加快我军高素质智囊型参谋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军参谋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但与打赢现代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科学文化素质特别是军事高科技素质普遍偏低,运筹谋划、指导部队建设和发展能力不够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抓紧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参谋人才群体。江泽民要求:参谋人才必须会使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C4ISR指挥自动化系统,应具备复合式的知识结构,既懂战法又懂技术,既懂指挥又懂管理,要成为一个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具备智囊式的谋划能力,善于为军队建设和作战行动出谋划策。四总部的《意见》对参谋人员提出了六个方面基本素质要求: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思想道德纯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掌握军事高科技知识,40岁以下的还应掌握一门外语;有较强的运筹谋划能力,全局意识强,会调查研究,能够为领导决策提供正确的意见和建议;有熟练的业务技能,精通本职,掌握现代化指挥和办公手段;有扎实的工作作风;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意见》还根据不同机关的职能和任务,分别对总部、大军区级和军级以下机关参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并对选调到机关工作的参谋人员职级、学历及任职经历等作了原则规定。当然,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智囊型的参谋人才都必须有优良的作风。刘伯承曾把参谋人员的作风概括为:“胆大包天”、“心细如发”、“案无积卷”、“守口如瓶”、“反对实权主义和马弁作风”。叶剑英也认为,参谋应做到:积极、主动;有计划,有预见;迅速,准确;虚心,负责。要有政策观念,要有全局观点,要增强党性锻炼,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这些优良的传统作风,是高素质智囊型参谋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要素,必须继承并发扬光大。

加快高素质智囊型参谋人才培养,必须加大参谋人员的培养力度,积极创造提高参谋队伍素质的良好环境和条件。《意见》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搞好院校培训,抓好在职学习,加强实践锻炼等措施。要完善参谋院校培训体制,增加培训数量。每年都要按机关层次和专业分类选送一定数量的参谋人员,分别进入国防大学、中级指挥院校和其他院校培训。要进一步拓宽参谋人员培训渠道,提高培训层次和学历水平,有计划地选送机关参谋人员到军兵种院校进行交叉培训、报考军地院校攻读相关专业硕士或博士学位、出国留学培训和考察。要普遍建立在职学习制度,区分机关层次和岗位职责,明确学习要求,规范学习内容。要认真落实参谋人员代职锻炼和岗位轮换规定,注意把参谋人员放到艰苦复杂环境和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摔打磨炼,增长才干。要进一步完善参谋人员选拔、考核、晋升和激励等相关制度措施,为优化参谋队伍结构,全面提高素质提供保证。要按素质要求严格把好参谋人员的选调关,从源头上保证参谋人员的高起点;要根据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加大考核力度;要及时宣扬典型、表彰先进,激励参谋人员爱岗敬业,并在各级机关中开展评比表彰优秀参谋人员活动。

三、科研型的科学家人才队伍(www.chuimin.cn)

随着高新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高科技日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导因素和“倍增器”。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和学术带头人,是科技强军的骨干和先导,是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加强我军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智力支撑。

科研型的科学家人才,首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伟大的事业需要有伟大的精神。科学家人才要发扬江泽民倡导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这是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建功立业的巨大精神动力。军事高科技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领域,科研人才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同时,要能站在世界科学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我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科研型科学家人才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构成是军事理论、军事教育和武器装备研制人才。江泽民分别对这几类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培养科学家型的军事科研人才。军事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军事科研队伍的建设,必须着眼于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广博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丰富的部队实践经验,富有献身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高素质人才。二是要培养学者型的军事教育人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经过千锤百炼,扎实的学问功底和教学经验需要长期的积累。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建立合理的机制,吸引和凝聚人才,解决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同部队交流不畅等问题,以利于提高院校师资的整体素质水平。三是要培养研制型的科学家人才。要加快培养年青一代的科学家人才,特别要下工夫培养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组织谋划武器装备创新发展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尖子人才,造就大批像钱学森、钱三强之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使他们成为21世纪我军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英才和先锋力量。

四、技术型的专家人才队伍

技术型的专家人才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战斗力的“桥梁”,是我军武器装备研制、管理、维修、保养的主要力量,是军队战斗力的技术支撑和重要保障。没有这些人才,武器装备再先进也难以正常运转,也难以产生现实的战斗力。

技术型专家人才同样需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自觉的牺牲奉献精神;广博的知识,扎实的理科和工科基础知识,具备由机械化装备向信息化武器装备跨越的知识和创新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代战争的特点规律和指挥管理技能,精通高新武器装备性能,能够迅速排除各种故障、解决复杂技术难题、独立完成维修保障任务,在此基础上,成为军事科技各领域有造诣、有作为的专家。

目前,我军技术型专家人才“缺”和“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部分技术岗位编配不相符,许多基层干部对新型武器装备的使用、维修、保养不精通。一旦武器装备出现故障,常常要请地方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来维修。必须在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实践中,加大培养和保留技术人才力度,努力造就更多高素质的专家型技术人才,以适应未来作战的需要。

五、骨干型的士官人才队伍

士官人才是基层的骨干力量,又是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主要操作者;士官在军队中处于兵头将尾的位置,是军官联系义务兵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两个经常”工作的助手,是管理士兵、组织士兵训练和使用、维护、保养武器装备的骨干,在军队建设和未来作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士官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战斗力的高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军队对武器装备的主要操作者——士官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士官人才队伍,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有中专乃至大专以上的科学文化素质,熟练的专业技术,严明的作风纪律,较强的带兵管理能力。当前,我们要学习和借鉴外国士官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我军士官制度,逐步提高培训层次,加强实践锻炼,使士官队伍的业务素质有一个整体的跃升。要不断提高士官的物质待遇,热情为他们排忧解难,以保留优秀士官人才长期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