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把军事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把以信息技术创新作为核心,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军事技术创新对军队建设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体制编制的变化。......
2023-11-28
第二节 军事组织体制创新
军事组织体制是影响军队整体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军队的科学发展需要通过创新军事组织体制来奠定优质的基础。体制的滞后是根本性的滞后,也是最具消极性的滞后,是阻碍军事发展的最大障碍。战争史表明:在具备技术和武器装备优势的条件下,如果不能实现军事组织体制的变革,这种技术优势和装备优势即使不被完全抵消,至少也会大大减弱。没有体制优势,先进的技术和武器系统只能带来局部的、战术上的优势,而无法转变为战略上的优势。相反,军事组织体制科学,部队的战斗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一、军事组织体制创新是军队变革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某个时期是科学的军事组织体制,能够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催化剂”;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形势的发展,这一体制却可能变得不科学,成为制约战斗力发挥的“紧箍咒”。在19世纪欧洲列强先后用军事变革诞生的舰炮轰开中国和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时,日本与中国走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是一场国家和军队制度与体制的大变革。在军队内部,日本大胆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建立起与时代相适应的体制编制、法规,使其迅速跃入到世界军事强国行列。中国清朝军队由于死守大陆军的教条不放,一直沿袭“八旗”旧的传统体制编制,没有对装备西洋战舰的海军进行有效的结构性整合,致使其在西方列强军队面前遭到惨败。机械化时代,英国人最先发明了坦克,然而直到1939年德国把大规模的坦克成建制地用于军队结构性调整,使军队编制发生历史性变化,出现军队机械化兵团,使得战争方式发生重要转折。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军事创新的大师,曾多次创新我军的军事组织体制。比如,他们创建了“三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从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变革组织体制。正是由于不断进行组织体制创新,组织体制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仍能保持科学性,使我军的建设得到不断发展、战斗力水平不断提高。美军一些权威人士曾指出:军事领域的竞争大都集中在新技术对组织体制的适应上,如果想保持技术领先地位,就必须致力于持续的体制转换进程。因此,有效的军队结构调整,能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体制编制本身并不直接创造战斗力,但科学的体制编制能把武器装备和人有机地联系起来,为军队注入长期稳定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在世界发生重大历史变革时,一支军队创新体制编制,就能够扫除军队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推动军队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目前,我军的军事组织体制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与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担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存在距离。我军现行的体制编制从根本意义上说,还是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体制编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大陆军”的体制特征。军队规模还比较庞大,树状结构模式明显,既不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潮流,也不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求。胡主席针对我军体制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在论述国防和军队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强调指出:“必须下工夫解决军队内部存在的某些结构失调、关系不顺的问题,进一步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加强体系建设,提高整体效能。”在新的形势下,我军也必须进行军事组织体制创新,以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为履行好新的历史使命创造条件。
二、军事组织体制创新要着眼的依据
体制编制的创新与改革,关系到军队建设全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将体制编制搞到位。既要积极稳妥,又要大胆创新;既兼顾当前,又着眼长远。搞好我军的体制编制创新工程,要着眼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着眼于信息流动与使用的快速性。信息主导着物质和能量,构成军队战斗力的物质流、能量流受信息流的制约。物质和能量是军事对抗之“躯”,而信息则是军事对抗之“魂”。物质力量上的优势之旅,一旦失去了“制信息权”,就会成为“瞎子”、“聋子”和“靶子”,陷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劣势之军如果掌握了信息优势,仍可夺取战场的主动权。因此,军事组织体制的创新,必须把信息流动与使用的快速性作为关键的着眼点。在创新中,设计的组织体制只有有利于信息的快速流动与使用,才能被视为可取的“创新模式”。二是要着眼于军队力量构成的整体性。结构决定功能,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军队力量构成只有注重整体性,才会产生出一加一大于二的力量增值效应。与机械化军队相比,信息化军队的力量构成在整体性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因为,信息化军队的力量构成更复杂多样,各种力量活动的空间更广阔、节奏更快、交叉性更明显,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每一种力量对整体作战效果的影响都更大。三是要着眼于军队系统的精干高效。精干,既指军队总体规模小、军队内部单位设置少、人员素质高,更指各级领导指挥机构人员少而精;高效,主要体现为系统运转顺畅、快速、准确、有力。在信息化战争中,军队主要是依靠信息化的武器装备进行精确作战、远程作战、非线式作战,主要利用的是信息能、火力能,这是实现精干高效的物质基础。我军创新军事组织体制,要与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相适应,当然也要把精干高效作为基本的着眼点。(www.chuimin.cn)
三、军事组织体制创新要把握的重点
军事组织体制创新的重点要围绕总体结构和重大体制展开。一是进一步优化总体结构。我军的总体结构经多次调整改革之后,逐渐趋于科学、合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作战部队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均明显上升;领导机关、非作战单位减少,官兵比例降低;指挥机构更加精干,人员素质提高等等。可以说,调整改革的成绩是很大的,对于提高我军的作战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军的总体结构与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改革和完善。二是变领导指挥体制的“纵长树状形”为“扁平网状形”。机械化时代的“纵长树状形”领导指挥体制不利于信息的传递,不利于快速反应,而且也容易因遭受打击而致“全体瘫痪”。这在客观上要求摒弃“纵长树状形”领导指挥体制,建立“扁平网状形”领导指挥体制。我军经过几次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联合作战指挥体制、军种作战指挥体制都有了重大的变化,指挥层次有所减少。但是,离“扁平网状形”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这只能在指挥手段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变革。另外,鉴于许多国家采取的在一定层次上将负责军队建设行政事务的庞大军政系统与负责作战指挥的军令系统分开的做法,有利于提高统帅部、战区总部领导组织联合训练、联合作战的能力,我军对此做法也应重视研究、适度借鉴。三是建立三军一体化保障体制。三军实行一体化保障,既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保障的需要,也是提高保障效益的需要,世界众多国家的军队也普遍采用这种做法。我军于2004年7月1日开始启动的战区大联勤体制改革试点,为三军一体化保障体制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三军一体化保障的大方向一定要坚持,并应在试点的基础上以进一步的体制创新来推进全军大联勤体制的科学发展。四是建立多能化、小型化的部队编成体制。多能化要求部队的组织结构适于在各种条件下、在各种不同强度的战争中,遂行多种作战任务;小型化要求部队编成充分利用各个编制层次容量和指挥管理幅度,使各级部队编成体制充实,达成规模小、作战能力强的目的。打仗靠精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度武器的大量装备,为建立多能化、小型化的部队编成体制提供了物质条件。
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要加强组织领导
创新军事组织体制是一项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变革的根本性的工作,是对军队的结构、规模、体制和功能进行的重大调整,是对权力和利益进行的再分配,事关重大,涉及面广,牵扯的问题多,各种矛盾交织,事情敏感,工作复杂。可以说,创新军事组织体制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因此,一要注重顶层设计,确保创新的总体思路科学、合理。顶层设计是总体性设计,总体上如果不科学、合理,局部上再科学、合理也难以弥补全局性缺陷造成的损害。要搞好统筹规划,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这个总目标和履行新的历史使命的总要求,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指挥灵便的方向努力。要抓住影响和制约军队建设全局和作战能力提高的“瓶颈”问题,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局部与全局的辩证关系,把领导机关改革与部队改革结合起来,把优化结构与压缩规模结合起来,把理顺体制与完善政策结合起来,形成系统的改革方案,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改革措施。二要注重充分论证,确保决策的科学。军事组织体制的变革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必须进行充分论证,坚决防止“拍脑袋决策”的做法。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中外军队过去的组织体制改革中,之所以出现该撤的没有撤,该增的没有增,刚刚裁掉的单位很快又被恢复,不断“翻烧饼”、走“回头路”,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恶性循环等情况,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论证得不够充分,重视单项推进而缺乏系统考虑,只顾一点,不及其余,“走一步,看一步”。因此,要严格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充分研究、论证,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三要注重积极稳妥,正确处理长远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进行组织体制创新,建立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军事组织体制,是一个大目标,实现这个大目标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需要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在特定的阶段只能安排特定的任务,要搞好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当前的改革为尔后的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改革的积极性与稳妥性统一起来,以顺利实现军事组织体制改革的大目标。
有关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研究的文章
因此,要把军事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军队建设发展的强劲动力,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把以信息技术创新作为核心,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军事技术创新对军队建设的推动作用还表现在体制编制的变化。......
2023-11-28
第一节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军面临的两大战略任务,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对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由此可见,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统一于信息化,即都是为了建设......
2023-11-28
第一节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防和军队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从高举旗帜、听从指挥的高度,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增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国家安全问题呈现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的态势,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保障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
2023-11-28
第一节打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观念形态的科学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发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统一并提高官兵的思想认识,引导官兵搞清楚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充分认识坚持以人为本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意义,并澄清官兵的一些模糊认识,才能打牢官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增强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自觉性。......
2023-11-28
二、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带动军队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军事斗争准备是我军长期的主要战略任务,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2023-11-28
胡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我国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提高国防科技工业的整体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