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合并高校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的制定,必然要受一定的战略观念的支配。战略观念是高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具有统帅性的观念。“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100万人,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接受再就业培训。对合并高校而言,“九五”期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学校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有的高校增强了师资队伍力量,有的完善了学科结构,有的提高了办学层次,有的确保了教育经费,有的还拓宽了办学渠道,等等。......
2023-11-28
第四节 大学精神的融合
高校合并办学是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优化教育资源的重要举措,顺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已经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然而,合并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办学体制的变革、思想观念的转变,责、权、利的调整、人员的整合等方方面面。高校在合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缺乏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团队、自觉内化的大学精神则是关键所在。所谓“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积淀、自然形成的文化精髓和思想灵魂,不仅是大学各项事业进步的推动力,而且也是大学凝聚人心、聚积人气的原动力。因此,合并高校更需要一种大学精神作为缔结团队、振奋人心、推进事业的精神支柱和心理支持。
一、大学精神融合的困难
高校完成合并重组后,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实现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当前,合并高校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思想认识方面。高校的合并不是形式上的简单叠加,而是实质性调整重组,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和高度的认识。由于合并高校的领导班子、教职员工来自不同单位,客观上对合并的需求和意识也参差不齐、千差万别,短时间内很难消除意见、形成共识。长期的工作氛围和习惯,也使得大家很难从原来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淡化和消除原来观念和本位意识,特别是涉及干部任用、人员构成、资源整合,福利分配等责、权、利的调整时,则更难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因此,兼顾平衡,寻求平稳似乎成为必然的选择,结果反而给学校发展带来更多的阻力和困难。
2.在干部融合方面。合并高校的各级干部从上而下重新组合,由于原先分属不同单位,彼此的脾气性格、工作特点、办事风格等都不尽相同,工作中容易出现意见相左、相互摩擦等不和谐因素,这在中层干部中表现较为突出。有的是因为彼此资历、能力和学识水平等不分伯仲,互不服气,互不配合;有的是因为在具体工作中意见分歧、看法不一,就意气用事,互不谦让。有的是因为部门正职积极进取、埋头苦干,而副手则消极应付,造成“一把手”唱独角戏。种种状况,不一而足。
3.在人员整合方面。合并高校在改革发展中,必然要打破原先的条块分割,重新调整布局规划,特别是要按照学科布局、专业特色对院、系进行调整和整合,扩大了人员流动的频率和范围,也必然触及利益的重新分配,对原有的小集体或个人的利益带来或多或少的影响。利益受损者则对改革产生恐惧感和怀旧感,甚至发展到公开抵触;得益者虽持拥护态度,但也担心政策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出现怀疑和疑惑。同时,高校在合并初期,管理体制及其运作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也会使他们手足无措,无法适应,对合并和改革或是悲观失望,或是信心不足,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具体表现在对学科建设、教学授课、科学研究、学校重要活动等各项工作漠不关心、怨天尤人。
4.在组织机构调整方面。合并高校机构的重新设置高度敏感,干部职工自然而然地把机构设置及干部任用的现状,作为对原先单位在新校中的权力、地位、利益等方面的直接参考和评估。当然,合并高校机构的设置既要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要以稳定和大局为重。但是,许多合并高校为了避免矛盾冲突,往往采取综合平衡的办法,机构设置因人而设、因事而设,干部配备也是兼顾各方、力求平衡,机构无法精减,干部也难以精干。更有甚者,有的合并高校是机构建制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扩大;干部的级别、数量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上升。
5.在改革举措方面。高校合并后,必然要出台一系列的举措,进行全方位的深化改革,必然也会涉及人事制度、财经制度、后勤福利等各方面。教职员工往往将新的举措与过去的政策进行参照对比,评估、计算得失。新政策一般都立足全局、整体思考,很难兼顾到方方面面,也无法保证不影响到少数人的利益。但是,这也势必给学校的各项改革举措的贯彻实施带来障碍,有的进行多种形式的抵触,有的甚至制造各种麻烦和障碍。如果这种状况在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中也无法杜绝,势必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或是被打了折扣、或是难以落到实处。
二、大学精神具有的功能
大学精神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内化的团队意识和精神风貌,它是全校师生员工人文情怀、科学素养、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深刻总结、高度概括与全面升华。大学精神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时期交互影响、融会贯通的结果。一般来说,一所大学的精神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人文科学背景有密切关系,它是一所大学的工作作风、文化氛围、科研创新、道德风貌等方面优良传统的历史传承,对其办学风格、教学质量、科研水准、师生风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功能:
1.导向和规范作用。大学精神本质上体现了对大学内部成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一种约定俗成,而且成为其自觉内化的价值观念。因此,某种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成为学校及其成员的行动指南,产生强烈的指引、导向作用,同时规范、约束着其道德品质、言行举止、学术风格、精神面貌等,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和人际氛围,使其成员自然凝聚成具有共性和特色的精神内涵和行为风格的社会群体,具备明显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个性特色。
2.凝聚和团结作用。大学精神是一种被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也是一所大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思想源泉和精神支柱,具有强大的、现实的、持久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只要认可和体验到彼此的共同理想和一致追求,共同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必然会凝聚人心、聚积人气,产生强烈的认同感、集体感和组织感,从而持续深化、不断升华为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把全校师生员工紧密地凝聚为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生命力和组织力的协作、团结、奋进的集体。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地以“校兴我荣、校衰我耻”为行动的精神动力。
3.激励和支撑作用。先进的大学精神也是广大师生员工持之以恒、不断升华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成为学校改革、事业发展的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主持和动力源泉,具有深刻的激发因素和持久的推动力量,对学校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成人成才、争创一流提供无形的激励、鞭策,也是学校抓住机遇、接受挑战、迎难而上、不断攀登的信念支撑,成为学校上下一致追求理想、谋求发展的精神助推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共同呼唤和感召着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也对合并高校锻造、锤炼大学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认为,一种先进的大学精神,本质上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理想道德追求,即大学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应成为坚定信心、矢志不渝、锲而不舍、不断奋进的崇高理想和共同信念。合并高校“大学精神”的培植,应当首先立足于崇高的共产主义修养和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的养成。无论学校还是个人,只有具备为崇高理想而无私奉献的精神,才会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才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这是大学精神的最高境界。
二是科学理性观念,这是大学精神的根本。合并高校从破到立,百业待兴,更需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科学管理和科学发展,因此倡导和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至关重要。首先,要科学精神和理性主义。一方面对科学发展执著追求,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索、孜孜以求;一方面立足实际、客观分析,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严谨、踏实、科学、理性的精神,寻求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其次,是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内涵的和谐统一。既关注事业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更关注全面发展的持久力,培养和营造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甘于奉献、不图回报的校园文化和精神价值,打造一个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武器、深厚人文素养为内涵的社会群体。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只有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理想的共同关照下成长起来的人,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www.chuimin.cn)
三是自主创新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的生命和活力。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发展科技的基地,创优、创新和创造成为高校发展的根本要求。而合并高校本身就是一个新生事物,更需要在新人才的培养、新知识创造方面先行一步,敢于争先,争创一流,把自主创新作为培植新的大学精神的重要内涵。事实上,合并高校先破后立,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全盘照搬,本身就在创新和探索中前进,这也赋予自主创新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因此自主创新也自然成为合并高校大学精神的客观需要和内在需求。
三、大学精神融合的内涵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队的灵魂,一个人有了精神便有了活力,一个团队有了精神便有了斗志,一个国家有了精神便有了希望。大学也是如此,清华大学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成为举世瞩目的名校。合并高校也需要和呼唤这种大学精神。笔者认为,大学精神的主要内涵有:
1.统筹全局、顾全大局的境界。高校合并后千头万绪,困难重重:第一,重新规划、合理布局。合并高校要打破原来分立、分散的格局,实现集中、统一、垂直的领导和管理,做到全校“一个法人、一个财务、一个规划、一套机构和一套制度”;按照学科分布、专业特色,调整院系布局,构建综合性大学的总体框架,建立新的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二,深化改革,加强建设。合并高校要克服分散性、低水平,低效益,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拓宽发展空间,实现学校工作重心的重大转移。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改革发展进行,困难之多、阻力之大、头绪之繁、氛围之广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一种站得高、看得远、不为名利、不计得失的精神,也就无法做到在工作中时时为大局着想,处处为事业为重,也就不能化解各种矛盾困难,结果步履维艰,进展缓慢,丧失迎头赶上的良好机遇。
2.团结合作、协作共赢的局面。合并高校是由多所院校重组而成的综合性大学,特别需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效益,团结促发展。既然合并成为既成事实,各所院校一夜之间变成一家人,就不能再存畛域、界线之分,尤其需要合并高校的广大师生员工上下一心,通力合作,破除本位意识和小团体主义等消极因素,使大家明确合并将会带来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多机遇。为了共同的事业和学校的发展,广大师生员工应当加强团结,消除内耗,将时间精力、热情干劲和聪明才智奉献给学校的各项事业,通过学校事业的发展,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体现自身价值,满足自我需求,实现社会、学校、个人等方面的“共赢”。
3.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作风。合并高校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没有现成经验可搬,没有固定模式可走,必须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摸索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促使学校各项事业始终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合并高校要根据自身的专业布局、科研水平、区域特色、师资力量、生源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可行、富有特色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步骤,树立学校新形象,培养各类新人才,赢得社会新声誉。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设备资源、师资力量、生源状况等现状,发展特色、品牌专业,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育,培养学生勤奋好学、敏于思考、不断创新的优良品质,努力造就基础扎实、能力突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办学育人独特模式和思路,形成学校的特色。
4.敢于开拓、勇于创新的意识。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力量的竞争。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阵地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合并高校也应具有危机意识,进一步树立创新意识,培育创新人才,争取创新成果。只有孜孜以求,敢于挑战和攀登更新、更高的目标,学校事业才能不断走向前进和辉煌。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只能故步自封、画地为牢,丧失发展的机遇。因此,合并高校必须将创新作为自身生死存亡的核心和关键,大胆进行学科融合、专业交叉、科技突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有我优、人有我新,不断精益求精、推陈出新。
5.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合并高校需要不断磨合和整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归根结底取决于对待困难的态度,是迎难而上还是消极退缩,直接影响到事业的成败兴亡。事实上,犹豫、畏缩只会半途而废。一些合并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所有困难都是前进中的困难,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如果畏缩不前、畏难不上,只会错失发展的最佳良机而后悔莫及。同时,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果合并高校不能自强自立、迎难而上、愈挫愈勇、勇攀高峰,结果必将成为时代的弃儿。
四、大学精神融合的途径
合并高校的工作虽然千头万绪,但是建设大学精神既迫切又艰巨。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合并高校的自我特点,笔者认为,建设合并高校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是:
1.宣传发动、营造氛围、培植意识。每所高校都有着艰苦创业、顽强崛起、步入巅峰的辉煌发展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缔造了一批学界精英,培育了大量杰出校友,拥有许多可以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合并高校要及时全面地整合、挖掘、提炼出合并新校的辉煌历史和优秀传统,通过宣传发动,开展“合并大学精神”大讨论、“爱我母校,我为新校添光彩”等多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激发其巨大的爱校热情,使得全校师生员工、海内外校友对新校广泛认可,营造出“以新校为骄傲”的氛围。同时,学校要对合并之后在改革、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新突破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报道,向社会塑造和展示新形象,提升学校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以赢得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促进学校跨越式的发展。
2.教师示范、感化学生、建设团队。教师和学生是大学最基本的两个群体,也是决定一所大学声誉的直接与主要因素。因为大学的质量、品牌直接由师生的双向互动实现。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道德品质、精神素养直接影响、熏陶和感化着全体学生,使广大学生自觉以良师为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严于律己、不断进步、完善自我。因此,学生的学风、作风、品格、素养很大程度上受到大学精神的熏陶和影响,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直接体现了大学精神的内涵。由于师资队伍远比一茬一茬不断更新的学生更具稳定性,大学精神的在某种程度上更是由教师精神素养、道德风尚的长期积淀,成为“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因此,合并高校建设“大学精神”必须首先突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教师良好风尚的主动示范和表率下,对学生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来实现,形成一个教学相长、师生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团队和集体。
3.师生互动、学术熏陶、文化渗透。大学校园是教育、学习、生活、娱乐的基本场所,大学应成为知识的殿堂、学术的王国。大学生也应当具备文化的灵性和精神的富足,远离庸俗的人群和喧闹的尘世。合并大学应通过举办人文素质、科学知识等学术讲座、开展各种社团活动、举办艺术节、文化节等专题性系列活动,使大学生受到人文艺术、科学学术等方面的直接熏陶和感染,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文化品位和人格修养,拓宽其视野,活跃其思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精神,激发起校园的茁壮生机,焕发出朝气蓬勃的大学精神。
4.结合时代、立足校情、服务社会。精神素养总体上属于意识形态一部分,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因此大学精神的建设离不开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只有将大学精神与现实的社会变革与实践紧密相连,把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精神得到社会的认同和接纳。因此,大学精神不是一成不变,应当根据时代发展的脉络不断加以调整、深化和升华,赋予新时代的新要求。从某种意义上,合并高校更容易以全新的姿态接触社会,更容易获得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契机,从而为“大学精神”增添了更为接近现实、更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内涵和新特色。
总之,在合并高校融合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上述三个层面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统一整体。表层的“五统一”是融合的起点和基础,深层的学科专业整合是融合的实质要求,核心层的理念文化重构是融合的内核。合并高校既要根据各自不同的校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方式推进三个层面的融合,又要注意其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有关合并高校全面融合与科学发展研究的文章
第一节合并高校的发展观念发展战略的制定,必然要受一定的战略观念的支配。战略观念是高校进行战略管理的具有统帅性的观念。“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100万人,每年有数百万人需要接受再就业培训。对合并高校而言,“九五”期间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学校在“十五”期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有的高校增强了师资队伍力量,有的完善了学科结构,有的提高了办学层次,有的确保了教育经费,有的还拓宽了办学渠道,等等。......
2023-11-28
在当前高等教育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真正使合并后的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战略对策。因此,合并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首先战备是特色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并形成办学特色,靠特色求生存,靠特色求发展。正因为如此,可持续发展理论坚持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
2023-11-28
它指教育部所属高校、中央各部委所管理的高校及地方政府部门所办高校内部合并。这种合并因参加合并的高校同属教育部,合并后其投资渠道和管理机制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学校合并的外部环境不变,难度较小。......
2023-11-28
国家包办了高校的“原料”采购、“生产”管理,以及“产品”分配等各个环节。合并高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应充分利用自身这一优势,积极地面向国际开放,实现办学的国际化。地方化和国际化构成开放办学的两极,这是合并高校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2023-11-28
第一节学科融合合并高校在合并后初期,一般是把机构及人员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这些调整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才能做好,这对实现合并办学的目标必不可少。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应充分考虑学科融合的问题。科学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日益求助于多学科融合的战略决策来解决各种问题,导致了新的跨学科研究不断出现。因此,学科的融合要以建立合理的学科结构为前提。......
2023-11-28
第五节融合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高校的合并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内高校合并基本告一段落,融和与发展则成为合并高校的工作重心。故以融合促发展、在融合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成为合并高校改革中的又一条指导思想。改革是促进学校内部融合和科学发展的动力和途径。......
2023-11-28
但当前的高校受传统发展观和功利取向的影响,过分强调对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适应,虚化了对政治方向的引导,弱化了对不良文化的批判,忽视了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引领社会进步,推动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的功能。......
2023-11-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