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校科学发展研究:合并与全面融合

高校科学发展研究:合并与全面融合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校的方方面面,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多个角度刻画和描绘了发展的轨迹。

第四节 合并高校科学发展的内涵、定位及重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南。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促进教育更加科学合理和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20世纪末期进行的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效地调整了高校布局结构,组建了一大批地方综合性大学,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快速发展。前期的校区调整、院系整合、制度融合以及人员分流等工作已经在2~3年内基本完成,走过了最初的磨合阶段,如何充分发挥合并优势,切实推进学校的整体提升和崭新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并校初衷,是地方高校合并后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试图从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分析入手,结合地方合并高校的特点,对合并高校的科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进行探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推进地方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与跨越式发展。

一、合并高校科学发展的内涵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发展内涵又有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的认识,赋予发展以崭新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目标观。这一新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合并高校的改革、推进合并高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随着“以人为本”这一革命性要素的融入,人的全面发展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都要随之调整,重新确立高校新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作为高校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贯穿在高校的方方面面,从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多个角度刻画和描绘了发展的轨迹。教育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外延的扩张,更应体现在整体结构的优化、质量效益的提高和教育内涵的升华上。科学的规模观、结构观、质量观和效益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价值观一起构成了高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是人才集聚的地方,也是培养人的场所,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他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发展,促进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科学规模观。“我国高校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重视规模发展,转向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高等教育重心转移的工作思路。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现有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决定高等教育规模的基本前提。连续几年的高校扩招,正是试图通过发挥规模效益,挖掘高等教育资源潜力,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的重要手段。但是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后,发展重点就应转移到质量提高和内涵提升上来,坚持以内涵为主,内涵和外延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确保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3.科学结构观。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统筹协调发展,对高校来说首先就是结构优化的问题。这里主要指的是高校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以及布局结构。社会发展的多元化,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都要求高校克服结构趋同化、盲目追求“高、大、全”的不良倾向,培养不同层次、各种规格的人才,实现高教系统的整体优化。科学的高等教育结构要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投资的最佳效益,并考虑高等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的关系。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和改革应当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规模扩张的同时,确保必要的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

4.科学质量观。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所在。一要妥善处理好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的关系。扩大规模决不能以教育质量的滑坡为代价,应该努力实现在优质教育资源基础上的规模拓展;二要重新审视特色发展与质量评价标准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建立多元评价指标、多元激励机制,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进行分类评价、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标准,重视创新精神、自主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意志和选择,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多元化,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

5.科学效益观。效益是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体现,也是高等院校办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高等教育投入不足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事实,因此将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正是科学效益观的着眼点。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通过扩大在校生规模、建设高教园区,发挥办学的规模效益;二是通过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质量效益;三是在积极开拓渠道引入社会资金的同时加大教育经费管理力度,降低建设、办学成本,增强投资效益;四是通过不断推进工作机制创新,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盘活人、财、物等资源,从而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标。

二、合并高校的目标定位

1.科学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对于合并高校,不管是强强联合还是强弱组合,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实力增强了,办学层次提高了,面向的服务区域、领域、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所有这些都要求地方合并高校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分析学校现状,调整学校定位,重新构建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学校定位是学校管理者关于大学办学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包括发展目标的定位、学科结构的定位、办学层次的定位、办学功能的定位、服务范围的定位等方面。我们这里所讲的学校定位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现有位置的科学判断,即对本校在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所扮演角色的正确认识;二是对未来位置的科学预测,即对本校在未来高教系统整体结构中所要达到的目标位置的合理推断。战略目标的制定就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和预测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也就是说,没有正确的学校定位,就难以制定出正确的办学思路和战略目标,更谈不上学校的快速持续发展。学校定位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大局,不仅决定着学校应该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模式,而且也是制定总体规划、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学校优势、形成办学特色的基本前提。显而易见,定位于世界一流大学和定位于具有地方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两所高校在学科结构、办学层次、办学功能以及教育服务范围的确定上必然有着根本的区别。准确的学校定位是地方合并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合并院校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组合而成,合并后的目标定位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发展,也与每一位教职员工的个人发展休戚相关,因此必须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广泛征求广大教职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在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这不仅有助于明确学校今后的办学方向,增强建设和发展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行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统一师生员工的认识和行动,真正营造“以先进的思想引导人,以科学的目标凝聚人,以共同的事业激励人”的良好氛围。

因此,重新调整学校定位,确立科学的战略发展目标,对地方合并院校谋求新发展、推进实质性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科学定位的原则

学校定位首要的是遵循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和发展,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办学追求,实现整体优化。合并高校的准确定位应遵循如下原则。(www.chuimin.cn)

(1)适度原则

所谓适度,就是主体根据自己实践的需要,适时地稳定或者打破事物的度,使主观的努力与客观事物相符合,从而掌握分寸,把握火候,防止“过”和“不及”,达到主体的目的。就目前的实际来看,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满足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为了缓解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矛盾,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适度超前发展高等教育。但是必须要掌握好超前发展的“度”。“适度超前发展”应该是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基础上的超前发展。

地方合并高校的定位也必须遵循适度原则。为了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实现学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实施“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是可行的,但是合适“度”的把握必须以充分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为基础,根据地方人力资本需求、人口变化趋势以及财政投入等各种资源指标来预测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趋势,从而科学制订本校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规划。好高骛远和瞻前顾后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审视、科学判断,才能实现学校的正确定位。

(2)创新原则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在实践基础上的发现、发明与创造活动所实现的一系列飞跃。创新贵在新,重在创,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求新求变。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创新意识必须贯穿于办学的各个环节,包括教育观念的创新、办学思路和办学理念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等各个方面。学校定位上同样要坚持创新。合并前,各参与合并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思路和理念,都有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把新组建学校的位置定对、定好、定准,是学校能否实现实质性融合的关键。因此,合并院校在设标定位时,不能是参与合并学校目标、资源的简单相加,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原则,挣脱旧有框架束缚,加强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探索学校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另辟新径也不失为解决参与合并院校间原有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冲突的变通之法,容易为更多人所接受。

(3)特色原则

办学特色是高校参与竞争的“通行证”,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美国加州西北理工大学校长谢佐齐博士说过:“天下每一所大学都有他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作用。我是一个三尺半的矮个儿学校,他是一个六尺半的巨人学校,各有特色。要定好目标,学校到底要做六尺半的前锋,还是做一个很好的五尺四的后卫;在这个前提下,学校最重要的是自我特色。”在国际、校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办学特色的作用更加突出。一所学校不论历史长短、规模大小、层次高低,在办学过程中总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孕育出某一方面的特色或特点。对于合并高校而言,关键是怎样在原有基础上总结、提炼、融合、创新,形成新的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并凭借着这些特色和优势与其他院校竞争。因此在学校定位时必须实施特色战略,弘扬办学个性,凸显办学差异,充分体现学科特色,区域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力争实现特色出质量、特色出效益、特色出水平、特色创一流的目标。

三、合并高校战略发展重点

有了正确的学校定位,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战略目标,要想赢得发展的机遇和速度,还必须找准战略发展重点,即对于实现学校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意义的环节和部分,在竞争中具有优势的领域。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合并高校更面临着融合与发展两大艰巨任务,唯其如此,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发展重点,对于地方合并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历来是高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高等教育的归宿。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创知识是高等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三项基本功能。这三者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当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功能,而服务社会、创造知识是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并通过培养人的手段来实现。这正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要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标志着社会服务水平的科研经费指标和标志着知识生产水平的科技论文数量或技术专利数量正在成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而人才培养质量却因其测评的长期性和不可量化受到冷落。地方高校自身所处的竞争劣势和对诸如院校排行榜之类的看重又加剧了这种倾向,因而社会普遍担心的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在地方高校中显得更为突出。因此,合并后的地方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地位,积极贯彻“以生为本、因材施教、鼓励创新、个性培养”的原则,利用合并后的学科、师资优势,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人才培养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兼顾专科层次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上,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人人可以成才的理念,挖掘学生潜力,实行个性化培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不断优化“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内外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等。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质量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类型和规格的多样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急需人才。

2.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是任何一所大学建设的核心和龙头,也是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关键环节。合并高校学科门类齐全、专业种类多,为学科融合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不同学缘结构教师的汇集也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合并高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是学科重组。在重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原有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科,通过学科群建设发挥学科的集团优势,促进传统学科的更新改造和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形成学校新的特色和优势。作为地方高校,还必须注重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积极创造与营造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发展条件和环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学科建设与社会实践、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合并高校才会在市场经济的新型环境下,更有特色和生命力。实现学科融合、促进学科发展必须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抓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一个根本标志是有学术大师,有杰出的学科领头人和强大的创新团体。地方合并高校要通过学科建设融合各方面的优势力量,逐步形成“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新模式,实现人才问题质的突破。二要抓学科基地建设。建设学科发展所需的实验室、研究基地,包括仪器、设备、信息和工作空间,努力为研究人员创造和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三要抓特色学科建设。特色学科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学科,是办学特点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合并高校必须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优势资源,谋求重点突破,优先发展自己的带头学科、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多学科综合化发展。

3.以区域发展为依托。在全球化经济中,新的世界分工不再是以国家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来进行。全球的要素、资源和分工在不同的层次上迅速变化着,并越来越聚集于有个性的区域。而区域的崛起也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从而也使得经济全球化的区域特征更加显著。区域发展需要教育的有力支持。我国大部分地方高校都是地方政府从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建立的,他们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紧密,覆盖地方上绝大多数支柱产业,而且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乃至就业趋向都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地方高校在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持,地方高校的跨越式发展也正有赖于本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因此,地方合并高校必须坚持以区域发展为依托,致力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一要本着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出发点,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入手为区域发展培养更多的急需专门人才,承担为区域公众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任务。二要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企业间的联合共建,实现优势互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发展,不断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建设一批适应地方行业特色并引导地方经济发展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当好区域科技发展的孵化器。三要积极参与社会改造,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引导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4.以文化融合为保障。校园文化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代表学校特色的一种组织文化,它整合了所有成员共有的信仰、期待、思想、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是通过成员共同的实践活动并经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这种文化包括学校的历史传统、学术氛围、办学特色、管理风格以及社团生活等,是体现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教育理念的灵魂。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文化整合成为院校合并过程中最复杂、最困难的环节,但是组织文化的整合与提升又是院校合并的实质、关键和最高追求,是检验合并成效的“试金石”。因此,合并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文化的整合与建设。文化的整合通常需要一个较长的碰撞、磨合与创新的过程。地方合并高校的高层管理者应深刻理解、分析与把握各所学校原来的历史、文化传统的精髓,只有基于对原有大学文化的清醒认识和充分尊重,开展新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并得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我们认为,新的大学组织文化的提升与创新,关键是广大师生的民主参与,并根据学校的目标定位,将各参与合并学校的优秀文化因子融合创新,精心提炼出大家认可并具有鲜明个性特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价值理念。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这也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将为地方合并院校的实质性融合与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