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合并高校融合与科学发展的难点

合并高校融合与科学发展的难点

【摘要】:但当前的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适应,虚化了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 和谐发展的难点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合并高校发展的新的参照系和评价标准。对照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深刻认识合并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境。

一、重物轻人,目标偏颇

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明显的重物本、轻人本的价值取向。表现在发展取向上,重规模扩张,轻育人效益,造成数量攀升而质量下滑;在功能取向上,重派生功能,轻育人功能,在派生功能中,又重经济功能,轻文化功能,造成功能失调,本末倒置;在经费取向上,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造成大楼林立但大师稀少,仪器设施先进但育人思想落后;在专业取向上,重技术学科,轻人文学科,造成功利思想泛滥,人文精神失落;在职能取向上,重科研,轻教学,对科研成果的评价重指标考核轻积累效应,造成教学环节弱化,泡沫学术泛滥。价值取向片面,必然导致整个高校发展目标的偏颇,如重数量目标轻质量目标,重结果目标轻过程目标,重效率目标轻公平目标,重现实目标轻未来目标,重学术目标轻职业目标等等。偏颇的目标取向使人的发展目标被对物的发展追求所湮没。

二、盲目攀比,结构失衡

重物轻人的取向、急功近利的心态,加上国家宏观调控的不足和微观指导的乏力,导致了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盲目攀高、升格之风。一时间,高校规模越办越大,大学城越建越多,升格之风愈演愈烈,“跨越式发展”的口号愈喊愈响。有些高校为了达到升格和扩大知名度的目的,不惜采用一些非正常手段,造成竞争失序;有些高校不顾条件盲目扩招,造成师资、设施短缺,培养质量下滑;有些高校盲目追求热门专业,造成专业重复设置;有些高校为了扩张大量借贷,造成巨额债务,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发展。盲目攀比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从层次结构上看,本科教育发展过快,专科教育独立性不强,研究生教育发展严重滞后;从类型结构上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先天缺失,后天政府支持不足,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因取向偏颇、资源短缺而令人担忧;从区域结构看,东部与西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平衡,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的高校差距越来越大;从形式结构上看,非正规高等教育和非正式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前途不畅。结构失衡是高校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表现,也是造成高才低用、学非所用、有才不能用等一系列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www.chuimin.cn)

三、使命模糊,功能失调

教育是时代的产物,高校功能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拓展。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使高校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高校要在战胜挑战和抓住机遇中发展,就不能仅仅被动地适应社会,而应该担负起超越社会、引领社会的使命,并据此重构自身的功能。基于这一认识,就会发现我国高校在发展中使命感不强,导致了功能的严重失调。首先是外适功能的失调。面对科技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政治多极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高校机构不仅应成为社会物质领域的“创造源”、“人才库”与“孵化器”,更应成为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评判场”与“导航灯”。但当前的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适应,虚化了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其次是个适功能的失调。为了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高校负有开发人的潜能、弘扬人的个性、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等功能。但客观存在的“四重四轻”现象阻碍了这些功能的释放:一是在观念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使许多学生成为有高深知识却没有高尚人格的片面人;二是在内容上,重知识灌输、技能培养,轻心灵塑造、人格构建,把学生全面发展降格为片面发展;三是在活动中,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抑;四是在制度上,重强制管理,轻自主选择,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三是自适功能的失调。使命意识的模糊使高校过多地顺从市场需求而忽视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很好地处理自身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导致自身发展中诸多失调问题,如重外部调控轻自我调适、重规模扩大轻结构优化、重数量增加轻质量提高等。这些都影响着合并高校自身的和谐发展。

四、体制制约,机制缺失

在传统发展观支配下形成的教育管理体制具有重集权、重规范、重强制等特征。体制是机制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一直是其发展的焦点。虽然这一改革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因受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制约太深,这一改革并未完结,集权与分权、规范与放开、强制与自主,至今仍然是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矛盾。这一体制现状使我国高校运行机制至今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首先是国家宏观调控乏力。表现为权威性调控机构缺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单打独斗,权力有限;调控手段不完备,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直接干预;调控内容不全面,重经费安排轻事业规划,重局部平衡轻整体统筹。其次是区域统筹低效。有些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之间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有些地方政府对高校提供的政策、经济支持不够;有些地方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智力、舆论支持不足等。其三是高校自主有限。经过多年的体制改革,高校的自主权有所扩大,但依然有限,主要表现在:招生办法自主有限、专业设置权力有限、教师评聘与干部选调权力有限、学校机构设置与调整权力有限、教师学术自由与精神独立有限等。其四是社会参与不够。一方面,因政府和高校权力空间的出让有限,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法律不健全和教育市场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建设的规范性又不够。此外,因政府引导不力、支持不足以及自身发展历史短暂、基础薄弱,我国教育中介组织普遍存在定位不准、专业性差、独立性不强、公允性差等问题,使得社会力量难以真正参与到高校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